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就必成就 - 忆恩师片段
清楚的记得,时间是1998年6月份的一个礼拜五下午。按照惯例,我去张老师(张煦院士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A0%E7%85%A6_(1913%E5%B9%B4)、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7%85%A6/20363)的办公室汇报这周的学习、研究进展。张老师一改往日的称呼,不是叫我“时成阁同学”,而是“时成阁同志”。张老师说,“你从事通信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多长时间啦”。我还是有一些紧张,从大学本科的无线电工程算起,1988年到1998年,有十年了。从1992年上研究生“通信与电子系统”方向,有6年了。我有点结巴的回答后,张老师说,“很好,不过你也要学习一些计算机的知识,更好的科研工作”。“好的,我马上开始”。张先生很快写了一个条子,交给我。从此,我自己开始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有系统的学习。
张老师的这个安排,自己当时实在是不明白。只是一个单纯的“信”,先按照恩师的指示办,之后再一边理解,一边执行。现在回想这事,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在通向真理的道路上,先知的伟大。只要“信”,单纯的信靠,就必得着。
第二件事是听一位老同事,也是张老师的一位学生在我1998年2月份离开石家庄到上海前的一次话别时,提到的。时间是上个世纪80年左右,张老师去石家庄的一个研究所讲课,提到数字通信。特别是在某种信道中,中继放大导致的信噪比恶化问题,可以借助数字化传输,近乎完全的解决。形象的说,数字化通信信号,可以无失真的从石家庄传到上海。当时的一位所长,听了之后,结论是,“这个老右派,又在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怎么可能信号放大,信噪比不增加呢?”。然而,有一位工程师被张老师的演讲吸引,很快投入了通信数字化的研究。之后,这位工程师被遴选为国家工程院院士。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这也许就是“高山仰止”的一种状态。这也促成了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张老师单纯的信靠。
回忆在上海交通大学跟随张老师学习的点点滴滴,更明白张老师在通信信息产业中的伟大。他超越当时的时代,超越大多数人的认知。凡事信靠张老师,跟随的,就可以得尝那成功的甘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 - 光纤通信和数字通信,正是在张老师等老一辈指路明灯的带领下,研究机构和商业化企业行在光明中,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今日被世界领先的团队认可,被尊重。
仰望诸天,观看穹苍,追忆跟随恩师日子的点点滴滴,又如同使徒听到来自马其顿的呼声,福音传到欧洲。张老师的一句话,把我延展到计算机领域。唯愿荣耀、颂赞、权能归于我们的父神。阿们!
在厚重的黑暗中,老师独自一人,越过22年流泪谷的艰难,来到泉源之地。为通信信息领域,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指明正确的方向。这“隐藏”的传教士,使这不配的学生深知智慧的源泉。他是用自己的学术生命在传福音 - 今日通信产业在国内的高度发展,在全球为真理作见证。哈利路亚。愿荣耀归于以色列的圣者,那至高之处宝座上的羔羊
注:1997年10月份第一次在法华镇路535号张老师的办公室见到恩师,眨眼24年了。1998年2月份,我正式到上海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报到,成为张老师的博士研究生。2001年三月份,完成论文答辩,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核准,获得上海交通大学颁发的工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