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层视角看孟羽童离职格力电器事件


 

摘要

 

孟羽童离职格力电器,从一个普通离职事实被互联网炒作为一个网红事件,值得思考。从管理层视角看,有如下结论:(01)孟羽童在格力电器并无深厚根基,既无深厚业务功劳薄根基,也无深厚人事布局根基;(02)孟羽童一离职,立刻就有“格力员工”爆料其是被格力开除,说明了孟羽童在职期间或搅动了某种利益平衡,离职后遭受某种力量反击;(03)孟羽童离职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对管理层也是一种反思警示,要求其提高创新适应能力。

关键词:离职 开除 反思

 

Abstract

 

 Meng Yutong's resignation from Gree electrical appliances, from an ordinary fact of resignation was hyped as an internet celebrity event, it is worth thinking. From the management perspective,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01) Meng Yutong does not have a deep foundation in GREE, neither deep business credit nor deep personnel layout foundation; (02) once Meng Yutong leaves, immediately there are“Gree employees” it is fired by GREE, said Meng Yutong in office or stirred up a balance of interests, after leaving a certain force to fight back; (03) the incident of Meng Yutong's leaving office is a public event, which is also a reflection warning to the management and requires them to improve their adaptability to innovation.

Keywords: resignation, dismissal, reflection

 

 

一、事实

    

2023年5月11日,孟羽童通过社交平台宣布其已经离开格力电器,顺利毕业。几天后,网络媒体铺天盖地传来一种声音,即“格力员工”爆料孟羽童是被开除,并非离职。爆料说孟羽童考勤异常率80%以上,在直播间带货有20条广告和格力无关,还说每条带货广告报价17万等。

目前,孟羽童并没有对“格力员工”进行任何回应,只是说自己计划继续读书。

 

二、分析

 

显然,有一股力量,要弄死孟羽童,起码给她贴上“人品差”标签。人和人之间哪里来的这么大的仇恨?对一个二十四五岁年轻女孩子,即使其年轻气盛也好,有各种缺点错误也好,也断然不至于此。孟羽童真的犯了法,国家会审判她。如果孟羽童没有犯法,这样网络暴力是很可怕的,会给这个年轻女孩子一生都带来伤害——她被格力开除的。

即就是孟羽童真的是被格力开除,孟羽童也有隐私权。把这个事通过媒体无限放大,相当于要断了年轻女孩的后路,这和挖人祖坟没什么两样。

 

三、折射

 

当我们从公共传播框架出发,站在管理层视角分析这个公共事件时候,“孟羽童”已经从一个名字变成一个传播学符号代名词,“格力员工”也同样地从一个泛称演变为一个传播学上对立的符号代名词。这个事件折射了大众传播的巨大缺点——盲信、爱看热闹等特点。

从耶鲁大学Carl Hovland著作的《传播与说服》框架出发,我们应当静下心来想一想,一个大众传播消息铺天盖地传播,起码有四个要件:

第一,谁在说;

第二,说什么;

第三,怎么说;

第四,说给谁。

这个传播公共事件中,第一条就是很模糊。“谁在说”这一条是一个迷——“格力员工”是谁?好汉做事好汉当,既然要通过大众传播毁掉一个毫无根基年轻女孩前途,总该站出来,把姓名向大众说明白吧?如果“格力员工”是公司授意这么做,那么国资委这一关怎么说?分管党委常委和主要党政领导怎么说?

看第二条“说什么”。说的很明白,说孟羽童是被开除的,不是自己离职的。关键是要通过大众媒体把这件事传播,让越多的人知道越好。目的是什么??即就是孟羽童在职期间有各种年轻人共有的缺点,或是搅动了某种国企内部利益平衡,或是得罪了某些同事,或说孟羽童真就是考勤异常80%以上、或其真的“接私活”,那么离职已经是一个交代了。难道还不够?必须挫骨扬灰,必须把后面路堵死,必须让其一生有职业痕迹污点,才罢休不成?

看第三条“怎么说”。怎么说就是论证证据部分,“格力员工”把相关内部通报截屏也在网络上公布出来了。这是侵犯隐私权行为。孟羽童是学外语的,加上一个外地年轻女孩,在深圳一个月工资不到万把块钱,没有能力组织法律力量反击,说到底,还是个孩子。

看第四条“说给谁”。很明显,通过公共媒体,就是要说给全国人民,让全国尽量多的人都知道,孟羽童被格力开除了,人品不行。当年秦池酒在央视做广告,不过也就使这么大的力道,还花了几千万广告费给中央电视台。

 

四、管理层视角

 

笔者不认识孟羽童。笔者也不认识“格力员工”。

就这个大众传播事件来说,这个议题框架有严重问题。以很不具体的“格力员工”爆料方式,来攻击一个二十来岁大学刚刚毕业两三年的毫无根基年轻女大学生,不算地道,更是不够厚道。

笔者也曾年轻过,也曾在公检法机关工作过,也是作为外地年轻人到另一个城市公检法机关上班,许多事情特别是国企和体制内之间的事都懂,也明白斗争之残酷。但既然已经离职,就没有必要赶尽杀绝。当然,或有另一种声音说,如果不是格力品牌作为背书,凭什么孟羽童有几百万粉丝?她离职了,带几百万粉丝,想发大财,就弄不成!那么,这几百万粉丝算不算国有资产?员工离职因特殊情况有几百万粉丝,算不算国有资产流失?若算,国资委按正常流程追究就是;若不是,就无须进一步扩大事态。

如果爆料中说的孟羽童收了20条广告费用,每条17万总340万元属于职务侵占,那可以直接立案,查起来也很简单,司法机关调查其本人和直系亲属银行卡往来记录,到其住处搜查,总能弄清。如果说没有构成职务侵占,就不应情绪化放大事态,这会毁掉一个年轻女大学生未来,让其终生留下劣迹。人都走了,凡事还是留有余地比较好。

笔者这些年也一直身在管理层位置,也曾培养过年轻雇员,也曾碰到诸多问题。几年前,笔者招聘了一个东北某大学法学研究生,培养其作为法务和总裁助理,培养过程中发现年轻人只能经得起表扬,经不起批评,稍微施加一点压力迫使其进步则可能就会压垮。最后这个年轻人培养了不到十个月,就很不开心走了,走了后笔者没少其一分钱工资,也从未向社会传播什么。或也有人说,董明珠是名人!孟羽童跟着出名沾光了,情况不一样。或有道理吧。

两周前,笔者控股的一个合资公司招聘了一个留学归沪硕士生,二十六七岁男生,专业是金融,入职担任产品设计主管,试用期月薪14K。前天下午,HR总监汇报说这个男生星期日下午明知自己已经新冠两道杠了也不和单位说,星期一上午悄悄来上班,一个上午整个办公室全传染了,HR部门找谈话,男生说现在在家休息要扣病假工资,所以就没跟单位说两道杠的事。HR总监说还在试用期,为了个人病假工资不扣,宁可传染全部同事,让走吧。我同意。我交代说,悄悄地走,不要影响人家后面找工作,不要影响人家后路。

孟羽童算是高素质雇员。这些年发展过程中笔者经历的低素质雇员枚不胜举。在笔者这些年经历中,有仓库雇员用塑料袋偷仓库存放的库存纯铜水龙头带回家的,有物流部门司机自己半路把帮客户运输的笔记本电脑折价偷偷卖掉然后骗公司说停车休息时候被盗的;还有销售员工飞单飞得家也不认识的;太多的这种事实。笔者说的每一个实例都是真实的,公安机关都有报案记录可查。传播学有个特点是选择传播,就是鼓励传播好人好事,不鼓励传播真实存在的诸多恶事——事实上,恶事数量并不比好事少,只是不传播,悄悄处理罢了。

这些年培养过许多雇员,大多数都培养失败,彼此不能理解对方,相当一部分最后不欢而散。但这些年来笔者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雇员赶尽杀绝,起码不断人家后路。人家在你这里工作几年犯了错,丢了这个工作已经是代价了。

 

五、小结

 

孟羽童一离职,还没过一周,就有“格力员工”爆料孟羽童被格力开除,迅速传播,这个事件背后也说明了孟羽童在格力并无业务功劳根基,也无人事布局根基。某种程度上,孟羽童在格力取得所有成绩都离不开格力平台背书和董明珠支持。离开了格力平台,孟羽童手里就剩下几百万粉丝。这几百万粉丝一旦对孟羽童人设认知发生变化,最后也留不下多少。几年格力直播辉煌之后,最后最终能剩下什么,需要人们拭目以待。

这两天国家统计局发布官方数据,说我国青年16-24岁失业率突破20%,就业形势严峻。在这样环境下,丁薛祥副总理近几个月讲话中建议青年人多到城乡社区去寻找工作岗位,这也是一个政府表态指明的方向。有工作干,就好好干。不要在人家给你提供就业机会时候不珍惜,天天上班摸鱼,只拿工资不出活,一旦混到一定阶段,就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直播时代来到,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挑战,对格力电器是,对董明珠也是。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机遇背景下,格力电器和董明珠在对新事物尝试过程中认识了孟羽童,成就了孟羽童。这是时代恩赐,有一种人叫时代幸运儿,孟羽童在格力时就是,这是机遇。

最后要说的是,希望社会对离开格力后的孟羽童们多一些法治规则下的引导,少一些网络暴力。同时,也劝谏“格力员工”考虑考虑,是否凡事可以适可而止,差不多得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