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决定意识”最严格的验证


  

希望《智慧论》下面的文字能毫无保留地写进中国哲学升级版教科书。它包括西方科学家与本书作者分别基于意识起源之源头的对比验证。其中,最新加注为哲学家、科学家提供了更宽泛的有关“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研究思路。

     …………

实验课题(NO477岁“狼孩”与周岁婴儿的差别在哪里?

  据科学家对印度加尔各答7岁“狼孩”的现场观察记录:狼孩卡玛拉不吃素菜,爱吃肉。吃肉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直接用牙齿啃咬。没有人的情感,每天凌晨三点引颈长嚎几次。向别人要东西吃学得很快,很像家庭养的狗。7岁多的卡玛拉只具备6个月婴儿智力……这段文字,是科学家对印度“狼孩”基本特征的描述,简洁清晰,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再请观察某现代婴儿的生动表现。这是一个不足周岁的孩子。(此年龄时段不是绝对条件,因不同人脑发育的个体差异,或有婴儿脑发育需要月份时间更长足一些、或稍短也可?尚在继续观察)此时,他正在与母亲贴面亲昵。恰好有陌生人拿着好吃食物要引诱他投入陌生人怀抱,孩子迟疑。迟疑之后,他没有选择陌生人怀抱和食物,而朝向没有食物的母亲,他表现出了跟母亲贴得更紧的状态。当其时,作为研究者应该确认和判断:孩子有“意识”。他有了食欲和情感两种需要,或者说两种模糊概念反应的意向性。

因为此种状态下,孩子所面对的情境元素有三种,很自然构成了“矛盾”选项。对孩子来说,在妈妈、食物、陌生人“三元”间只有两种选择,其面对“三种元素”的两种意向是矛盾的。首先,主动投入陌生人怀抱不是孩子的选择,将其排除;剩下“妈妈的怀抱”和“好吃的食物”进入选择范围。可是,选择妈妈的怀抱没有好吃的食物,选择好吃的食物要失去妈妈的怀抱,像高考选择题一样很矛盾也很痛苦,两种意向他究竟取向什么?

在经过短时间迟疑之后,孩子最终意向偏向妈妈怀抱,没有为了好吃的食物投入陌生人怀抱。此例中孩子的意识对大人来说是十分清楚的,是有明确概念区分的。但此时,幼子自己的概念反应他自己并不清楚,尚处在综合知觉基础上有映像概念的模糊醒悟状态。不过,与无意识的心理反应、与单纯食欲的条件反射相比,“有意识”的行为动机确实诞生了!

2023811日、108日加注:当我们追溯到意识的起源点看到了意识的源头真相时,才可以确认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论基本原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论断是成立的。不论远古人还是现代婴儿当其之初产生意识时,物质条件起决定性作用。比如上例:首先是母亲亲密接触婴儿的物质条件决定了婴儿的意向选择。其次,先天遗传的人脑生化平台、感觉器官的对外感知机能和后天迅速发育的思维平台及其感知机能组织,都是由生化物质组成的。只有这种先天遗传和后天发育的物质条件,才能决定人脑意向性发生。)

2023811日、108日加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缺陷在哪里?在于探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时并没有追溯人类意识的起源点、没有正确处理认识论“总长河”与长河中段人脑发达阶段自动积累“精神世界”的关系,都依据自己成熟的大脑来体验“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忽略了成熟大脑是从意识的源头起步才能累积代代相传或个体获取的丰富的知觉记忆存储。此时人脑依赖脑内思维运动也可产生新的意识,这就是柏拉图“理念学”之精神世界在他脑内产生的原因。柏拉图显然不知其所依赖的丰富生化记忆积累属于静态物化保存。所以,就意识起源后的积累过程判断,马克思才会补充“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定义用以确立意识的“能动性作用”之崇高地位。)

上述是意识起源最严格的理论确认。或许,还有比较宽松的理论确认也为学界接受,暂不举例。再进一步分析7岁狼孩卡玛拉。她被送入孤儿院、从狼窝狼群里回到人间生活以后,为什么她会是那样一种动物状态?笔者研究科学家现场记录,认为最有价值的原始记录是发现她“没有人的情感”。当她正需要大脑构建情感映像记忆中心、需要情感类生化介质在脑内发芽时,她的“狼妈妈”只知道引颈长嚎,卧着不动,最多原地走几圈。

  可怜的狼孩姑娘——卡玛拉!她没有应受过人性化母亲的亲切抚摸,没有被深深吻过,更没有见到过“狼妈妈”设法展示的人性化的丰富的面部情感信息。卡玛拉所看到的只是“阴森”和“狼一般的沉默”。卡玛拉脑内综合知觉生化记忆板块根本没有促成情感类映像积累,其感官感觉链接情感映像记忆的依赖性,从生下来就失去了养成条件。少一个能够与动物发生分道扬镳、发生“质变”区别的脑内生化介质记忆中心,决定了她的综合知觉积累很难达到高级状态并孕育理性萌芽,决定了她一生将形同非人动物。

  再请看看:她被送入孤儿院后,因记忆积累的“循序链”已经断裂,按进入童年岁段来教她学语言、学文字、学交流……那就好比峭壁式攀岩,对只有食欲映像记忆依赖性的“人”来说,就跟教黑猩猩识别简单卡通概念一样的难。狼孩“向别人要东西吃学得很快,很像家庭养的狗”,其余均教学不会。她那初级综合知觉响应条件仅有单一“食欲”依赖性。

  今天猜想,如果千方百计为她补充“母爱”,重新刺激脑内情感类生化信息生长发芽,那又好比“峭壁式攀岩”或“断崖式蹦极”,没救!她既错过了脑基础功能的最佳构造期,更没有人对她爱得起来,谁愿意付出如此巨大的情感牺牲去拥抱、去关爱、去亲吻、去接受一个“狼一般”阴森的女孩呢?而且,当时的心理学家没有一人想到过此项补救性实验。因为此前的科学家们很难把情感问题与产生意识联系起来,似乎两者毫不相干。而此前的哲学家也并未認真思考過: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情感世界,是由超越金錢、食物的物質條件的付出多少決定的。

    …………

    提示∶ 教科书描述物质的统一性中最重要的法则“源起终归法则”重点是针对人具备非物质的意识、意向属性而描述“源起终归”统一于物质。意识的源头依赖于物质,而最终人的一切要归于尘土物。此一法则无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