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25基点行业自律机制“变相降息”LPR利率调不调?


 国内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美联储开始加息缩表,央行强调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主要根据国内经济形势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但是不可否认,央行货币政策还是会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掣肘。

自从重要会议提出通过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银行增强信贷投放能力,央行很快宣布降准,4月15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降准,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对非跨省经营的,也就是区域的城商行、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但是这一次降准的力度可能弱于市场预期,仅仅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而不是0.5个百分点,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大约是65亿元,部分专家期待的降息更是没有如期来临。

央行货币政策宽松有点迟疑不决,难以满足市场部分专家的胃口和欲望。

降准是释放了5300亿元长线资金,银行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但目前实体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加上地缘政治动荡,疫情带来的管控压力,造成产业链出现较大风险,尤其是汽车和芯片半导体产业链更是雪上加霜,引发业内人士巨大担忧,媒体报道,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华为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分别在个人朋友圈发文认为,上海供应链问题可能导致5月全国整车厂停产。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加大,需要央行加大货币政策宽松的支持力度。

央行虽然降准,但仅仅降低0.25个百分点,与市场期待可能是有距离的,货币政策放宽依然较为谨慎,说明货币政策宽松受到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掣肘还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经济需要更大力度的货币政策扶持,央行政策工具受限,那么就变通方式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传导到实体经济。

多家媒体报道,有传闻称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会议,鼓励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10个基点(BP)左右,银行存款利率已经市场化,银行为了揽存,就上浮存款利率,银行不会做亏本买卖,存款利率上涨,势必转嫁给实体经济,意味着贷款端利率升高。在揽存压力下,如何让银行降低存款利率,需要给一点甜头,作出调整的银行或将对其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有利。这一政策虽然不是强制,但有考核的有利条件,银行也会千方百计降低存款利率,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在银行合理让利实体经济大环境下,就能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这属于中国特色的“另类降息”,很无奈的“另类降息”,属于配合央行行动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

如果是一家中小银行降低存款利率,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存款流失,但如果大部分银行一起行动,储户就没有选择,中小银行的存款就不存在流失问题,这可能需要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银行贷款利率是通过LPR利率加点形成的,近几年,央行并没有通过降低基准利率的方式引导LPR利率下行,而是通过下调MLF资金利率和降准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引导LPR利率下行,现在央行降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65亿元,又通过行业协会鼓励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10个基点,LPR会不会乘机下调,又是下调多少,就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是肉眼可见的,LPR利率下调较多,对银行净息差构成巨大压力,银行利润增长自然受到影响,但如果银行不下调LPR利率,各界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支持实体经济的愿望就落空,也与金融机构合理让利实体经济提法不相符合。

个人认为本月LPR利率下调概率很大,关键是怎么下调,大型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很有限,是达不到降低5个基点的要求的,可是高层强调了金融合理让利实体经济,一年期LPR下调5个基点并非没有可能,5年期LPR利率下调难度更大一点,保持稳定不变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