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明了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
左占国
北京智康 国际中医院
2022-3-25
科技创新是催生产业革命的内在动力机制。科学是探求真理的事业。在真与美之间,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统一性。在科学的美学准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简单性原则,它最为科学家所重视,而且一直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象。而其它一些美学准则,如和谐性、对称性、统一性等,大多数也可以归结为简单性,或者说是简单性原则的引申。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的伟大目标就是寻求一个能把观察到的事实联系在一起的思想体系,它将具有最大的简单性,他一生的科学活动也非常成功地实践了简单性原则,也卓有成效地得到了几个普遍的基本定律,并由此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新的世界体系。量子力学尽管无法说出介于两个状态的中间状态的原子究竟是怎样的,但自然界所显示出来的数学体系的简单性足以强烈地吸引我们。理论产生技术,在现代科学领域里,我们可以将科学划分为三大板块,既基础学科、技术学科或应用学科、工程科学。技术学科是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桥梁和中介,现代科学是中介科学[49]。比如西医院作为应用科学领地,整个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在为这个中介服务,这使得西医学理论的应用变得非常方便。既有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支撑,更有医疗器械、药品等上游产业配套供应;而传统科学比如中医的理论与应用之间,由于近代政策和法律对中医自制丸散膏丹等技术中介的限制,缺少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技术科学平台,尽管汤药还勉强维持支持运行,但由于不便于和不符合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慢病及其一体多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慢性的防治规律与特点市场多元化健康需求和民众低成本医疗愿望,且煎煮费时、口味难咽不能形成现代医疗健康市场的竞争优势,使理论与应用之间出现了断裂,虽然中医理论方法与技术很有民众基础和应用历史与前景,但由于管理原因,难以建立起适应新时代符合中医药学自身技术试验技术实践技术规范和技术原理的构想方案与设计思路、技术模型与技术产品以及人们在技术发明过程中所遵循的模式和法则等。直接导致揭示科学理论实际应用的条件、途径和方式难以按照自身技术规范进行技术试验。使技术规范和技术实验这对矛盾因对立制约不能实现其有机统一,而让中医药学难以从基础科学向应用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拓展。只是周旋于“是什么”的认识范畴,难以进入“如何做”这个改造世界的大系统科技平台一展宏图。由于符合中医药自身运动规律的范式、标准、规则、交易、准入、中介、评价、竞争平台难以向西医药那样建立起市场平台,而使中医技术形态、规范与试验和市场应用工程技术严重脱节,更难以应对医学市场竞争。试想,一支参战部队,面对敌人现代化装备和后勤保障,我们连棍棒、长矛都不允许使用,更不用说补给枪支弹药,还不允许就地取材自制使用,结果怎样可想而知。西医的化学性药品都可以满世界抛售,中医的药食同源性植物产品却自制使用都不行,又何以取信于世界。值得庆幸的是,中医还有一根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银针成为管理者的漏网之鱼,还没有被禁止于中医主体随身携带,成就了中医唯一活跃在世界医学舞台上的竞技武器,3千年中医人创造的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的劳动工具不胜枚举,全部是古代先贤医学智慧凝成的结晶,却被现代西医药品管理法沦为违禁,可以就地取材救人性命的仙草,必须用西药标准审批生产出来后使用才合法,中医怎样进行救命为先和个性化治疗?这种刻舟求剑式的所谓管理,真是可笑又可悲。由于照搬西医学管理思维与方法,由于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拿来主义的不作为和不符合中医药学生产力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观臆断,而造成了客观上的畸形发展,中医科学共同体难以对整体中医科技生态与形态实施共建。不仅阻碍中医工程技术发展,更浪费中医人才物力资源。使中医市场只能照搬西医市场准入、规则、交易、中介、标准、评价体系运行而抹杀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直接导致中医师创新劳动工具违法,中医药市场的方向、速度、产品和规模均萎缩于西医药市场、请问这种管理生态下的中医中药你拿什么进行市场竞争?2017年7月1日颁发的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法》明确规定:“中医师有权对饮片进行再加工”,并且将院内制剂的制剂号申请及其注册制改为了备案制,备案后即可组织生产可便捷高效投入临床使用。充分尊重中医药理论内涵、技术形态规范和药食同源运动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制药技术成果,允许中医主体低成本生产优质高效且质量稳定、定量准确、生产使用保存信息清楚、便于服用和携带、具有规模化、品牌化的丸散膏丹及其相关技术,通过备案制来满足市场客体的多元化需求愿望并接受市场检验,可有效提高中医药使用效率服务能力与疾病防治水平。医学活动同其它社会活动一样,科技活动必然涉及主体客体及工具三种要素。只有按照中医自身运动规律并尽快实现中医药立法,允许有资质的中医主体制造和使用用于诊疗与防治的创新劳动工具,为中医理论与应用之间构筑遍布世界城乡的桥梁和中介,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内伤病防治与健康维护活动的技术效率,努力降低流程技术系统的造价与运行费用,将中医学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此促进中医理论的技术物化及其价值的推广应用与传播。尽管这样会给中医主体自身带来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方法上革命等诸多难度,但由于中医的象思维科学智慧所汇聚的独特优势和药食同源的防治智慧,可大幅度减少人力物力与财力等中介环节的投入,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改善民生影响世界提供了客观必然。正因为如此,阴阳证治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理论方法与技术上的突破和阶段性成果。更由于顺应事物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又可以广泛复制,可有效激发中医主体的发明创造才能,有利于提高中医药学的健康贡献和综合服务水平。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在阴阳证治学理论研究过程中诞生了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并成功物化了纯中药阴阳调节剂健康产品群和全息实象远程诊疗技术项目。“阴阳调节剂”是基于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并相对于西医理论所物化的“膳食补充剂”而提出的。西医的构成论认为:人体要缺什么补什么,故膳食补充剂应运而生;中医的生成论则认为:象什么补什么,象阴虚的补阴,象阳虚的补阳,象气虚的补气,象血虚的补血,故阴阳调节剂成功物化。和西医的膳食补充剂相比,因其药食同源性植物原料本质,故无论是从来源、工艺、价格、疗效、效益及其人体耐受性方面均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健康维护方面因其融治调防养于一体而独具效验。患者花更少的成本,却能赢得治调防养全方位健康体验,在治病的同时更赢得健康长寿。以阴阳证治学理论为指导,系统物化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健康产品群并进行产业化实施,为搭建中医药技术桥梁和科学中介平台提供物质保障。生命是阴阳平衡运动的结果,阴阳调节剂是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所物化的创新防治工具。旨在用阴阳调节剂属阴的或属阳的中医属性方药、产品之偏性来调节人体阴阳之偏颇,以此达到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的医学目的。阴阳调节剂既是对健康产品群的总概括,也是对药品市场的必要补充,更是对药食同源防治智慧的全新注释。理论指导实践,阴阳证治学是以气化阴阳为逻辑开端,系统研究阴阳证治理法方药的创新理论。理法是组方选药的理论根据,方药是对理法的科学求证。用药的目的是对阴阳失衡之体的调和治平。所以,创制药物及其健康产品必须具有明显的阴阳属性,通过调平阴阳——长寿健康作用机制用以调平失衡的阴阳之体,根本目的是平衡阴阳——长寿健康。只有这样才符合中医学自身运动发展规律,只有研创符合阴阳证治学理论内涵的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才是现代中医药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必由之路。物质世界是结构关系和属性的三维整体,属性观是认识整体世界的观点之一,是阴阳象思维概念展开判断推理的结果,是对阴阳概念内涵与外延及其内在思维规律的总概括,更是用象思维方法对客观事物内在运动规律与本质的揭示与把握,阴阳证治属性观是按照中医自身运动规律创新劳动工具解放医学生产力的智慧源泉。用阴阳证治属性观理论为指导研发全息实象诊疗技术及其象诊仪器、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等中医学诊疗和防治工具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在阴阳证治学理论概念体系研究中特提出了“属性方药—治调防养”学术概念用于指导融治调防养于一体的属性方药创制与组成。其重要理论意义和创新价值在于通过对人体生命阴阳理论证候的准确辨识,正确判断和揭示出人体阴阳运动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某一时段平衡与失衡的状态程度性质范围及其阴阳属性质量互变规律,根据阴阳证治预测学原理,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在治疗的同时系统融入预防学思想既未病先防、寓防于治,把握属性并以阴阳属性辨识为最高组方原则进行属性化立法组方选药,最终实现内伤病因——属性病机——阴阳失衡——自身损伤---阴阳证治---调和治平---属性方药---治调防养---寓防于治---愈病养生---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的低成本医学目的。
人类进入21世纪,面对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的集中涌现,养生长寿治未病成为当代最大诉求,由于医学认识上的短板和思维上的局限使内伤病理论形态明显滞后于临床,更由于内伤病理论空白与临床乏术,使看病贵看病难看好病更难的现实问题对中西医学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从2005年开始,在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防治和养生长寿治未病临床的阴阳证治理论研究与循证医学求证中发现,阴阳失衡——自身损伤是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的根本病机,属性观深蕴着阴阳证治理论症候的惊天奥秘——阴阳属性辩证。属性观不仅是中医学三大医学观点之一,更是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的重要特征,故属性观是解决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临床乏术、证素繁杂、立法组方困难创新方法论的重要理论来源。系统研究中医学属性观,将为中医药学术创新发展、服务时代、努力开发符合中医自身运动规律的认知、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保健、治未病医学劳动工具如象诊仪及其系列诊疗仪器和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的多靶向健康产品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智力支撑。阴阳属性辩证即阴阳证治,为有效防治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对人类健康的侵袭、养生长寿治未病研究和提高临床诊疗防治能力与水平提供了创新技术形态与技术方法,对发展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解放医学生产力和供给侧改革均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气化阴阳是中医学的逻辑开端,证分阴阳,方药亦必须分阴阳。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体质之偏,通过属性方药调平阴阳来同化蓄积人体正气,用正化了的物质能量信息并充分调动人体自组织、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自愈病等生物学机能和自然愈病力的利用而使病人的阴阳平衡重建,从而实现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的愈病防复健康长寿目标。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药物气味的论述,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调和阴阳是汉代张仲景立法用药的重要原则。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首先提出酸甘化阴,辛甘化阳的概念。酸甘化阴代表方是芍药甘草汤,辛甘化阳的代表方:温心阳的是桂枝甘草汤;温脾阳的是甘草干姜汤;温肾阳的是甘草附子汤。张仲景正是利用药性气味与归经的阴阳偏性及其化合与同化作用,来调动机体自我整合自我修复的能力,以达到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的目的。仲景运用六经辨证,先分阴阳,又以桂枝汤调和阴阳而为群方之首,目的是提示后人辨证论治先从阴阳入手以求其根本,阴阳无谬治焉有差?故广泛运用阴阳证治理论所物化的阴阳调节剂,不仅具有药物本身所具有的四气五味属性,更主要的是它阴阳高度的战略定位组方所产生的外源性巨大能量信息流,对体内偏颇的阴证或阳证的调和作用所产生的的同化力量,是治愈疾病和维护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物质保障,能有效纠正人体阴阳失衡状态,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境界。通过平调阴阳有效防控“阴阳乖戾,疾病乃起”的发病机制和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病机发展,可让您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并通过调平阴阳而多维获效,从而在治病的同时更实现养生长寿治未病的目的,属性方药——治调防养和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等作用机制即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又环保节能疗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