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洼地A股跌不停需要重新审视注册制IPO 节奏和新股破发


 被专家称之为价值洼地的A股,跌不停,创业板100指数和科创板50指数不断创调整新低,尤其是科创板50指数跌破了1000点基点,创历史新低955.77点,作为投资者,我个人认为需要检讨注册制的一些问题,才能提振市场投资者信心。

注册制从科创板开始试点,创业板接棒,北交所步创业板后尘,也实施注册制,最新消息是全面实施注册制,注册制改革潮流势不可挡,但是注册制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调整,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注册制,而不是照搬美国注册制,尤其是仅仅搬来美国注册制一些不是很适合沪深股市的做法。而没有全部的照搬。

从媒体和专家观点看,沪深股市很有韧性,长期趋势看好,在于中国宏观经济最有韧性,各项数据良好,央行货币政策与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背道而驰,降准下调LPR利率不断进行,无论是数量工具还是价格工具都在推进,今天央行再度降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更是与美联储即将缩表形成反差。虽然最近部分地方出现疫情反复,但是疫情控制整体上要比欧美国家好得多。

可是宏观经济韧性、央行货币政策自我为主的宽松、疫情控制最佳,沪深股市走势实在不敢恭维,欧美股市作为地缘政治冲突的中心,主要股指一度收复冲突发生以来失地,越南股市逼近历史新高,印度股市走势也是异常强劲,有高层重视的沪深股市,走势非常疲软,不从高点算起,就是今年跌幅也不小,开门红失约,虎年遭遇当头棒,远远没有收复失地,部分股指甚至原来越远,上证综指下跌11.77%, 深成指下跌21.60%, 创业板下跌25.95%,科创板下跌30.38%。

沪深股市调整,对比欧美、越南股市,不能甩锅地缘冲突、宏观经济和美联储货币政策,而是需要思考股市制度,尤其是注册制和IPO 常态化发行,毕竟股市走势摆在那儿,需要找到原因,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不是放任股市继续调整,让社会财富不断灰飞烟灭。

注册制不是没有控制无节操的IPO

今年,不管是美国股市还是世界股市,IPO一季度是大幅下滑的,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共有321宗已完成的传统意义上的IPO交易,募集资金54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7%和51%,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欧美,今年一季度的IPO活动非常惨淡,已成交宗数和融资额分别只有37宗和24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了72%和95%,美国可是全球IPO 上市地,更是惨不忍睹,第一季度按美国三大交易所统计的美股市场IPO融资额为111亿美元,同比减少91.13%。募集事件共79起,同比减少79.95%。全球IPO数量和筹资额跌幅大幅少于欧美,主要得益于中国股市IPO筹资额增长,北京、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总共有85只新股上市融资1799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有100只新股于沪深两地上市募集761亿元人民币。虽然新股数量下跌15%,但是整体新股市场的融资额大幅增加达136%。

进入4月以来,沪深股市IPO节奏骤然加快,一周十几家IPO 再度出现,沪深股市也是加速调整,即使有高层释放利好,也只不过是短线反抽,科创板创业板调整再创新低。

股市调整原因较为复杂,不会是单一因素,而是诸多因素的糅合,但是股市涨跌与投资者信心有关,也与市场增量资金有关,沪深股市目前成交相对于2021年是大幅萎缩的,很长时间以来,日成交量已经低于万亿元,面对近80万亿元总市值而言,作为典型的资金推涨型股市,已经无法支撑股市连续反弹。一段时间内,市场增量资金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制增加的,因此市场资金抽离也需要适当的节制,才能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如果增量资金赶不上抽离速度,只能以二级市场下跌来承接市场的扩容,包括减持、IPO 和再融资。

注册制也好,IPO 常态化也好,这个节奏实际上掌控在监管手中,而不是市场手中,沪深股市目前态势下,就是二级市场继续大跌,IPO 依然会受欢迎,这不是市场承接力强,而是市场投机新股使然。IPO 节奏究竟多少合理,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但是市场走软,成熟股市,会有一个自动的调节,那就是发行人放弃上市机会,等待更好时机,可是沪深股市不同,就是市场跌到天怒人冤,发行人只要能够上市,也会毫不迟疑的上市,而不会选择等待。

何况国内公司把上市当成一种福利,地方政府不断通过奖励激励当地公司上市,即使出现募集资金严重不足,也不会改变上市初衷,造成IPO堰塞湖难以化解,就是证监会开足马力,不断发审上市,等待上市的公司有增无减。

因此照搬美国,新股节奏由市场控制,那是与虎谋皮的想法,并不现实,面对市场连续下挫,需要管理层和高层喊话、媒体不断打气,继续维持IPO 高节奏就值得商榷,放缓IPO ,减少市场资金抽离,虽然不是灵丹妙药,但至少可以减缓市场下跌,反过来就不同,持续维持高速IPO ,就可能遭遇投资者以脚投票,加大市场调整力度和时间宽度。

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美联储加息缩表,疫情再度袭来,股市走势本身就承受一定压力,理论上应该放缓IPO,减少市场抽离,可是A股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越是股市走势承压,IPO 筹资压力越大,在于需要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看起来不错,可是加大IPO 多发行一两百家企业上市,二级市场市值可能损失十几万亿元,是不是值得,需要探讨。

三高发行新股破发挫伤投资者信心

最近新股破发,成为投资者伤心地,也引发各种争议,确实新股破发率太高,破发深度太深。4月8日普源精电暴跌34.66%,4月12日唯捷创芯暴跌36.04%,今年发行87只新股,16只新股为核准制发行,破发2只,破发率为12.5%,而71只注册制发行新股,共破发43只,破发率为60.56%,这样的破发率破发幅度,要比美国严重的多,美国一般而言,也就是10-20%破发率,这就不能简单的以市场化定价掩饰了,更不能认为是注册制改革的胜利,而是要寻找对策,修改询价机制非常迫切,严惩任意抬高价格的机构势在必行。

新股破发,投资者大量弃购,包销券商加上跟投,某些券商损失惨重,这会危及到券商利润增长,影响券商股价走势,这等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了。

这不能以市场化决定价格来轻易搪塞,说明注册制下新股定价的混乱,新股价格按照美国注册制理念,应该出现新股抑价而不是新股溢价,可是沪深股市注册制新股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出现大幅溢价,新股估值远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市盈率,一字之差,天差地别,新股不破发都是难事。

新股定价过高,既有询价制度调整因素,也有掌控定价权的公募基金等机构缺少理性的定价能力,只是为了入围而盲目抬高价格,造成价格虚高,实际上在伪市场化改革三年,部分机构网下询价出现了道德风险,抬高了新股价格,现在有没有,缺少证据支撑,不做评价。

新股不断破发下跌,造成投资者巨大亏损,甚至引发投资者与券商之间扣款的纠纷,严重挫伤投资者信心,这会逼迫部分投资者离场,造成资金抽离,加重市场调整压力。

注册制改革需要兼顾投融资平衡实现良性循环

注册制改革没有错,但切忌市场原教旨主义流毒蔓延,那就是仅仅照搬美国注册制的一些不适合沪深股市做法,而忽视沪深股市实际,造成沪深股市低迷不振,造成社会财富大量损失,影响到投资者消费支出,拖累经济增长,注册制需要适度改革,放缓IPO 节奏,打击三高发行,重振市场信心。

注册制和IPO常态化发行,需要兼顾市场投融资平衡,经济低迷,股市承压,沪深股市需要更多的政策呵护,而不是片面加压,造成股指超调。

股市与经济相得益彰,表现为股市上涨,投资者获得良好回报,推动消费增长,从而带来经济增长,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股指继续上涨,这才是股市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而不是股市下跌,融资加码,投资者出现巨大亏损,拖累消费支出增长,带来经济调整压力,影响上市公司业绩,拖累经济增长,这就是股市和经济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