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有一定的过会率,部分上市公司被否决上市,未能在最后一刻闯关成功,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一家苦侯数年叫“羊奶第一股”红星美羚公司,却走入了媒体和投资者的视野,在于发文怒怼。
红星美羚上市之路是真的很曲折, 经过5次中止审核后,红星美羚的创业板IPO最终还是停在了终止状态,被否决上市,审核关注的焦点是2018年12月末,红星美羚实际控制人王宝印协调供应商黄忠元等七人将1400万元转借经销商殷书义等八人, 经销商将该款项用于向公司采购。红星美羚被要求说明发生该借款事项的合理性及商业逻辑,上述经销商当年12月份销售金额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等情况。同时,上市委要求红星美羚说明2019年向萌宝婴童销售大包粉毛利率显著高于报告期内其他客户的商业合理性。 现在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信息披露成为一个关键,《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于信息披露有整体要求,第十六条规定:“发行人应当诚实守信,依法充分披露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所披露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具体到从财务数据方面,第十一条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发行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监管的通告来看,红星美羚被否决上市,就是基于不符合上述两条规定。 待上市公司被否决上市,监管都会有一个附带的说明,那就是不服本决定,可以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复核要求,截至目前,尚不清楚公司是不是提出复核要求表示异议。但是据媒体报道,公司向媒体发布了《陕西红星美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致各界媒体朋友的公开信》,从中体会到公司上市之路的曲折和艰辛,仅在会审核期间,公司经历了2次现场检查、10余次问询回复、8次财务数据更新、6次收入专项核查、3次IT审计。共计询证函件1万多份,访谈1000多人次,形成底稿500多卷,在会审核已经有6个完整的年度财务报告。 数年辛苦,数年努力,付出大量的成本,可是被否决上市,仅仅只是一夕之间,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不仅仅是意味着多年的辛勤付出付诸于东海,还意味着规划多年的募投项目存在流产的可能,影响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也意味着原始股东的股权增值沦为泡影,心中难免有失落感,甚至出现愤怒感,因此《陕西红星美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致各界媒体朋友的公开信》最后呼吁:对红星美羚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地审核; 二、对审核中认为的问题立案调查;三、对用两套标准、人为诋毁、‘神仙打架”、相互推透的手段蹂底企业的问题进行调查。 作为局外人,很难准确判断公司信息披露问题,更无从判断审核过程是不是公正和有没有蹂底企业,发行人发出质疑,只要是正当的质疑都是允许的,是其权利,但这需要勇气。 A股一大特色就是不管证监会如何努力,开足马力以超乎寻常的速度IPO ,还是无法化解庞大的IPO堰塞湖,在国外,很多公司不再热衷于股权融资上市,而是更加偏爱债权融资,避免股权稀释,可是国内公司,只要能够IPO 上市,哪怕等上数年,绝对不会采用债权融资,在注册制实施以前,很多专家媒体预测,只要实施注册制,IPO 堰塞湖就可以马上化解,但科创板和创业板已经实施注册制,IPO 堰塞湖也没有明显化解不说,反而有增大的趋势。 我们需要审视IPO 责权利对等的问题,即使实施注册制,也不是说登记一下就可以上市,而是有一定的 条件的,上市过程也是会有波折和难度的,或许A股上市要比美国股市稍微难一点,但是上市以后,美国股市维护成本很高,动不动就会被做空机构盯上,只要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稍有差池,集体诉讼马上随影而来,维持上市地位的成本并不低。另外美国股市对于原始股东和高管的减持,也要比A股规定更加的严格。原始股东要想减持股份获得真金白银的财富相对难一些,不像A股蹭一个热点,推高股价,就可以大量减持,甚至可以违反减持规定清仓减持也不会按照证券法处罚,发一个警示函就可以洗白,成为合法的财富,另外上市成功还可以得到部分地方政府的现金奖励和税收、人才和土地的优惠,再融资也会更加的简单,定增、配股和可转债都可以快速实施。 股市支持实体经济,表面看并不错,可是发行人上市目的真的都是很纯粹吗?上市就是为了融资做大做强主业?不一定的,很多公司看重的不是公司发展,而是股权增值减持,部分公司还没有过会,上市公司股东就开始计算以后减持可以获得多少现金,不少上市公司股东股份一解禁就减持股份,为数不少。 我是很理解红星美羚上市遇阻的心情的,毕竟最后一刻倒下,不仅仅所有巨大付出都没有回报,缺少资金募投项目如何推进可能成为难题,补充流动资金改善财务状态无法实现,损失太多太多了,但话说回啦注册制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成功闯关成功的。回过头去看,怒怼背后,不能忽视一个事实,还是上市以后对公司利益影响太大。 依靠加大IPO 力度,化解IPO 堰塞湖是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化解IPO堰塞湖关键是提高维护上市地位的成本,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降低对发行人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