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旱涝保收遭质疑净值大跌难以复制私募减免管理费模式


 股市下跌,很大一部分公募和私募,都出现了较大的亏损,净值大跌,引发基民出现各种吐槽声音,甚至是谩骂指责,作为管理人,借助各种方式安慰投资者,有的是发表文章,有的是自购基金份额,有的私募取消手续费,针对私募取消手续费,让利投资者,有声音认为公募基金,也可以仿效私募基金做法,阶段性取消管理费,个人认为这并不可取。

2021年是基金发行大年,基金规模出现急剧膨胀,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资产配置方面,股票投资总市值与股票投资占比均上升,中报持股总市值62882.17亿元,不管是私募公募,可能都是赚的盘满钵满,进入2022年以来,沪深股市出现明显下跌,很多基金净值出现大回撤,就是一些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知名基金也不例外,像医药女神葛兰管理的旗舰基金净值大跌跌上了热搜,很多私募基金净值大跌跌破了警戒线,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月底,东方港湾旗下103只基金净值在1元以下,占产品总量的45.98%。近一年,东方港湾产品平均收益为-19.78%,近三年平均收益为79.93%,近五年平均收益为164.92%。为此2月24日上午,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公司所有累计净值低于1元的产品,将不再向投资人收取管理费,待净值回到1元以上再收取。但斌表示,免收管理费后公司损失将减少1亿元。

这等于是私募基金向投资者让利1亿元,得到市场赞同,并发问其他基金可以仿效吗?。

基金净值大跌,投资者出现亏损,私募基金减免管理费,就是一种让利,减少投资者亏损,私募减免管理费是不是可以复制到公募基金公司,我个人认为较为困难。

私募基金减免管理手续费收取,程序较为简单,一般是管理人就是实际控制人或者就是创始人,只要创始人或者实际控制人提出来并付诸实施即可,另外私募基金收费模式与公募基金不同,私募基金行业的费用基础是1-2-20%1%认申购费2%管理费20%业绩报酬),私募基金即使免除管理费,一旦行情好转,就可以通过计提高额的业绩报酬赚回来,当然并不是每一家私募基金都收取20%的业绩报酬,东方港湾收费模式不清楚。而公募基金,较为困难,公募基金股东构成较为复杂,很多是券商系基金,要减免管理费,需要管理层提出来,报请股东大会批准,而其中很多大股东都具有国资背景,操作不慎,就会形成国资流失,遭遇舆论风波;另外公募基金管理人薪酬方式不能随意更改,是按照管理的规模提取的管理费来收取的,据媒体报道,公募基金管理费一般是规模的0.75%,但这是公司的总收入,在扣除相关成本等费用后,剩余利润中一般会有1/10至1/3会给到相应的基金经理或其团队。公募基金是没有20%业绩提成的,只有按照费率收取固定的管理费,一旦免除管理费,后续就没有了业绩提成作为补偿,关键是后续的基金管理团队薪酬怎么计算,没有了管理费计提利润,管理团队按照1/10至1/3剩余利润分配模式也就不复存在,没有相应的工资,管理团队是不是会出现动荡离职,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继续计提1/10到1/3的剩余利润,只能是基金公司倒贴。

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的收费模式,一直被市场诟病,不管基民亏多少钱,基金公司收费照旧不误,是不是可以参照私募基金的业绩提成,出现一种激励方式,对于公募基金而言,需要考虑道德风险,那就是关键时刻,借助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拉高净值,兑现业绩奖励以后,股价下跌,净值下跌,实际上基民还是难以得到良好的稳健回报,反而成为基金管理人中饱私囊的工具,私募基金则可以避免这种道德风险,在于私募基金管理人就是创始人。

现在基金最大问题是薪酬激励期限太短了,出现了基金管理人和基金公司短期化炒作,现在流行的是抱团恶炒,踏准赛道,基金马上成名,可以做大规模,实现公司和个人利益最大化,一旦赛道转向,热潮退去,基金净值就会出现大跌,基民也就马上亏损,但是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人依然可以取得丰厚的报酬,形成利益的割裂。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建立长效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充分反应合规管理和风险管理要求,避免短期、过度激励等不当激励行为,但是目前市场环境下,这种长期激励机制很难得到认可,在于股市大环境没有长牛慢牛的预期,别看市场各种慢牛声音高涨,那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是特有语境下的产物,未必就是真实的观点流露。

基金长效薪酬,需要建立在股市长期向好趋势之上,而不是牛短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