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看2022北京冬奥


 地理人看2022北京冬奥

2015,我们许下“双奥之约”;2018,我们喊出“相约北京”;2022,如今已经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冬奥如约而至。北京也因此成为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这离不开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经济实力、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支撑,也得益于北京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奥会的运动项目(尤其是雪上项目)对赛场地理环境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以下是从地理视角看北京冬奥的选址及其所带来的旅游契机:

1.冬奥选址

1.1气象与气候

1历届冬奥会分布示意图

 

从这幅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历届冬奥会举办地均集中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带(北纬30度到北纬60度之间),这是因为冬奥会的选址对地理环境要求较高。其中核心气象指标有两条:一是2月份平均气温是否低于0℃,二是2月份降雪量是否大于30厘米。而这些也是冬奥会的比赛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但是,最近几十年来,冬奥会已基本采用人工雪,对天然雪的需求大大降低,在2016年以前,我国人工制雪技术一直处于瓶颈时期,制出来的学远远达不到冬奥的标准,2016年后,我们掌握了这项制雪技术,甚至远超国际领先水平,为强大的祖国骄傲!

1.1.1气温

雪上项目对气温要求更高一些。如果气温过高,可能会导致雪场出现融雪;而过低的气温,则可能对运动员身体造成伤害,当然也会对比赛成绩产生影响。所以冬奥会章程规定,气温在-17℃—10℃是冬奥会举办的理想温度范围。而北京和张家口都是满足这一条件的。冰上项目要求冰温在-6℃或-7℃左右最佳。但由于是在室内,满足这一要求相对容易。

2世界1月平均气温与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分布叠加示意图

1.1.2

风速、风向对于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等项目运动员的安全和空中姿态等都有着较大影响。而不同的比赛项目对风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自由式空中技巧关键看风,要求比赛时段内1分钟平均风速要小于3/秒;而跳台滑雪则对瞬间风速要求极高,要求瞬时风速小于3/秒、且无横风,逆风则更有利于比赛。

1.1.3能见度

能见度则会影响运动员、裁判员的视线,既是决定高速滑行项目是否安全的关键因素,也是裁判是否可以公平公正评分的关键因素。如果在大雾天气里比赛,受影响最大的体育赛事当属冬季两项。冬季两项是将越野滑雪和射击结合到一起的运动,能见度下降会极大地影响选手在射击项目上的发挥。

1.1.4降水

一旦出现自然降雪,雪道需要及时清理,否则会影响雪上项目。如果在高山滑雪比赛时,出现降雪天气,会因新雪过于蓬松而不利于运动员掌握平衡。如果是雨夹雪,还会导致积雪出现冰晶层。暴雪还会使得原本划分清楚的雪道变得模糊,影响运动员的视野,极易发生危险。

2.地形地貌

考虑高山滑降、超级大回转等项目的特殊场地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附近均有比较高大的山地地形,以满足高山滑降、超级大回转等赛事对场地的需求。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北美的落基山脉及海岸山脉,以及即将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临近燕山山脉。

3世界山脉与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分布叠加示意图

 

本次北京冬奥会由北京、张家口协作举办,分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这是对赛事举办场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的充分考量。

4北京冬奥会赛区及场馆分布示意图

 

北京市延庆区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承办室外雪上项目,是因地制宜原则的高度体现。延庆赛区的高山滑雪比赛场地共建设7条雪道,依托海陀山天然山形规划建设,全长达到21公里,约900米落差,3000多米坡面长度。崇礼赛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是“山连山,连绵不断;沟套沟,难以计数”,能够满足冬奥会雪上运动赛场建设的需求。

5北京、张家口地理位置及周边地形

(图片和部分文字转载于微信公众号:“老丁侃地理”)

2.旅游契机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行,冰雪运动点燃冬日激情,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成为现实,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冰雪运动主题公园、冰雪旅游产品等旅游新热潮成为新时尚,北京——这座双奥之成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冬天的北方,会逐渐从旅游淡季变成旅游旺季。我一个从没见过雪的南方人,都想亲自参与到冰雪盛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