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最难驾驭的章节


       《智慧论》一些章节修改不计次数,是希望本书多几个经典片段。下面摘录的章节是最难驾驭的片段,用几句话评价最难的评价,用简短要点界定关联复杂的哲理,23次修改仍达不到满意。干脆先以挂网,请高校哲学家们仔细指指点点,便于缩短交付时间。

 

…………

本书对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重要概念,一贯持以珍重态度。包括:不仅对基本概念和观点一贯持坚守立场,而且对部分非基本但在哲学体系中地位显著、使用频繁的概念,也不排除在基本含义不变之前提下予以补充,包括对“社会意识形态”一词的时代化新解。

我们知道:意识是人脑中的概念反应。作为“观念的东西”激活状态下的人脑“意识”涌现,它的基本功能是表述对应指向义内涵,即含有醒悟、识别、判断或认知内涵的意向或指义。意识的基本功能决定人的意识必须依赖人脑而生而现,若是脱离人脑的社会意识形态,何解?

社会意识形态不是意识,而是物质存在。从马克思著作贯彻始终的理论观点中,可见他没有把“社会意识形态”与“意识”划等号。大致划出的明确等号有如下分属性:指定脑内“意识”是外界事物移入脑中转化过的再激活的有指义的生化物的反应。指定脑外“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这种“建筑”既然有可见的“形态”,那就必定是有“物质”或“物像”支撑或呈现的、且与人脑“意识”有直接的、具体的对应关系的物化形态。如果仔细辨析“社会意识形态”一词,其全称应该是“社会意识物化形态”,它依赖于人脑而生,却是可以不依赖人脑而永久存在的物质形态。比如碳素纸墨的文字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通常所称的“社会意识形态”,无一例外是已经生于人脑、同时也是联系着人脑记忆积累而存在于社会的物化意识形态,它绝非是时时刻刻激活于人脑的“概念反应”。因此,它的存在与人脑即时概念反应有根本性区别、与人脑生化物质激活状态的“意识”功能有别。

下面从社会意识形态存在方式、人脑意识涌现后的对应链接、社会意识形态与人脑意识功能性差别三个方面,来界定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物质存在。

第一,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与人脑意识非等同的“社会意识物化形态”是以多种方式存在的,细分有六大种类(建议研究者不必拘于本书分类法):一是被静态保存在个体或群体脑内记忆中的生化物,其被静态保存的多数信息来源于外界物像或社会信息;它在人脑中具备可随时激活为“意向”或“指义”反应的人脑功能。二是以声像、文字、书画、雕塑以及各种美术品为媒介的思想、艺术、文化产物,是人脑可随时应受并可增进或改造人脑记忆积累的物质形态。三是以光电子介质等人工信息流远距离传播在网络信息通道中,是可为受众近距离响应的视觉声觉信息等物化形态(人工信息流的物质形态都是有序组合,最简单的如发送明码电报,电子节奏就是数码)。四是以对话、讲解、诈骗套路教唆等人工推送信息传递在人际之间的声波流物化形态。五是考古发掘出来的古墓古城遗址、古金银铜瓷器等,那些可建馆、可收藏并可展示的文物。六是以肢体比划、感官示意、艺术表演等以体表为媒介的发生在人际间的物化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不论是生化形态记存还是表现为声光电的物理介质流,因其提前包含了信息流人工组合区隔含义,所以它们也像自然物与另一物有区隔内涵一样,可激活人脑不同意识。

猜想马克思在其所处时代,之所以没有详细阐述“意识”和“意识形态”的区隔界定,主因是那个年代的科学技术还不能确认社会意识进入脑记忆积累后皆可以生化粒子静态保存,还不能确认意识形态的社会化传播是依赖看不见的声波、光波、电磁波等微粒子信息流以及各种物化的“人工信息流”承载的,它可刺激链接转换成人脑中的自觉“概念反应”而成为意识。

可见马克思对待科学十分谨慎,当时说不清就不予细说。上述六种“存在方式”可囊括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物化存在方式。而且,人工意识形态的物化刺激人脑,是造就人脑功能的最直接有效手段。这样看来,意识对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仍然体现的是马克思哲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长期以来,因为社会意识形态有“意识”二字,哲学教科书因马克思严谨态度而审慎无语,所以,哲学至今并未严格区隔脑外“社会意识形态”与人脑中的“概念反应”两者间的区隔界定。这使“物质与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基石,一直存在基本概念不够清晰的“模糊”问题。但,先哲著作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虽无详解,却也并无理论误解。

真正产生误解的,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引进大潮而不期涌入的“存在主义”哲学立场,和学界的盲目崇拜者头脑。此一时期,马克思的“物质”概念、萨特的“存在”之解和并非萨特亲自推崇的“存在主义”,以及“社会存在”、“人脑意识”和“意识形态”被浑然搅拌成一团浆糊。脱离辩证思维的单一形式逻辑头脑很容易站在分析哲学立场上,诟病上述概念“玄虚混乱”难以理顺。于是,推举分析哲学登上“哲学皇后”宝座,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被生生搅黄了。这一过程,令人感受到在应用技术领域具备精彩用途的分析哲学和单一形式逻辑头脑,如果令其超越技术领域或超越逻辑承载限度来驾驭社会意识形态,必然乱象丛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来把社会意识形态视为上层建筑物化领域。如今看,这的确是一个实实在在可因各种方法途径把人脑“意识”转为物化形态的领域,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的宏伟创建工程。

其创建途径包含上述六种物化形态的转化。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入脑”,指的就是促使新时代产生于杰出理论创新者脑中的“概念反应”必须转化为社会群体脑内的生化记忆积累。又比如通常所说的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指的恰恰是鼓励文艺创作者产生于自我脑内的“活的意识和形象”转化为物化的文化产品。再或者强调让互联网信息驱除谣言、淫秽使互联网世界呈现朗朗云天,指的正是让光电子(物理学视为物质的基本粒子)所承载的数码串传输,皆能凝聚起正能量……

2022726日加注:当然,“正能量”未必等于“唱赞歌”。社会的正能量集中体现为公平与正义,包括唱赞歌的真实,也包括揭丑恶的真实。不论你追求“哪种真实”,其创作自由都要考虑社会责任而不轻许自由加上“主义”。否则,将既无公平也无正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并未预见到他的作品可以被抹黑他国的霸权认知战略所充分利用。就像萨特的哲学一样,其无思想回路地宣扬“他人即地狱”,显然是不唱赞歌,只想说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但他却未能预见到“存在”之哲理竟会被资产阶级思想家顶礼膜拜为“社会存在价值观”。)

2022726日加注:诺奖作品的影响力多以百年计时,哲学思想的影响力多以千年计时。推崇存在主义价值观并非萨特的哲学之初衷,然其带来的客观结果仅此而已。晚年萨特不堪直视社会存在价值观演变成了“拜金主义”和“强权主义”,他厌恶资本的丑恶,主动与社会主义苏联结成国际友人。然而此时,他还能否挽回被他人推崇的“存在主义”给人类、给社会、给自然生态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长达百余年,存在主义盛行于哪国之初期,天道人伦都会面临严峻挑战。未知我的战友莫言是否知晓哲学史的这一段?萨特本是好人,莫言也是。)

第二,人脑意识涌现后的链接转化。人脑中的“概念指向反应”即意识,只能生于脑、现于脑,作用于人脑和自身。但凡人脑意识对外界产生的作用力,皆是通过“信息与响应”的“对应链接条件定律”实现链接转化为脑外信息传递之后,才使脑内意识作用力对社会、对客体发生正负效应的。这种链接转化的基本过程被描述为:脑内自然的生化概念反应可随时转变成有指义、有意向内涵的对外的“人工信息”传递,包括意识对外有指向、有顺序、有技巧的“体能信息”传递。

比如服从脑内概念反应转为对外呐喊的“指义”,或者肢体推送的能量信息所包含的能量传送之“力向”等均可对社会、对客体产生作用力。若用分析哲学来辨析,脑内生化概念反应属于脑动力信息种类,它的基本功能是对应指向(即意识的功能)。而脑外联系脑内而链接转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则属于另一种或另多种物化形态,其在脑外社会层面,它不可能自我传递“指义”、“意向”或“力向”,其再现“指义”、“意向”或“力向”的意识之功能仍然要经过人脑。智人群体最早起源的“人工信息”是声波传递和体能力向推送。之后,才使脑外“人工信息”推送渐变为群居口语俗成、刻画、文字、数码、使用简陋工具及至现代化工具推送能量和信息。

第三,社会意识形态与人脑意识的功能性差异。人脑的意识是脑内激活的生化概念反应;而社会人的脑内记忆积累——静态保存则是社会意识形态种类之一。一般人脑,其记忆积累拥有无数生化板块,常被激活的概念反应属于极少数。所以,生化记忆积累不等于意识涌现的指义或意向功能,有的记忆积累终其一生可能不再成为自觉概念反应。又或者问:社会意识形态的物化存在,有很多种类虽然存在于脑外,但却也是先被赋予概念内涵的文化产品,它虽然不能自我激活为“指义”、“意向”或“力向”等意识,但其活跃的传递动能性可做到每时每刻不停顿不终止?再问:社会意识形态此种现实的活跃的功能表现,能否等同于人脑激活的概念反应?

不能。所有社会意识的物化形态,它只有入脑后产生概念指义时才可视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性与人脑意识功能发生了融合相通作用。此时,因社会意识物化形态被赋予了固定内涵,必然与人脑中“概念反应”的指义功能或差异激活或相似激活。也就是说,并无入脑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人脑意识间,两者的功能与功效并不同等。读者可按照本书设计方案来做实验:

把家里的电视机打开,保持一天24小时不关闭,看看是否能做到使电视演播的声波光波信息流每时每刻在人脑内激活为概念指义反应?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人只能在专注看、专注听时,脑内才会有自我意识到的概念思维,即应受到了什么或称作意识到了什么。

社会意识形态在何种条件下容易入脑?此疑问恰好涉及认知动机、行为动机、社会意识形态三者互动的关联机制学问,将在后面章节阐述。意识所遵循的三个作用力反馈方向,是相互纠缠的。

现在,可以归纳总结了。先定义萨特的“存在”泛指“无所不在”的一切。而被资产阶级重点推崇和占据西方主流意识的“存在主义则专指“社会存在”。“他人即地狱”是萨特定义社会存在的核心思想。“存在即合理”是西方资产阶级推崇存在主义的哲学之根。

我们看到,“存在主义”在这里出现严重逻辑漏洞:包括社会意识的物化存在、包括人脑中自觉的意识存在,这所有于现实中发生的一切,如随机意识、犯罪动机、贪欲念头、淫秽想法等“活意识”均可视为“存在”,请问推崇“存在主义”的西方思想家:你想干什么?如果“社会存在”被加上“主义”,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人类真的没救了。如果“存在”的重点在于“社会存在”,如果我们拒绝推崇“存在主义”,即便存在即合理,人类还有救。因为人脑自然酝酿中的“意识”对社会性不良价值观等记忆积累有反作用力。自我意识觉醒的反指义和反力向可以改造来自社会的不良存在,其中哲理深藏于自然辩证法中,而存在主义恰恰是自然辩证法的死敌。

马克思所指的“客观实在”泛指物化存在。这个“实在”不包括“指义”“意向”和“力向”,但包括人脑生化记忆静态保存,其可决定意识涌现。物化存在既有“物化意识形态”也有“事物本原形态”,其存在方式均属于各种“客观实在”存在方式。这样看来,为什么人脑涌现的概念反应不能完全归于社会存在?道理很简单:因为多数人在多数时空下产生“意识”不具备社会性。不谈那些宅男宅女蜗居家室,一会儿想喝茶一会儿想洗碗,究竟有没有社会性指义或发生了社会性“力向”?单说笔者正在研究的本章学问已涌现出那么多概念反应,但,假如笔者此后并无把研究结果公开上网,那么,此等“意识”何来社会性?当某人意识从来没有转化输出成为他人生化记忆积累时,又依据什么定义其人思想属于“社会性存在”?所以,萨特的“存在”貌似囊括一切存在,但其理论视点实际很狭隘。

接着再归纳。马克思发明的客观实在一词,则囊括了一切客观物质形态之存在,也涵盖了人脑内的生化记忆存储、更涵盖了人脑以外的整个物质世界。远到银河系以外的天体,近到身边的油盐酱醋;大到无边的星云组合,小到超微粒子辐射,皆可为“客观实在”所涵盖,皆可为“客观实在”所称、所指、所包容其中。

如果问:马克思为何发明这一词组?答案是:这四个字是对“物质”的精辟注解。直到半个世纪以后,有关“客观实在”的哲学思想才被爱因斯坦深度阐述为“时间与空间”的组合关系。列宁的“中介”思想则是对物质世界可普遍“物联网”的精辟解说,其所含对应关系又是什么?

归纳到此,你是否感觉到自己的正确思维已经到达人类思想的顶端?是的。除“存在”以外,再没有第二个正确概念能比定义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概念的涵盖性更大更广。可是,为什么“物质”概念不能包容和涵盖“意识”呢?因为两者的性质和功能是区隔的,它们只有对应关系、主次关系,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并没有两者功能可以相互涵盖的关系。

“意识”的基本功能是对应指义或意向,“物质”的基本功能千差万别,但其对应人脑“意识”的功能只有一个,即以不同的物质形态作用力促成人脑产生不同的概念反应、完成不同的生化概念存储。意识依赖于物质先有生化记忆入脑,进而才有概念反应;物质依赖于意识的正确指义而使物质形态及其作用力成为智人所创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物化成果。

这个世界正是因为先有一切统一于“物质”的“一”,然后在“同一”条件的对应分立中,才会有“物质”与“意识”功能性差别的“二”分。智人因有“意识”功能,人类才会有哲学诞生,以及科学事业的探索和发展;才会有天地万物阴阳二分的《易经》问世,才会有天道至上的《道德经》诞生。若地球之上只有物质存在没有意识存在,意味着地球上的一切永远混沌。没有意识,就没有认识世界的智人脑,更没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结合的物质高级运动能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可以说,在这个星球上最根本的“二分”就是“物质与意识”的二分。没有意识就没有人类,人类的一切从人脑有意识开始。

在人类同一思想顶端还有另两组“二分”,即“空间与时间”、“信息与响应”。前者囊括了各种物质的存在方式,后者囊括了一切物质之间、一切意识之间、一切物质与意识之间,不限空间与时间的“中介”联系。“中介”理论是前苏联伟大先哲列宁的创新思想。但凡唯物辩证法中杰出的基本概念组合,都有一个显著特征:概念本身不显空泛,且总括涵盖很广。

“主体与客体”——字义表面有学究气,但仔细掂量,虽不可涵盖无限但也涵盖深广。它是基于意识能动性之前提而推导延伸的概念组合,达到了哲学高度。“主观与客观”基于意识能动性反应的两种基本状况——依赖于脑内既有记忆积累的“概念反应”相对于更客观更全面的“概念反应”——而延伸的概念组合,也达到了哲学高度。“本质与现象”基于物质及物化现象在发展变化中的可变与不变状态而延伸的概念组合。“原因与结果”基于物质及物化现象演变时间的线性联系而确认的两端组合。“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于社会架构确认的社会意识的物化形态与物质本原形态形成对立统一的概念组合。还有“可能性与现实性”,基于可预见的、未来的假定与现实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概念组合……你看到了没有:所有哲学基本概念均立足于“物质与意识”这一奠基石。

但凡支持人脑思维运动保持良性互动状态的哲学,均不主张为人类思想顶端去设置单一大前提,比如“存在主义”,企图囊括一切存在现象而且偏偏被推崇者视为单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如同某国推崇的单纯以“强权势力”决定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好的哲学摈弃单边单一大前提思维,必定会考虑让人脑思维在保持既定方向的同时,为其添置思维运动的“回路”,以主次、对等关系构成良性互动机制。

那些设定于思想顶端的单一大前提,看似为了服从既定目标的专一指向,却也是极端主义、对抗主义的思维方法之根源,“一根筋”头脑适宜技术性用途。辩证唯物论则不同,它永远坚守唯物主义立场,坚守物质文明发展方向,但并不缺少峰回路转的“回路”。“唯物”是目标、是方向,“辩证”则是对应思辨的“回路”,它始终保持有主次对应关系的发展方向。

…………

    ( 注:2023年5月29日第25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