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国核心问题,国际上也相继提出了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框架,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碳税、碳排放交易等碳定价政策以及绿色金融。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如欧盟、英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以及南非等国家计划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二氧化碳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0&60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我国需要在一定一定程度上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上需要深刻改变。本文就针对双碳背景下,就国内地方政府和企业如何降低碳排放,促进“30&60目标”实现展开漫谈。
一、碳排放宏观背景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于2013年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明确: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之内,需要全球各国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城市中实现 “快速且具深远影响的”转型,之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巴黎协定》等法律文书的签订,标志着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碳:在《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双碳”指的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经济体,同时处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把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就碳达峰和碳中和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且采用“1+N”的政策体系作为指导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纲领性文件。其中“1”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N”是包括能源、工业等细分领域的政策文件,使得相关指标和任务更加细化、具体化。
二、地方政府落实碳排放的举措方法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3%源于能源消耗,其中38%来自能源供给部门,35%来自建筑、交运、工业等能源消费部门,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一是多元化发展非化石能源。锚定2030年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积极有序推进核电建设,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完善能源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三是开发储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可再生能源因分布广、潜力大、可永续利用等特点,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
- 减少建筑物碳排放,打造绿色建筑。一是出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推广绿色能效标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节能标识是建筑设计者、制造者和使用者的重要节能指引,有助于在建筑的生命全周期中最大限度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二是改造老旧建筑,新建绿色建筑。退税、补贴等方式鼓励民众为老建筑安装减排设施,对新建绿色建筑实行“前置式管理”。
- 减少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布局新能源交通工具。一是推广新能源汽车等碳中性交通工具及相关基础设施。推出激励和约束政策推动,包括资金优惠、免征增值税、低息贷款以及关税优待。二是发展交通运输系统数字化。加大部署智能交通系统,推动交通运输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优化运输模式,降低能耗,节约成本。
-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碳捕获碳储存。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针对电子产品、电池和汽车、包装、塑料以及食品,出台循环电子计划、新电池监管框架、包装和塑料新强制性要求以及减少一次性包装和餐具,旨在提升产品循环使用率,减少 “碳足迹”。二是发展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是一种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运用在碳排放有关的行业,能够创造负碳排放,是未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可行的方法。
- 巩固提升绿色碳汇能力。一是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总量,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加强资源保护及灾害防控,协同做大碳汇增量;开展湿地治理与修复,注重湖泊、河口等淡水湿地资源的保护与恢复。二是是大力开发蓝色、棕色碳汇潜力。效发挥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挖掘棕色碳汇空间,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三、企业落实碳排放的举措方法
国内相关企业贯彻执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方案,并且已经初步取得成效,以伊利为例进行介绍。
伊利是全球乳业五强,亚洲第一大乳业公司,在其报告中明确公布碳排放强度从2012年的377千克每吨终端产品降至2019年的214千克每吨,减排措施主要如下:
建立对集团碳排放量的清晰认知。伊利自2010年起依照ISO 14064标准及《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盘查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碳排放,并组建百人团队,专门负责年度碳排查,并提出节能减排措施。
制定完善的碳中和组织架构指导原则。伊利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由董事长直接领导,在委员会的指导下,伊利集团、事业部和工厂在可持续发展的四个行动领域展开密切合作。
推动低碳食品加工制造技术研发。自2014年以来,伊利投入9000万元人民币改造淘汰燃煤锅炉;同时引进了余热回收、热泵等一系列绿色技术进而提升工厂的能源利用效率。
未来重点行动:
- 盘查范围三碳排放。针对于伊利食品制造商,约九成碳排放来自范围三,如原料采购、包装、物流等。伊利目前正着手梳理范围三的排放源,探索排放盘查的最佳方法。
- 推动养殖活动碳减排。正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植物吸收和降解动物粪便,在牧场落实低碳原则。
- 探索直接采购绿电可能性。将评估各个工厂所在地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法规,并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争取获得绿电直接采购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