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靠农业,北方靠游牧"就成了吉尔吉斯斯坦主要的基本生产格局。也源于此,南北方在土地资源的争夺也为未来的矛盾与冲突埋下了隐患。
另外在文化上,南北地区人们也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天然山脉的阻挡,南部的文化相对比较保守且封闭,在宗教信仰上也是气氛浓厚,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也是人数众多;而在北部地区,因为交通较为便利的缘故,当地人比较自由开放,宗教世俗化很高。最具代表的就是国内两大城市——首都比什凯克和南部重镇奥什,一个现代化程度较高,另一个传统民风浓厚。
在经济发展上,南北方也依然暗中较劲。在北方地区看来,南方地区看是国家的"毒瘤",原因就是贫困与落后的精神面貌;而南方地区则认为北方是压迫者,除了钱什么都不认。苏联时期,吉北部率先发展工业,随之就在经济水平上大幅超越南方,再加上政府高官主要来自北方,因此国家发展更是出现了"北多南少,北富南穷"的情况。
地方发展的不均造成的恶性循环,除了影响国家安全稳定外,对于内部的内政也产生了不利影响:自独立以来,吉尔吉斯总统主要以北方地区居多,因此人口众多的南方一直产生不满,因此利用南北发展不平衡进行对立就成了该国政府高层的主要对决方式。这种不良的政治气候,最终体现就是该国政局的长期动荡,政府经常撤换,国家始终处于不稳定阶段。
由此可见,因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南北对立,最终让吉尔吉斯这个本来就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的中亚国家陷入了发展的死循环。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经济的不利因素,国家贫困的情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越发严重,资源、土地、贸易的不平等只能一次又一次折磨这个不堪重负的国家。
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纷纷脱离苏联,新兴的国家就此出现,因为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因素,中亚就成了许多大国争夺和斗争的必选之处。首先立足的就是大洋彼岸的那只"白头鹰"。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为了打击恐怖势力,决定在中亚等国建立前线基地,吉尔吉斯的玛纳斯军事基地(2009年关闭,2014年回到吉政府手中)就是这项措施的产物。原因就是当地据阿富汗的距离较近,是美国通往阿富汗的重要的战略物资中转站,后者也是不遗余力地保持在当地的存在。
另一股力量就是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因为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习惯,吉尔吉斯的百姓还是更愿意与俄罗斯交好,官方也是紧密地与俄进行着联系。为了搞好关系,吉还在境内建立了另一处军事基地——坎特军事基地,用于俄军展开战略部署工作。政府也通过两处基地获得了巨大的投资回报。美俄两国的互相博弈,最终让这个中亚小国不得不承受选择的困难,想要平稳地发展经济也成了一纸空文。
另外由于吉南部靠近动荡的费尔干纳谷地和阿富汗,因此在国家安全方面也有十分紧迫的局面:一些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对中亚地区进行渗透,多次在以上地区展开袭击,因此当地的安全形势恶化,也让当地平稳发展经济变得困难。
总之资源匮乏、南北歧视严重,加上政治角力复杂、安全稳定不利……这一系列因素结合在一起,"成就"了吉尔吉斯这个悲催又无奈的尴尬局面,也让这个中亚小国的经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经济不平衡的情况还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