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水黄金一条线,伊川山水乐无穷


 伊水黄金一条线,伊川山水乐无穷

文图:翟智高

 

古都洛阳近郊的伊川,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汉书•沟洫志》记载:“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 龙门伊阙南,就是美丽的伊川。

 

 

《山海经 中山经》描述的中华中部河洛地区七条山系河流,核心区在洛阳和伊川盆地。《史记 周本纪》记载周武王与姜太公欲定都洛阳,武王问太公曰:“四岳三涂,九州之险也”。“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勿远天室,营周居,而后去”。定都洛阳地理位置的选定,由邵雍的先祖召(邵)公具体勘定。洛阳周王都中轴线正南的三涂山,是大鹏鸟形状。召公封于燕,也是召公亲自勘定具体地理位置。《宗国都城记》云“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召公于燕地建都,遗址在北京的琉璃河,燕都故城遗址向西中轴线,燕山的山脉,也像似一个巨大的大鹏鸟形状,个中缘由确实奥妙有趣。                     

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宝鸡、咸阳、洛阳一线为秦岭,向东北经中条山,太行山,燕山到北京,整个山形地势状如巨龙,北为龙首,中为龙腰,西为龙尾。古代都城皆选定在巨龙身上。

 

 以伊阙龙门山为界,北边是洛阳盆地,南边是伊川盆地: 

 洛阳和伊川盆地,是中国一词的发源地。

“ 中国”一词,古籍记载很多:《礼记•王制》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诗经•大雅•民劳》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 中”一词,见《唐律疏议》卷三:“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

《尚书·周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白居易诗云:“龍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

伊水千年流淌不息,伊川很多人家中堂写有这样的对联:“皋山不墨千秋画,伊水无弦万古琴”。说的就是伊川的九皋山和伊水。

历史掀过了一页又一页,伊水浪淘尽了无数历史人物。

邵雍有诗论曰:“伊川往复过龙山,每过龙山意且闲。莫道移人不由境,可堪身著利名间”。“往事千年徒渺茫,斜阳一片漫光辉。洛水伊水水似线,太室少室峰如锥。争者从来多闲气,尧夫非是爱吟诗”。

伊水从九皋山主峰下的峡口流过,进入伊川境内。金色阳光斜照在流淌的伊水上,折射出令人神往的金色胜景。

我多次去九皋山主峰那一带,寻觅伊水金光闪烁的瞬间,总因多种原因而难以找到。

终于有一次,当太阳快要落山之前,远眺弯弯的伊水似自天而来,阳光斜射到伊水上,水流越过河中卵石突起的地段,伊水翻动着流过卵石那一段,动感十足,犹如黄金汁闪烁着灵动灿烂的金光在流动,恰好体现出“伊水黄金线一条”绝佳的意境画面。我赶紧按下相机的镜头,定格这天赐的美景。

这幅照片表达了“伊川山水乐无穷”的美好佳境,因而被很多朋友采用,甚至海外友人也采用,可见大家对这幅图的意境既认同又喜欢:

 

  “中国”这一名称,在周武王时期指“天下之中”有夏之居的洛阳。

   陕西省宝鸡出土文物青铜器“何尊”,内胆底部有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而其中“宅兹中国”的“中国”二字,最早在青铜器是镌刻的文字。

 

   周武王伐商胜利后,曾与姜太公商议定王都于洛邑。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至于周,自夜不能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不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我卜涧水东,瀍水西,唯洛食。卜瀍水东,亦唯洛食)。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史记这段记载,源于《逸周书·度邑》。周武王欲都洛阳,晚上睡不着觉,对周公说,:"我未定天保,何寝能欲。予克致天之明命,,定天保,依天室,致我其恶,专从殷王纣”。“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途(涂),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

周武王所说的南望三,指洛阳正南方的九皋山。在《水经注 伊水》中记述得很清楚:“伊水又东过陆浑县南。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径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杜预《释地》曰:山在县南。阚駰《十三州志》云:山在东南。今是山在陆浑故城东南八十许里。《周书》,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春秋》昭公四年,司马侯曰: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春秋》,晋伐陆浑,请有事于三涂。知是山明矣。这个三涂山就是陆浑水库北侧的九皋山,也称鸣皋山。伊水过九皋主峰下的崖口,伊水西是伏柱山(铺沟石窟一带),称峡口。伊水历峡口北流进入伊川盆地,即古五洋江大湖。

峡口最窄处是九皋山主峰下,伊川酒后镇梁哥疙垱村陆浑西干渠伊河渡槽处。

 

在远古时期,这个五洋江大湖的北部有龍山阻挡,出水水口在万安山的东侧,湖水从那里溅出,称水溅口。

湖水主要从东部外方山和九皋山之间的伊川葛寨烟云涧、汝阳廟水、蔡店、陶营、杨楼、温泉一线的广城泽东流,广城泽古称汝海。后来地壳变迁,龍山裂开一个豁口,五洋江湖水从这个豁口向北流出进入洛阳盆地,与洛水汇流进入黄河。

五洋江湖水从龙山豁口泄出,豁口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于是豁口变成伊阙口。露出伊河两岸的丘陵和河边川区。因伊河洪水不断泛滥,就出现了人为筑河堤防洪水(鲧那样的筑堤防洪,筑了被冲毁,再筑再冲毁,鲧被杀的悲剧),又出现大禹凿伊阙导伊水下泄的治水故事。

 

 

 

 

 

 

文中所说的陆浑县故城,指两汉陆浑县故城,位于宜阳县南留,三涂在陆浑故城东南,秦楚古道、晋楚古道、秦郑古道、洛栾古道、周楚古道纵横其间,故三涂山称“九州之险”。伊水历九皋山主峰下崖口向东北流,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半山崖上有可以住人的石屋碑碣刻有文曰“都人避寇处”。伊水径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

 

 

 

 

 

 

伊水历九皋山峡谷口北流:

 

 

 

伊水历九皋三涂山主峰西侧峡口北流:

 

 

 

 

九皋山主峰下有一个神秘的通天峡谷峡谷的尽头有一个巨大的石门和石林:

 

鹤鸣峡谷:

 

                 

 

值得注意的是,周王城向南中轴线延长到九皋山中段,正是天室山“牛马虎三凸山”大鹏峰的正中。

 

九皋山中段的天室山,山脉看起来像大鹏展翅状,正中的山峰称大鹏峰。

 

 

 

“大鹏鸟”头的正前部,是三座山包,均为海拔640米,正中山包像巨马,称为“马山”。东侧山包似卧虎,称为“虎山”。西侧山包像伏牛,称为“伏牛”。这三座山包均向北凸出,称三凸山,谐音是“三涂山”。周王城中轴线向南延伸,直指三涂山,与周武王所说的“南望三涂”意蕴相合。

《史记 周本纪》记载,周成王遵武王遗愿,曾派召(邵)公到洛邑“攻位”,所谓“攻位”,就是用传统的周易堪舆方法,勘定周王都的地理位置。召公经过反复勘察,选定周王都的具体位置是:大的方位是从昆仑山经秦岭到河南境分成三支,即崤山、熊耳、伏牛。崤山沿黄河南岸至青要山后称邙山。北邙山山脉向南隆起至洛河与涧河交汇处,是龙脉中的二龙戏珠宝地。向南望,照直九皋天室山三凸(涂)山正中大鹏鸟首,是王都气聚风藏的风水照壁屏山。此段山形如大鹏展翅,意蕴周王朝像鲲鹏那样,扶摇九天,鹏程万里。大鹏鸟首前面的山形,就是(牛马虎)三凸山,均是极为吉祥的象征。此虎山在马山之东,山形像一只伏虎,称为大虎岭,虎头朝向大鹏鸟头方向。虎历来作为凶猛的象征,“虎踞龙盘”、“五虎上将”等,把虎作为护卫震慑的靠山。三凸山正中的马山,在大鹏鸟峰正北。古语称“马八尺为龙”,“天马行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到成功”。三凸山马山西侧是牛山。牛是农业之本,农业之神神农氏就是“牛首人身”。尤其是此三凸之牛山,象形特别像俯卧的巨牛,由此牛山为首开始,向南尽是崇山峻岭,称为“八百里伏牛山”,所以三凸(涂)山称为“九州之险也”。同时,三凸山又称天室山,“牛马虎”象征着向天神献祭的“牺牲”贡品,因而历代帝王诸侯要到天室山祭天祈福。这也是周武王为什么强调定周王都要“勿远天室”。

九皋三涂山天室风光,大伏(福)牛:

 

(后来召公被封于燕,他又到燕地勘选燕都位置,看到琉璃河西部的燕山,有一段山形,特像洛阳九皋三涂天室山的式样,山的形状亦如同大鹏鸟,两翼展开,气势磅礴,正是选定燕都的绝佳兆瑞。但此山的大鹏鸟首部位,是向下缩状,没有像洛阳三涂山的大鹏鸟首那样是向上凸出。但召公很有自知之明,作为臣下,一方诸侯,有这样的燕山大鹏鸟山作依靠,已经很了不得。鸟首缩下正好符合“俯首称臣”,低头做人的需要。于是勘定正西照准燕山大鹏鸟缩鸟首的山谷口,把琉璃河定为燕都城,让长子去就封。这也是北京第一个都城,但千百年来,一直不知此燕都位置。后来扩修京广铁路复线,琉璃河燕都才被发现,此是后话。)

 

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宝鸡、咸阳、洛阳一线为秦岭,向东北经中条山,太行山,燕山到北京,整个山形地势状如巨龙,北为龙首,中为龙腰,西为龙尾。古代都城皆选定在巨龙身上。

洛阳位于巨龙之胸腹部位,地理位置正在太行王屋山与黄河之南。其附近的洛河、伊河、崤山、熊耳山之河流山川均为东北流向。洛阳先后有夏(桀)、商(汤)、西周(成王)、东周(平王至赧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以洛阳为国都,有105位皇帝在这里称“真龙天子”。有夏都二里头、商都西亳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对中国地理方位也有精到的定位:“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为阳;故中国山川东北流”,指的是伊、洛河流域伊川正在其中。伊河山川河流成独特的东北向,与古籍文献记载的“中国山川东北流”相吻合。

 

“伊川”之名源于何时?

伊川之名是源于程颐称“程伊川”而来,此言不对

颐的封号是“伊川伯”。但他的好友邵雍之父“伊川丈人”邵雍为祖士衡撰写的墓志铭落款是“伊川邵雍撰文”。显然,比邵雍年龄小的程颐之名号“伊川”,不是伊川县地名的起源。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伊水》,提到商代开国宰相伊尹生于伊川:“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涓水又东迳陆浑县故城北,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莘女取而献之其君,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水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这段记载有两处提到“伊川”,其地理方位定位在“陆浑县故城北”和“新城县南”,即宜阳南留汉代古城到伊川故城之间的莘店区域。
  “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见《左传•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大夫辛有伊川见到伊洛之披发祭祀礼仪,感叹周室迁洛仅几十年,束发跪拜的儒家祭祀礼仪怎么就先消亡了

伊川自古就是炎帝苗裔氏的祖居地,伊洛戎族称姜戎是炎帝之后。鲧禹夏人世居伊洛,称伊洛之戎。后来陆浑之戎迁到伊川,与伊洛之戎、泉皋之戎一起融入华夏民族大家庭。

因此,《左传•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伊川”,是古文献中“伊川”一词最早的出处。


    伊川,这里因地处周王都城的南面而称做“周南”地。

 

 

   

伊川的山水布局,主要山脉有:由昆仑山经秦岭延伸到伊河与洛河之间,是熊耳山脉,到伊川西侧的鹿蹄山和熊耳山脉,呈南高北低。东北部的嵩山万安山脉和东部的外方山脉东高西低。南部的九皋山脉是南高北低。

伊川境内四周的山脉环绕形成伊川盆地,俗称五洋江。

 

 

北宋哲学家邵雍在他的《伊川击壤集》诗集中,对伊川山水有许多精彩的描绘:“洛川多好山,伊川多美竹。游既各有时,虽频无倦目”、“伊川往复过龙山,每过龙山意且闲。”“游山太室更少室,看水伊川又洛川。古有孟轲难语觉,时无颜子易为贤。”“安得先人旧槎在,伊川云水乐无穷”。

 伊川东有外方山、西有鹿蹄山和熊耳山、南有九皋山、北有万安山,四面环山,中间是伊川盆地。河流纵横,水如青龙蜿蜒,山似驯俯白虎,湖沼如翔舞朱雀,丘陵若温顺的玄武。沃野百里,四季分明,鹤鸣九皋,鱼潜沼渚,麦稻飘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伊川的山水很奇特。按我国的地形,本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周易》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中国的天文星图和地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绘制,所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是南低北高,东低西高。

 

伊川水系很多呈现罕见的“逆流”奇观。

伊川县东部的水系,姜子河,大狂水)、来儒河(吕店 小狂水、穆河,由东向西流入伊河: 

 

伊川县东部最大的水库是白洚河的刘瑶水库: 

刘瑶水库风光:

白沙镇丁惠水库:

 

 

吕店镇杨沟水库:

吕店镇杨沟水库风光:

江左镇尹湾水库:

 

江左镇程村水库:

 

伊川县伊河东南部的水系,酒后镇的沙河、阎沙河(黑龙沟),葛寨镇的明水(张绵河)、康水(梁家沟 烟涧河),白元镇的杜康河(大戟水、鸾浴沟(倒涧河)、永定河,河水由南向北流;

 

远眺九皋三涂山,青峰原上出:

 

 

九皋三涂天室山风光,酒后镇鹤鸣峡的很多美景令人称奇:

 

 

 

 

 

葛寨镇天室山东石门水库:

 

葛寨镇东石门水库天室风光:

 

 

葛寨镇东石门水库

 

葛寨镇东石门水库

 

 

葛寨镇康水源头梁家沟水库:

 

 

葛寨镇康水源头梁家沟水库风光

 

康水源头梁家沟水库伏牛景观,由此牛山向南,称“八百里伏牛山”:

 

 

 

葛寨镇前富山水库:

 

葛寨镇烟云涧明水:

 

 

 

 

烟云涧青铜器  八棱座王子午鼎:

 

 

葛寨镇烟云涧青铜器: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铜像

 

 

 

伊川县西南部的水系鸣皋镇的焦涧河(雷沟 干河)、顺阳河(徐阳 陆浑戎)、银河(侯溪 墠渚 鸭子湖)、长水(龙头沟),吴涧河(楼子沟)、土沟河(杜康沟)、浥涧河、马营河,由西向东流入伊水。

 

 

  伊水西边海峰山下,涓水注入陆浑故城东部的墠渚鸭子湖,陂方十里,佳饶鱼苇,伊甸风光,乐被之园:

 

 

 

伊河西岸涓水汇入“墠渚(鸭子湖),周围沼泽湖地,中溪、马庄、莘营、四合头、马回、莘店、东西蛮子营等村的湖沼地,是淤泥地,非常肥沃,旱涝保收,《水经注 伊水》记述,“涓水会陆浑县东墠渚,世谓此泽为慎望陂,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山海经所谓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然已变怪,亦无往而不化矣”。墠渚湖沼的西北,有旧石器文化穆店遗址和新时期龙山文化马回营北遗址。还有著名的龍头沟石龍地质景观。

这一带种植水稻,米质很好。魏文帝赞曰:“新城稻花开,上风吹之,十里香飘”。

伊川平等大莘店水稻:

 

 

伊河西南部鸣皋镇干河源头的雷沟水库:

 

鸣皋镇雷沟水库风光:

 

高山镇洞子沟水库:

 

 

 

银河水库风光:

 

 

平等乡龙王屯水库风光:

  

 

甘水发源于高山西鹿蹄山,向北汇入洛河,甘水源头有樊店水库:

高山镇樊店水库风光:

 

 

 

 

伊川大地人文荟萃,名家辈出

少典有娇氏女登感神龙首而生炎帝神农石年,开创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个华夏之国--伊侯国。喾妃庆都感龙尧于伊侯之墟

有娇氏女登感神龙首,是位于伊川平等乡上元村南的龙头沟的天然石龙。邵雍在《伊川击壤集.自悯》诗句中描绘了这个龍脉上的胜景“陆海卧龍收爪甲,雲山胜处追寻偏”。“春雷惊起千年蜇,笔下苍龍自往还”。他特意把万年安息的安樂佳城墓园,勘定在天然石龍正东方六里地,终身守护着石龍,使人们享受着神龍赐予的恩惠。感恩邵雍为我们揭示了石龍的奥秘!

 

 

伊川天然石龙祭龙图,刊载于《伊川县志》第二版

鲧是帝尧的治水之官,因治水九年,洪水未治住,被舜杀死。鲧的儿子大禹继承父志,为凿伊阙疏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杜康复国,首酿白酒,被尊为酒圣。

伊尹以滋味成宰相,辅佐商汤灭夏桀开创商王朝五百五十年基业。伊尹提出“以德治国”, “任官唯贤材”、“以天下为己任”“治大国若调鼎中滋味,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为第一名相和烹饪厨圣。

布衣出身的邵雍,对宇宙与历史演化进行新的阐述;提出“元会经世”论,倡议“仁义治国”首创天根月窟二进制模型先天图,是现代电子计算二进制理论的启蒙者宋哲宗赐谥号为“康节”、宋理宗赐封为“新安伯”,封为文庙享受祭祀的圣人。康熙赐御书“学达性天”

伊川还有商贸鼻祖白圭、杰出的佛学大师、外交家玄奘、忧天下的范仲淹、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救世宰相姚崇等历史名人,他们为伊川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中华大地增添孕育了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传奇。

1500多年前的北魏太和年间,新城县(今伊川)的官员孙秋生、刘起祖等率二百人,在伊阙口斩岸凿石,疏导伊水河道,修砌伊阙古道。并首次在龙门西山古阳洞开雕凿出第一佛像,龙门石窟佛龛之先河。龙门石窟成为伊河上最璀璨一颗明珠,为黄河文化增光添彩。

 

  

 春秋时期,戎人居此地一百一十多年。

    载于华夏文明史册的文化瑰宝《诗经·国风·周南》,记录有描写陆浑戎所处的春秋时期伊水两岸风光。

 

 

   《国风·周南·关雎》,描写伊水风光自然优美,人文爱情天性和谐,意蕴深奥,词语高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写雎鸠鸟双双出没于伊河中的沙洲,嬉戏觅食,相互应和鸣叫,并时常发出“关关”地和鸣……。

 

 

   由关鸠鸟联想少男少女恋爱的情景,戎人少年对爱情的追求比较热情奔放,与《周礼》呆板保守明显不一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少男少女相互爱慕,少男通过帮助自己爱慕的窈窕淑女采摘荇菜、表演琴瑟、钟鼓乐等传送爱慕之情。

 

   几千年的习俗,传流到当代,伊河岸边仍在演绎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佳话。

 

 

   《国风·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描写女子在采集卷耳的过程中,思念她远行在外的丈夫,盼望丈夫早日回来。他为丈夫斟酒接风用的是青铜器“金罍、兕觥”。金罍,青铜做酒罐。兕(sì)觥(gōng)形似伏着的犀牛,饮酒器。描写了当时陆浑国的酒文化与青铜文化。

 

 

 

 

    伊川徐阳陆浑戎贵族墓中,就出土有很多青铜酒器,有青铜罍、青铜酒壶等。《山海经中山经》记载炎帝姜石年在伊水西的地台山请天下百神喝伊粮黄美酒,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距徐阳正东约15公里的伊川县葛寨镇烟云涧青铜小镇,是海内外闻名的青铜器产业集散地。而地台山正在徐阳到烟云涧之间的中溪村的西边,国家西东输二线管道恰好从徐阳、中溪、烟云涧穿过。徐阳春秋时期的陆浑戎贵族墓葬群,正是在挖管道基槽时发现的。

 

《国风·周南·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樛木葛藤来缠绕。新郎真快乐,安享幸福了。樛树,高大挺拔,亦称黄楝树,紫藤缠绕樛树,称作“藤缠树”。这首诗描绘了春秋时期陆浑戎新婚男女那种藤缠树般的缠绵、幸福之情。

 

   伊川葛寨镇九皋天室山的紫藤缠黄楝

 

《诗经.周南.置兔》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兔罝描写的是伊川陆浑国的官员与武将们,在公务繁忙的假日中,带上捕猎的工具,到伊河两岸不远的丘岭山沟中,张网下套,纠纠武夫猎手们在山路口、密林四处,安装捕捉猎物的“兔罝”,埋网桩时,敲打牢固,结扎得格外紧密。东奔西跑追逐兔子等猎物,让小动物们往网套上钻。“丁丁”摹写敲击的响声,展示着狩猎者们振臂举锤的孔武身影。

《诗经.周南.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墳,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然如燬,父母孔迩。

  河边上,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树枝。她的丈夫在当兵在外,家中维持生计的重担,就由妻子来肩负。

  丈夫终于归来了,妻子问,不会再次远去了吧?丈夫说:如今王室多难,我怎能恋家。妻子万般无奈向丈夫发出的凄凄质问:“父母孔迩”?你还管不管咱们的父母?他们的死活你还管不管?汝河流域,是陆浑戎的一个部落。鲂鱼是伊河的特产,“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王室,指周王室。

《诗经.周南.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这是一首描写东周陆浑戎时期,伊川的公姓族人生子“过百日”时,为新生婴儿祈祷场合的祝词,通过对麒麟的祈祷,来祈求公子仁厚的。赞美公族子孙繁衍,后人遂以麟趾喻子孙的贤能。

《诗经 国风 周南 麟之趾》记述了当时伊川公姓为新生孩童“过百日”的祝愿诗,用现代的话就是:

  “这孩儿的脚趾头啊,又厚又壮实,多像麒麟的脚趾呵,真是仁厚的公子呵。值的赞叹的如同麒麟的公子啊!

  这孩儿的额头啊,天庭饱满,有如麒麟的额头呵,公姓的好子孙呵,值的赞叹的如同麒麟的公子啊!

  孩儿的头上啊,透出一股英气,如同麒麟的尖角呵,是仁厚的公族的好后代呵。愿公族如同麒麟一样子孙贤能繁衍昌盛!”。

 

   麒麟,古人心目中的神兽,龙首、狮尾、牛足。象征人物的位高权重,是一种“仁兽”——很有仁义的一种兽类,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神兽。

 

 麟趾金

    洛阳在春秋时期称“周南”,在伊川陆浑戎古都古城村一带,出土有那个时期的“公”字陶器,很可能与《诗经》中的“麟趾”有关联:

   朱熹《诗集传》说:“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毛诗序》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

   既为“衰世”,则指周室东迁洛阳,戎人迁之周室之南,史称“衰世”。所以《诗经 国风 周南 麟之趾》所赞颂的“公之子”是伊水戎人。

从《诗经》的关于麟之趾的赞美诗,可以知道,周南的陆浑国戎人们,是那么期望自己多子多福,而且都具有麒麟那样的品德与气质,子子孙孙繁衍、昌盛下去。

  伊川陆浑戎人很喜喝酒周甘镯乘其饮酒,在伊川的白疙瘩寨一带打败了戎人。

   《左传.文公十七年》记载:“周甘镯败戎于邥垂,乘其饮酒也”。讲的是陆浑戎军士驻扎在伊阙南邥垂地区,这里是伊川罗村北白疙瘩寨向伊河方向伸出最近的那段丘岭一带,是周王室与陆浑戎国的交界,双方驻守部队有矛盾很正常。有一次周王室大将军甘镯,乘戎人守兵狂欢饮酒,酩酊大醉,突然出击大败戎人。

   据《河南日报》报道,在伊川鸣皋镇徐阳陆浑戎墓地的车马坑中,出土有八匹马拉车。八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大车里边放有两辆小车。

 

   因为戎人与华人风俗不同,推测大车是陆浑戎首领使用的六匹马拉的“驾六”。陆浑戎的王者首领,学习中原王者的丧葬礼制,弄个“王者驾六”,代替“天子驾六”,不失王者风范“潇洒走一回”。

2015年,伊川陆浑戎墓地出土过六匹马整齐排列的“戎王驾六”

   六驾马,正式场合用。首领在非正式场合或去田野丘岭打猎时,走乡间小道乘坐小车很方便,就拉出六马中的两匹马拉小车用。

 

   陆浑戎首领坐小车外出办事或去围猎时,爱犬就跟着主人坐在小车上,听主人的口令,随时准备出击或是扑向猎物。主人去世后,这只爱犬也赔葬于主人便车之中,它安祥的躺在那小车专用的位置上,静静的做着永远长眠中的美梦,不会想到在两干六百多年后,还有重见天日的机会。

 

 

  在陆浑戎墓中,出土许多精美的青铜鼎、青铜编钟、青铜酒器、青铜箭簇等。

 

 

 

 

  这是春秋时期的青铜编钟,比之后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编钟,还要早将近三百年,说伊川青铜文化源远流长,是青铜之乡,真是亳不夸张,名副其实!

 

 

厚重伊川,历史名人向往的圣地。

   伊川是神农炎帝创立伊侯国的故地!是中华农耕文化、龙文化、农历历法、中医文化、酒文化的肇端之地,是河洛文化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唐宋十多位名相和二程圣贤等那么多历史名人,纷纷选定伊川为万年归宿安眠之地。

   有多的历史名人在伊川留下无数引人入胜的动人史绩故事:

   神农炎帝石年、帝明,开创伊侯国,(《帝王世纪》少典妃安登游华阳,感神龙首于常羊,生炎帝神农。牛首人身。

 

《酒诰》酒之所兴,肈自上皇。或曰仪狄,亦有杜康),伊川贡献出中华最古老的醇酒伊粮黄御酒、上皇酒和杜康酒。祭祀神龙,伊川美酒香飘五湖四海:

 

  洛阳龙门山南九皋山地区,是第一代炎帝神农氏石年创立的伊侯国,《伊川县志》记载:“伊川古有伊国之称”。宋《路史·炎帝》“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郑玄《驳异义》云:“炎帝姜姓,太皞所赐;黄帝姬姓,炎帝所赐。伊,即伊尹之邦;耆,即文王之所伐者。”

《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牧于伊侯”。《水经注 伊水》记伊水支流涓水,过陆浑县故城北,水出西北侯溪,东流注于,流入伊水。这里是第一代炎帝神农氏帝石年诞生成长建伊侯国的地方,

晋代江统《酒诰》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历代悠远,经口弥长,稽古五帝,上迈三皇,虽曰贤圣,亦咸斯尝”。 

 

“上皇”即是炎帝神农石年,是中华酿酒鼻祖,用伊水边的稻米小麦秫米之类的粮食,酿出“伊粮黄”醇香美酒,在伊侯国成立之时,帝石年请来天地上下五湖四海的百神,在伊水之滨的地台山下,筑坛举行盛大的祷天盛典。百神欢聚一堂,痛饮“伊粮黄”美酒。

 

   大禹的父亲鲧,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级水利官,主持了当时的治理洪水大业(《水经注 伊水》“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鲧死后葬于伊川。

   大禹,开凿伊阙龙门,治理九洲洪水。

   少康即杜康,发明杜康酒。

   仪狄(大禹之女,“仪狄作酯酒,禹尝之而美”)。

   伊尹(《水经注 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献之其君,令烰人养之,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史记 殷本纪》“伊尹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汤举任为国政(宰相))。

庄子(白元有庄子修行的庄子洞)。

陆浑戎(《左传 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白圭(《史记 货殖列传》在秦新城做官,搞“以货易货”贸易,“天下治生祖白圭”)。

孙秋生、刘起祖(北魏新城县政府官员,于北魏太和十七年483年带二百人到伊阙口治水修路,“斩岸开石,平通伊阙”,开凿了伊阙西山第一个古阳洞佛龛,造出佛像。古阳洞中刻碑留名,祈求“国祚永隆,三宝弥显”。开龙门石窟造佛像之先河)。

玄奘(幼年来到伊川净土寺,《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载“玄奘法师者。幼怀贞敏。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

唐《大正藏》卷50《慈恩传》卷上记:“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十三岁在净土寺剃度出家,“既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西天取经,名扬天下)。

 

根据历史资料和出土墓志,安葬于伊川的历史名人有:

    伊尹(伊川有莘氏人,商成汤聘为国政,商开国宰相,辅佐成汤开创商朝五百五十年基业。《尚书》载伊尹老归故里,百岁而卒,沃丁葬以天子之礼。)

姚崇(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葬伊川万安山)。

张说(唐睿宗、玄宗朝宰相,大诗人,葬伊川万安山)

张锡(唐武则天宰相(时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葬伊川万安山)

裴遵庆(唐肃宗、代宗宰相葬伊川万安山)。

李德裕(唐文宗、武宗时宰相,葬龙门山南伊川城关镇窑地村)

张庭珪(唐玄宗时礼部侍郎、尚书左丞(副宰相,葬高山镇坡头寨村东)。

张齐贤(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升参知政事,旋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再度拜相葬九皋山北酒后村东)。

程琳(皇祐初年,出任大名知府、同平章事(宰相)

范仲淹与范纯仁(父子)宋朝宰相,葬伊川万安山)。

文彦博(宋朝宰相“平章军国重事”。葬伊川城关镇罗村)

程颢与程颐兄弟俩(宋代理学家,程颢封“河南伯”,程颐封伊川伯”,从祀孔子庙庭。葬伊川府店街西山)。

邵雍(宋代哲学、易学历史学家,诗人,邵雍的先人,从北京(良乡,范阳)先迁到中山,又迁到衡漳卫地,再迁到辉县百泉。邵雍又陪着父亲邵古,从百泉到洛阳,又到伊川,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因自号伊川丈人。在伊川大莘店定居安居乐业,创办书院讲学于家,宋理宗赐封“新安伯”,从祀孔子庙庭。葬伊川平等西村西)

吕诲(宋朝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御史中丞。葬伊川鸣皋镇中溪村北)。

王拱辰(北宋西京留守,检校太师,安武军和彰德军节度使。葬伊川城关镇窑地村西)。

翟兴与翟进兄弟俩(北宋抗金英雄,宋高宗赐封河南府孟汝唐镇抚使武略大夫,葬伊川大莘店翟家坡翟氏祖茔)。

王天纵(民国名人,北伐时期曾任京师总督察处副处长,加陆军少将衔任河南副都督靖国豫军总司令)。

郭绍绪(伊川葛寨镇黄兑村人。民国名人,抗日英雄,在白元镇设宴诱杀日寇七个军官)。

武庭林(民国名人,抗日战争时率国军15军坚守洛阳)。

金玉如(平等上元村人,是伊川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

翟呜武(平等村人,抗战时从平等马回有莘学校奔向延安,曾任他历任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副政委、政委等职。解放后曾任总政治部文化部、宣传部、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张剑石(宜阳赵堡人,抗战时期中共洛阳中心县委特派员。解放后任中共宜阳县委书记、洛阳地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军分区司令员、政协河南省委员会秘书长、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

谢中峰1932年伊川酒后和乐学校建立中共酒后党支部,有杨欣斋、王亨灵,由杨欣斋担任书记后又发展了何会文、赵志奇、许祝三、任天民等教师为党员,1934年10月,谢中峰又以酒后党支部为基础,在和乐学校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伊川中心县委)。

杨欣斋1932年伊川酒后和乐学校,建立伊川县第一个党支部,1932一1940年为中共伊川县地下党重要活动基地)。

金玉如(1938年抗战时期,在伊川平等上元村建立共产党第一个党支部,任中共伊川委书记。平等乡马回有莘学校旧址,抗战时期从1937年至1940年是中共伊川县地下党重要活动基地之一,其中1938年元月至9月曾是中共伊川县委所在地,县委书记金玉如,路玉吾,傅希晨。培养出翟鸣武,纪希晨等地厅级以上老革命干部近20人
  张思贤1944年抗战时期,在伊川成立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吕店抗战时期中共伊川县委所在地(1938年9月一1943年夏),县委书记傳希晨,李毅章,张思贤。有伊川红色摇篮毓文中学旧址,伊川县抗日烈士陵园

时云峰(伊川酒后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第62军步兵第184师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