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
方向)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挑战、机遇
——基于复旦大学的研究
赵 云
[摘 要] 医科院校不仅培养医疗技术人才,也培养卫生管理人才。1998年以前,医科院校主要通过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卫生管理人才;1998年以后,随着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调整,医科院校主要通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卫生管理人才。专业学位和学制的调整对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文章以复旦大学为例,分析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为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后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和就业结构上的变化,认为专业学位学制调整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也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机遇。迎接挑战和抓住机遇是专业学位学制调整后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迎接挑战的关键是牢牢抓住医学这个“根”,培养好具有医学底色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抓住机遇的关键是紧紧依靠社会科学这个“干”,培养出兼备医学知识和社科技能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任何医科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管理者和教育者只要能站在医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上,具备“包容”之心态,采取“兼容”之战略,就能摆脱“弱势”的困境和“边缘”的窘境,实现交叉学科专业的跨越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提升。
[关键词] 医科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挑战;机遇
医科院校不仅培养医疗技术人才,也培养卫生管理人才。1998年以前,医科院校主要通过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卫生管理人才;1998年以后,随着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调整,医科院校主要通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卫生管理人才。原上海医科大学是我国最早开设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的高校,后来并入复旦大学后又是全国最早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高校。因此,其全程经历了学位和学制调整。那么,学位和学制调整会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什么影响呢?复旦大学又是如何应对学位和学制调整的困难和挑战呢?本文参考尹纯礼,李程跃,陈晓敏在《医学与社会》2018年第31卷第2期发表的论文《学制改革前后上海市某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比较》提供的相关信息[1],并结合自己调查研究结果进行思考和分析,希望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兄弟院校提供参考。
1 学制学位变化
1978年,原卫生部决定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设立《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卷。1981—1985年,原卫生部按大区创办了7个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其中一个在原上海医科大学。1985年,原上海医科大学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制为5年,授予医学学位。1998年,教育部为整合教育管理、体育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环境经济与管理5个传统专业,设置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此形势下,原上海医科大学于2000年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转变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了区别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其他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原上海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卫生事业管理为办学方向。同年,原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办学,组建成为新的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制从5年调整为4年,学位从医学学位调整为管理学学位。学制和学位调整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就业去向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表1)
表1 学制和学位调整情况
专业名称 |
学校 |
时间 |
学制 |
学位 |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
原上海医科大学 |
1985 |
5年 |
医学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
复旦大学 |
2000 |
4年 |
管理学 |
2 培养目标变化
五年制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和四年制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均为“培养了解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趋势和医学科学基本规律,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及卫生事业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巧,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卫生管理专门人才”。但是,在具体要求上后者有了较大调整:一是五年制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要求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四年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并没有这项要求;二是五年制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广泛医学社会学知识”,而四年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并没有这项要求;三是四年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增补了“具备获得、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政策和项目执行及评估的能力”,而五年制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并没有这项要求(见表2)。
表2 专业调整前后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培养目标 |
五年制 |
四年制 |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 |
× |
了解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趋势和医学科学基本规律 |
√ |
√ |
具有较广泛医学社会学知识 |
√ |
× |
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及卫生事业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巧 |
√ |
√ |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
√ |
√ |
具备获得、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政策和项目执行及评估的能力 |
× |
√ |
备注:“√”代表有,“×”代表无。
可见,两者相比较,四年制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在思想政治方面放松了要求,在医学社会学方面取消了要求,但在信息获取和政策执行评估方面增补了要求。从当前形势看,增补对信息获取和公共政策方面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管理的依据是信息,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管理的手段是政策。但是放松了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和取消了医学社会学的要求是不尽合理的,主要有三个原因:①专业人才首先是“政治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入思想政治的要求并置于首位是必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培养“红专”型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而不是“白专”型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②专业人才其次是“社会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毕业后主要是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管理工作,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本质是处理广大患者、医护人员、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所以,学习医学社会学知识是必要的,掌握医学社会学技能是必需的。③专业人才最后是“专业人”。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必须“了解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趋势和医学科学基本规律”“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及卫生事业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巧”“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获得、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政策和项目执行及评估的能力”。一句话,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学以致用”。
3 课程设置变化
无论是五年制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还是四年制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其专业课程按属性可分为3类:医学类(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经济管理类(经济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卫生事业管理类(医院管理、卫生经济等)。五年制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转变为四年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后专业课程变化较大,其变化可以概括为:“减”医学类课程(学时)、“补”经济管理类课程(学时)、“增”卫生事业管理类课程(学时)。通过一减一补一增,医学类课程的学时数从1953学时下降到477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从52.2%下降到17.9%;卫生事业管理类课程的学时数从738学时下降到612学时,但占总学时的比重从19.7%上升到22.9%;经济管理类课程共792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为29.6%(见表3)。专业课程变化的背后是所属高校转换及其教学理念的转变。原上海医科大学是医科院校,必然是医学本位主义的,自然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采取医学教育模式。而复旦大学是综合性院校,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是其主要办学特点。2002年,复旦大学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率先建立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后又出台“以文理教育为特色,以通才教育为目标”的《复旦大学文理教育方案》。在这种综合学科的背景和通才教育的理念下,确保医学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课程设置的必然选择。
表3 专业调整前后课程的变化
课程 |
五年制 |
四年制 |
||
学时数 |
占比(%) |
学时数 |
占比(%) |
|
基础类 |
1053 |
28.1 |
792 |
29.6 |
医学类 |
1953 |
52.2 |
477 |
17.9 |
经济管理类 |
0 |
0 |
792 |
29.6 |
卫生事业管理类 |
738 |
19.7 |
612 |
22.9 |
同时,专业课程变化的本质是专业类型的转换。五年制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质上是医学专业,确切地说是“懂管理的医学专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制长达五年,二是授予医学学位,三是医学类课程“三最”(课程最多、学时最多、占比最高)。相反,四年制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本质上是管理专业,确切地说是“懂医学的管理专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制只有四年,二是授予管理学学位,三是管理类课程“三最”(课程最多、学时最多、占比最高)。可见,五年制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调整为四年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不是专业名称的变化,而是专业类型的转换,即医学类专业向管理类专业的转换。专业类型转换后,有些高校“不忘初心”,坚守医学,仍然保持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本色;有些高校“数典忘祖”,去医学化,试图建设通才化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些高校“左摇右摆”,在通才教育和专才性教育的选择中困惑、纠结。实际上,无论专业如何转换,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根”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与综合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质的区别。因此,医学是本色、医学是底色、医学是特色,始终不能变、始终不能弱、始终不能偏。同时,专才是地基、专才是房基、专才是塔基,始终不能忘、始终不能淡、始终不能移。唯有如此,医科院校才能培养出有医学底色的专业化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而不是空心化的万金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4 就业结构变化
无论是五年制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还是四年制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均“培养了解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趋势和医学科学基本规律,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及卫生事业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巧,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卫生管理专门人才”。按此人才培养目标,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都应以医疗卫生机构为对口就业单位。
然而,从就业数据来看,学制调整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90%左右[1];学制调整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毕业生的平均对口就业率低于40%。2006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毕业的26名同学中只有10人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院)工作,对口就业率为38.46%;2007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毕业的27名同学中只有2人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院)工作,对口就业率为7.041%;2008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毕业的27名同学中只有5人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院)工作,对口就业率为18.52%;2009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毕业的20名同学中只有3人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院)工作,对口就业率为15.00%;2010届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毕业的23名同学中只有5人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院)工作,对口就业率为21.74%(见图5)。当然,这只是对口就业率的保守计算,可能是低估的,因为考公务员进入的部门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就业的公司包括医药公司,研究生读完之后和出国深造回来后也有人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因此,有学者估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在50%左右[1]。
表5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统计(2006—2010年)
年份 |
人数 |
就业去向 |
|||||||
考研 |
出国 |
公务员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 |
医院 |
公司 |
外地 就业 |
其他 |
||
2006 |
26 |
3 |
3 |
2 |
9 |
1 |
4 |
1 |
3 |
2007 |
27 |
7 |
1 |
1 |
2 |
0 |
13 |
1 |
2 |
2008 |
27 |
7 |
3 |
4 |
4 |
1 |
7 |
1 |
0 |
2009 |
20 |
5 |
2 |
2 |
3 |
0 |
8 |
0 |
0 |
2010 |
23 |
6 |
2 |
1 |
2 |
3 |
4 |
5 |
0 |
数据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页人才培养栏“本科生教育”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业介绍,也证明了这个结论。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可经推荐,在国内和欧美知名院校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应届毕业生可进入国家和地方各级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等政府机构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以及三级甲等医院、医疗科研机构、医学院校等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此外,还可选择跨在国制药企业、金融机构中从事医疗相关业务部门(会计事务所、信息咨询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国有银行、境外银行等)。多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高于95%,去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就业的占50%左右,继续读研深造的占20%左右,去跨国制药企业、金融机构就业的占30%左右,具有就业面广、就业层次高、就业稳定、就业收入丰厚等特点(数据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页“本科生教育”栏[2])。
可见,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转变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后对口就业率从90%下降到50%左右。对口就业率下降,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多元化,“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去药企工作可以提高收入,去政府工作可以提高地位,去考研可以提高学历,去出国可以提高身份;二是人才规格从专业化的专才向宽口径的通才转变,可以摆脱专业束缚,从而扩大了就业面;三是大学扩招带来本科生文凭贬值,势必引导学生考研究生和出国深造以提升学历。对口就业率下降,也有两个消极作用:一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来说是人才浪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人才浪费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悲哀”;二是对医疗卫生机构来说是人才流失,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一流技术+二流服务+三流管理”的状况,要求大量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注入,故人才流失是医疗卫生的“悲剧”。
因此,如何培养有医学底色的专业化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如何让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实现对口就业、如何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专业管理人才,是专业学位学制调整后复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挑战,也是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应思考的三个问题。
5 办学水平提升
专业学制学位的调整是一把“双刃剑”,其一方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机遇。自2004年起,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开始按年度连续发布《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该评价结果是各种中国大学评价中评价指标最系统全面、评价思想最科学先进、评价方法最合理严谨、评价结果最准确权威的。“★”代表专业发展水平,由“5★”“4★”“3★”“2★”“1★”组成,分别对应大学或学科专业评价排名的前1%、1%~20%、20%~50%、50%~90%、90%~100%的大学或学科专业。简单说,“5★”代表上流水平,“4★”代表中上流水平,“3★”代表中流水平,“1★”“2★”代表下流水平。
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2—2013)》[3],全国有356所高校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水平达“5★”水平的有18所,其中复旦大学排名全国第三。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3—2014)》[4],全国有355所高校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水平达“5★”水平的有17所,其中复旦大学排名从全国第三上升至全国第一。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4—2015)》[5],全国有352所高校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水平达“5★”水平的有17所,其中复旦大学排名从全国第一微降至全国第二。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5—2016)》[6],全国有346所高校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水平达“5★”水平的有19所,其中复旦大学排名又从全国第二上升至全国第一。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6—2017)》[7],全国有329所高校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水平达“5★”水平的有18所,其中复旦大学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8],全国有327所高校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水平达“5★”水平的有17所,其中复旦大学排名从全国第一微降至全国第二。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9],全国有313所高校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水平达“5★”水平的有20所,其中复旦大学排名继续保持全国第二。
表3 复旦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全国排名
内容 年份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星级 |
5★ |
5★ |
5★ |
5★ |
5★ |
5★ |
5★ |
排名 |
3 |
1 |
2 |
1 |
1 |
2 |
2 |
数据来源:2012—2018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可见,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发布的各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复旦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状况甚佳,全国排名在第一和第三之间(见图4),名列三甲,三次“状元”,三次“榜眼”,一次“探花”。复旦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从“大”的方面看,根源于其交叉性的专业学科背景:复旦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既具有全国顶尖的医学学科,也具有全国顶尖的社会科学学科,更为重要是该校为医学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科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公平的政策,也为医学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自由的环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正是在这种医学与社会科学强强联合和交叉融合的环境中成长、成熟、成功的;从“小”的方面看,根源于其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对基础医学类和管理技术类的偏重,在开课时间安排上先上管理类课程后上医学类课程的尝试,在人才培养上学、思、行三位一体的高端教育模式,在教学资源上打通上端优质教育资源和外端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元办办学模式。
综上分析,专业学位学制的调整对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迎接挑战和抓住机遇,是专业学位学制调整后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迎接挑战的关键是牢牢抓住医学这个“根”,不忘本来才能赢得未来,努力培养好具备医学底色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抓住机遇的关键是紧紧抓住社会科学这个“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让自己更高,竭力培养出兼备医学知识和社科技能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既要摒弃“医学中心论”,把专业发展变成医学的“单脚跳”,把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成医学技术专才;也要摒弃“社科自大论”,把专业发展变成社会科学的“单脚跳”,把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成公共管理通才。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要坚信、坚守、坚持“医学与社会科学交融论”,让专业的发展转型为医学与社会科学“双轮驱动”和“比翼齐飞”,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升级为医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培养”和“融合教育”。我们深信,当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管理者和教育者只要站在医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上,具备“包容”之心态,采取“兼容”之战略,就能摆脱“弱势”的困境和“边缘”的窘境,实现交叉学科专业的跨越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提升,最终实现“山至高处人为峰”的境界,必能抵达“海到尽头天是岸”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尹纯礼,李程跃,陈晓敏,等.学制改革前后上海市某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比较.医学与社会,2018,31(2):73-76.
[2]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页“本科生教育”
[EB/OL].(2013-10-05)[2019-12-12].http://sph.fudan.edu.cn/ac/37.
[3]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研发,邱均平、赵蓉英、王伟军等编著.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2—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研发,邱均平、赵蓉英、王伟军等编著.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3—201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研发,邱均平、赵蓉英、李小涛等编著.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4—2015)[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6]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研发,邱均平、赵蓉英、董克、杨思洛等编著.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5—201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研发,邱均平、赵蓉英、杨思洛、董克、张心源等编著.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6—2017)[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8]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研发,邱均平、赵蓉英、杨思洛、董克、张心源等编著.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9]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研发,邱均平、汤建民、赵蓉英、王碧云等编著.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