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净亏15亿,平安健康难成气候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自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以来,人们开始逐渐地被迫开始转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互联网生活服务便迎来了爆发期,而在这个快速增长的赛道,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增长也最为明显。

作为背靠世界500强企业平安集团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平安健康理应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能够赢得满堂彩。可其近期公布的2021年财报,却反映出了市场对此的抗拒。从曾经的平安好医生华丽蜕变至如今的平安健康,无不透露出其在健康行业全方位布局的决心与野心。

而平安健康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目前的四大业务:家庭医生服务、消费型医疗服务、健康商城服务和健康管理与互动服务等,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医疗服务领域,可即便在布局方面如此深谋远虑,平安健康却陷入了连年亏损的困局。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其摆脱困局尚需时日。

健康行业赛道火热,消费者却拒绝买单

国内疫情此起彼伏,推动了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据埃森哲2021年互联网医疗行业调研报告显示,近90%的受访者愿意选择线上问诊,其中超过70%的患者愿意选择在线购药、远程复诊等更进一步的服务。

0yz3EkbZaIT

图源:艾媒报告中心

早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便有资深业内人士大胆预言,中国互联网行业将会迎来一次大洗牌,2年多过去,这一预言正在变成现实。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已达到近2000亿元,202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至1.5万亿元。 

尽管互联网医疗服务在国内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许多人可能对其感到陌生,甚至觉得自己从未接触过。实际上,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早有布局互联网医疗服务,并且还是由相关部门联合各地基层、甚至三甲医院打造的医疗服务网络——家庭医生。 

同样,平安健康也瞄准了这个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的互联网医疗市场。只不过,平安健康在经过社区型家庭医生的尝试后,几乎以失败告终。因此,平安健康也随之改弦易辙,选择以家庭医生会员制模式,来搭建患者与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据了解,平安健康所谓的家庭会员制,核心优势便是由一个医生专门针对患者一人,建立一个以健康管理、亚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养老管理五大维度构建的档案,从线上到线下完成全方位的覆盖。不过,这令许多业内人士都深感困惑。因为平安健康却没有意识到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其平台医生的专业性与权威性,是否足够让用户信任。 

追根溯源,平安健康的前身是平安好医生,早前在线问诊等方面确实有所建树,但市场占有率却不高,因为市场份额基本被丁香医生、爱问医生等多个专业医疗服务平台抢占殆尽。 

与平安健康这种半路出家、靠砸钱抢占资源的集团品牌所不同,丁香医生和爱问医生从全国范围内的名医入手,按病种、按科室提供线上医疗服务,并且将后续的开方、复诊也打包成一条龙服务,由此形成的竞争力,让平安健康也望其项背。

甚至可以说,平安健康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优势可言。与此同时,平安健康在大胆押宝互联网医疗的时候,似乎也没有预料到,各地三甲医院会相继推出官方云诊间服务,由医院直接提供相关的问诊服务。因此,其权威性和专业性相比平安健康,自然不必多言,更无疑是平安健康的绊脚石。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2021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医院的登记数,累计已突破1600家。除了专业医疗服务机构之外,还有很多从事健康管理的企业,瞄准机会进入到互联网医疗领域中。这也预示着,这个市场在白热化的竞争过后,或将面临饱和。 

据观察,平安健康现如今推出的这类“1+5”互联网医疗服务,已经显得非常鸡肋。如后续仍然不能找准自己的优势点、继续亏损的结局或许可以预见。更何况,与平安健康处于同一赛道的,还有更多的资本与选手跃跃欲试,企图跻身这个火热赛道分一杯羹。

聚焦2B业务,疫情之下企业难首肯

平安健康在更名之时,理所当然地进行了一波转型,目前营收主要依赖HMO健康管理、家庭医生会员制以及020医疗服务这三大模块。据平安健康公布的2021年年度财报显示,4.2亿注册用户中,全年累计付费用户数快速增长至超3800万,付费用户转化率提升至24.8%。 

平安健康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方蔚豪在发布会上称,平安健康的发展由过去单纯注重C端数量,现在转向注重质量。而这个发展方向的转换,也预示着平安健康将布局2B端,从企业客户下手攫取更多的价值。 

平安健康背靠庞大的平安集团,拥有的几乎是全领域的客户资源,企业客户更多多如牛毛,而平安健康依托原有的客户关系,进一步推广自身的产品也无可厚非。

而且,随着企业对员工福利的进一步重视,从理论上分析,这确实是平安健康的一次不错的尝试,可奈何疫情之下,企业早已疲于奔命,难以为平安健康的服务买单。

0yz3ElLy4I2

据平安健康的发展理论:企业为员工提供系统性、专业性、资源好的一站式健康管理计划,简而言之,企业为员工健康管理买单。根据国际市场发展的规律,企业是个人健康管理的最主要支付方之一,国内企业在今后也将意识到这一点。 

而针对这一点平安健康也推出了与企业合作的HMO保险直赔方案。平安健康作为服务平台,以平安健康险为支付桥梁,给企业员工提供购药直赔、在线问诊、视频问诊、门诊挂号等服务权益,并与相应健康险直接结算,一方面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员工的福利,可谓是一举两得。但平安健康的算盘堪称完美,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些困难重重。 

首先是医院的覆盖度问题。在医疗资源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自然不是问题,可在医疗资源欠发达的二三线城市,这份保险就显得有些鸡肋,异地医疗是否能够赔付、起赔额的确定等等,都是企业所关心的关键元素。 

其次就是对企业前瞻性的要求非常高。一般而言企业仅会给自己的员工购买基本的五险一金,稍好些的会购入补充医疗保险、每年例行体检罢了。这类HMO的保险方案在外企、央企或者是上市集团有着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可在中小企业中就有些不够现实。 

同时,因为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的疲软,许多企业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开源节流、裁员风波层出不穷,对于一些企业而言,额外的用人成本很难被被列入考量范围,而平安健康2B模式畅想,恐怕将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砸钱换流量,全年亏损扩大62%

2021年,平安健康营收73.34亿,毛利率达23.3%。其中,医疗服务贡献收入达22.88亿元,占总收入31.2%。但管理费用、销售及营销费用同比增加了81.5%和10.7%,导致平安健康全年经营净亏损15.39亿元,而2020年平安健康仅亏损9.48亿元。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其亏损幅度就提升了62%之多。

0yz3EmONhui

平安健康对此作出的解释是:2021年平安健康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战略计划,并投入了许多资源用以扩大医生覆盖面、优化企业健康管理服务,同时积极铺设地面医院网络、互联网医院等等。并且其还声称这些都是一次性投入,后续这部分的费用将有所缩减。

但是业内人士对这个说法,却深表质疑。单从医生覆盖面来分析,平安健康要如何从三甲医院自身的平台中,将名医拉进自己的服务圈,尚且是个未知数,更何况还声称自己要铺设互联网医院。这无疑是直接与三甲医院叫板,而患者最终的选择,自然不言而喻。

实际上,这也是互联网医疗服务市场的一个缩影:不止平安健康,近年来几大互联网巨擘都在瞄准这条健康赛道,但各家的财报都显示,这项业务并不能为企业增加营收,反而成为了吸血鬼:只有阿里健康2020年扭亏为盈,如京东健康、微医等等都以亏损收场。

这也不禁令人反思,这个理应迅速崛起的市场,为何能让这么多大厂折戟沉沙?或许关键原因在于,这类平台还没能形成稳定的营收模式。而平安健康也正是看到这一点后,才下定决心,要从2B市场,打下一片江山。但从2021年平安健康的业绩看,转型B端未达预期,反而出现了销售、营销和管理费用的增加。

反观其他竞争对手,他们的尝试就显得非常合理且保守:阿里健康从多样化医疗服务入手,提供包括当前比较热门的疫苗、体检、核酸检测等等,覆盖全年龄层的消费人群;京东则与药企合作研发特效药,玩起了高科技,并且下沉至农村市场,布局京东大健康;微医方面则尝试开发社区医疗护理,为众多慢性病患者提供服务。

平安健康在营收未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还投入如此庞大的营运费用,最终导致的结局就是拖累集团营收,令其入不敷出。因此,如平安健康依旧如此烧钱,恐怕将会引起投资者的不满。

结语

企业若要长久经营,就必须找准具备商业前景的赛道,寻找发展空间大、盈利能力强的商业模式。很显然,平安健康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找到了准确的赛道。只不过,通过大量的前期投入,似乎只是完成了前期的市场布局,离其商业化落地尚有距离,至少尚未接受市场的验证。

通过平安健康的布局,其野心已经人尽皆知。只是,平安健康在选择航行方向时,似乎并未做足前期的调研工作,而一旦其陷入长期探索核心盈利模式的过程中,其由此付出的试错成本与高昂的代价,恐怕会演变成平安健康发展的变数。

不过,背靠大树,有着先天资源、资本优势的平安健康,毫无疑问是压准了赛道、踩准了时代的脉搏。在医疗大健康行业数字化的浪潮中,平安健康无疑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预见,一旦平安健康找准了发展基调,或许有朝一日,也能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