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向好声中私募大佬但斌疑似轻仓我们需要思考什么


 股市调整不断,与市场主流观点股市有韧性或者是价值洼地完全背离,但斌作为“价值投资完美践行者”被媒体挖出疑似空仓或者轻仓,更是引发市场热议。

作为投资者,要对自己负责,这是不容置疑的,一旦出现不该有的乐观态度,就会尝到亏钱的苦果,这是笔者很多年的见证,去年年底,因为过度乐观,没有能够及时离场,苦果只能自己尝,但是作为经常发声的一些主流观点,似乎也应该更加的客观,毕竟传播广泛,难免影响他人投资,造成投资损失。

某家媒体梳理了但斌产品净值波动,得出一个结论,私募大佬但斌旗下上百只产品疑似空仓或轻仓运行,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自3月以来,但斌旗下产品均已更新了3次净值,但几乎所有产品的净值波动都趋近于0。而其他更新净值的私募产品,受3月市场大跌影响,均出现大幅回撤。但斌做出了回应,称报道写得比较客观。其实每次重大决定都不容易,都要付出相当的“心智”,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与结局,“从20212月始至20222月,整整一年我们的A股与港股投资做的非常不好”。证明但斌成功规避了3月份的调整,为投资者赢得了财富。

实际上从2021年年底开始,市场就对开门红抱有极高的预期,但证明是绝对错误的,开门黑让投资者吃了一碗关灯大面,虎年市场再度期待开门红,结果又是一碗关灯大面,让投资者感觉很不爽。尽管股市跌不停,但市场依然在不断的宣扬股市有韧性和向好趋势不变,逻辑并没有任何的变化,那就是宏观经济向好、央行货币政策自我为主的宽松、上市公司业绩向好不变、股市不断推动注册制改革等。尤其是两次重要会议提出“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和“保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市场出现反弹,市场向好趋势提法再度增加。

上述利好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媒体专家力挺,缘何留不住但斌的仓位,但斌并不是一介莽夫,而是等待玫瑰花开的知名私募,媒体和专家、管理层可能都是需要思考的,在于证明我们媒体专家预测是错了的,但斌是正确的选择。

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看,虽然未必能够得到主流观点认可,A股走势与宏观经济的关联度并不高,十几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了多少,我们先不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高的也是有目共睹的,可是作为标杆指数的上证综指又上涨了多少,说十年基本不变并不会误差太大,说是历史高点半山腰不会太离谱,科创板作为注册制的试点,要说平稳运行,可能也不是很客观,从高点算起,50指数跌了多少,可是股市不涨,上市公司存量公司翻倍不为过总市值增加很多不为过,A股不是往高处涨,而是横向生长,就像一个人成长不是长高而是长胖,股市是一个最讲实际的地方,不管是往高出长还是横向长,都是需要增量资金来支撑的,资金增量不够,不能长高,只能长胖。

2021年万亿元成交成为常态,并没有带来全面牛市,我是抱有一定警惕的,随着IPO 和再融资常态化、减持不断,市场流通市值和存量公司将快速增长,全面牛市越来越难,还是没有充分估计到2022年调整来的如此的猛烈,一个是调整斜率较为陡峭,另一个是调整空间有点过大。

股市调整到现近位置,投资者遭遇了巨大损失,上档套牢盘很多,增量资金不敢贸然拉升股价,除非市场有超乎预期的利好,能够充分激发投资者追涨热情,才能扭转颓势,两个会议的利好是客观的,也可以说是重磅的,关键这个利好属于一种纲领性的文件,如何细化执行,让投资者看得见真实的利好,感觉到政策的春风,才是根本,投资者只是看到一个纲领性文件,看不到细化大利好,会觉得有点虚化,反弹以后又会重回原来的弱势。根据以往的经验。利好对股市的影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政策底和市场底存在一定的距离。

现在市场走好的关键,不是央行的货币政策,也不是宏观经济走势,而是增量资金的规模与新增市值之间的博弈,增量资金规模远大于新增市值,股市才会重现牛市,增量资金规模不及市场增量市值,股市要走好是缘木求鱼。

下周有7家新股,增量市值依然是非常充沛的,增量资金呢?自然会盯着增量市值的变动。我是反对IPO 暂停重启这种非市场化行为,但是对于IPO 节奏也存有不同的看法,投融资平衡不能挂在嘴巴上,而是要落到实处让投资者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