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康养”浅析


         文旅者,文化旅游也;康养者,健康养生者也。

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多维一体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是继住宅、商业、城市综合体、物流综合港等等之后,行业在景象萧条、行将末路时,在“大健康”背景下挖掘出来的开发类型,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属于长线投资范畴。

一、旅游的本质与类型

人为什么需要旅游?从生理层面上讲,时常出现的东西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说严重点,一个被长时间禁固在狭小空间内的人,当积淤得不到释放时,容易产生疯狂和僵化两种结果。就多数人而言,虽然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日常面对的事务日趋烦杂,生活压力也随之加重。撇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说,“为时常疲惫的身心找个缺口、给心灵洗个澡”,便成了释放压力的优先选择。因此,旅游不但不是生活的奢侈,更是日常的必需。目前主要有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等几种类型:

观光是旅游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内容。如观赏城市美景、人文古迹、异国异地的风景名胜及其风土人情等。旅游者通过观光游览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鉴赏大自然造化之美来涤荡灵魂、陶冶性情;通过异地购物等需求,来享受现代生活的情趣,是目前大多旅游者所报的态度和采用类型。

休闲旅游是利用节假日外出,让精神和身体放松的休闲方式。相较于前者,休闲旅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它更强调宁静、优美的环境,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一般以某一特定目的地,以消遣娱乐、康体健身、休憩疗养的方式来放松身心,是一种流动性较少的旅游消费活动。

“文化旅游”这一概念,据说是业内有“爨乡骄子”之称的云南·曲靖·陆良人刘红灿先生最早提出来的。如果说雄伟的山峦、险峻的崖壁、奇特的岩石植被、秀丽的山川河流给人带来感观上的享受,那么,深远厚重的历史文脉,将为“雄、险、奇、秀”的景色注入灵魂。在给人以震憾与舒缓的同时,涤荡积淤、激活神智、净化心灵和填补空虚,从而达到由内而外的充实。

——这就是“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强大内涵和魅力,也是“文化旅游”这一概念提出者洞察到的真实。难怪“艺嘉旅游”的懂事长王崇亮会提出:“文化半径有多大,商业半径就有多大”这一观点。至于刘恊说的:“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那是文人骚客谋生的技能,普通人整天操心劳累的哪有这闲情逸致,在这就不过多展开。

二、健康与科学

健康问题就是疾病的防治问题。西医说是病毒侵入体内破坏生理机能造成的,找到病毒把它消灭了疾病就会消除、身体就会健康,因此,北航教授韩德强把西医形象地称为战争医学。咱中医可没有病毒一说,认为病灶是内外环境失衡引起人体阴阳调失所致,只要把内外环境改善并调理好,阴阳一平衡身体自然就好。尽管东西方对疾病研究的方向、表达的方式以及治疗的手段各有不同,就像条条大路通北京一样无所谓优劣对错,可偏偏有人喜欢拿科学说事,认为只有西医是科学,中医不过是巫术而已。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一直强调“相信科学,但绝不迷信科学”。

什么是科学?简而言之“能够被后人证明是错误的学问就叫科学”。这话听起来有点滑稽甚至不可思议,但确是客观的真实。也只有权威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观点不断被证伪,才说明科学在不断进步。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几百年的科学试验与数百万年的进化史相比,不论进步多快,依然在肤浅的表面苦苦探索,何况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在46亿年前的形成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类感知万千现象岂是几个试验命题可以概括和定义的。一些“唯心”的观点为什么能与科学试验长期相伴而不被科学试验取代?就因为它的观点用科学的手段无法解释和证伪。从本源上说,所谓科学就是在狭义哲学背景下对事物的追问。而“唯心”则是对科学追问的追问,只是这一本质被人忽略了。

就目前的科技能力而言,它可以把人体各个部位的组成成份及组合条件精确测分出来,相信也能提供所有的组成成分和条件。遗憾的是用现代最尖端的科技甭说造人,就连最低级的软体动物也造不出来。要知道动物的级别由低到高的排序是这样的:软体动物(无脊椎动物)扁体动物灵长类动物人。这就说明了科学的局限性。同时,迷信科学的本身就是迷信。更何况中医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时候,西医还不知道要从哪蹦出来呢。当然,中医也有局限性,但数千年的积累和实证可不是说巫术就巫术的货色,更不是用试验命题当作普遍命题的所谓科学能够比拟的。

三、传统文化与中医

儒家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无一不说明我们认识的宇宙是大的宇宙,人的本身不仅仅是宇宙的组成部分,更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的宇宙。宇宙及自然。神奇的自然之所以周而复始、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就在于其本身具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的功能。作为个体的人也是如此。

对卫生疾病的防治,中医向来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传统,更讲究“神药两解”的治疗方法,其本质是从心理上引导和生理上的调理两处着手,双管齐下对治疗更有效果。神药两解中的神,主要指人的精神状态,但也不排除有鬼神的意思,是一种心理暗示。即:以药物的功效加上“神助攻”,病魔自然不是对手。甚至有的疾病,药物就没起作用,完全是在心理暗示下,通过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治愈的。日常出现不大不小诸如发烧、感冒、咳嗽、拉肚子一类的生理不适,其实是肌体的保护性反应,根本算不上病。只要注意调节,无需针药也能通过肌体的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而痊愈。

身体稍有不适就急于找大夫,本质上是自己把自身具有的净化和修复功能关闭了。急于诊疗的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一种对外部的依赖而忽略了自身具备的功能。更有堪者,一些经济条件稍好的人,有事没事就测体温,量血压、量血糖、量尿酸等,稍有风吹草动就终日惶惶,虽美其名曰爱护身体、关注健康,实则制造惶恐、过度消费医疗资源和自身钱财,不仅于己不利,同时还起到负面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健康与养生

对于“康养”,业内一般将其解读为健康与养生。为什么不是健康与养老?有人解释养生的服务范围比养老更广,养生则老少咸宜,不受年龄限制,而养老的服务对象仅指上了年纪的亚健康老人。其次,只要进了养老院,下一步就该殡仪馆了,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这么近,它除了暮气充斥外还被阴气所笼罩。在缺少生机与活力的状况下,开发这样的项目既不聚财也不吉利。尽管这是人生的灰色必然,心理障碍总是难免的,因而逐利的资本总是有意无意的回避养老,不知不觉中把它归结为公益一类。因此,康养项目就是以健康为目的,以养生为手段的开发项目。如何通过养生来达到健康的目的呢?

项目选址上,康养项目注重气候、环境、文化、硬件及周边配套五个方面的要素,从形式和内容都与旅游项目的选址大致相同。对于气候,选址围绕冬避严寒夏避酷暑两方面来考虑,目的是为异地养生或候鸟一族提供适宜环境,从而达到吸引进入者的目的;对环境的选择,不仅仅对温度和湿度有考虑,更强调负氧离子的含量,除风景秀丽的依山傍水地带,森林覆盖率也是考量的重要指标;对于文化,前面已有过论说这里就不再一一;硬件,指能为进入者提供诸如医疗卫生、休闲娱乐、学习交流以及体育健身的一系列设施;最后一项周边配套,主要体现在生活的便利性和出行的便捷和多样性上。以上五方面要素的追求和强调,便是从生理到心理为进入者提供或营造出一个舒心、愉悦的养生环境,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项目类型。目前常见的有康疗型、居家型、异地型、农家体验型和立体型五种运营模式。康疗型康养,类似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疗养院,是专门为高收入族群提供的一种高端的康养项目;居家型康养则是变相的高端住宅地产项目,是一些有背景、胆量肥的开发商在红线上踩出的产物或换了身马甲的房地产。项目除豪华物业外,很难找到相关的康养元素,如秦岭别墅、昆明长腰山项目等;异地型康养强调依山傍水及森林覆盖率等强势生态资源及宜居的气候条件,以冬季避寒和夏季避暑康养为主,它以基地连锁的扩张形式来完成整体运作,是一种将康养和度假旅游完美结合的全新产品;农家休闲体验型康养一般位于山水景区,有农业休闲资源,使城里人通过采摘蔬菜,农家餐饮等乡村休闲方式,深度体验田园生活,让心灵回归自然,回归纯朴。立体型康养项目选址讲究安静恬然,有一定的景观资源。内容包括住宅、购物中心、酒店、医院、康体娱乐等多种业态,提供满足居住、休闲娱乐、学习交流、医疗护理、康体养生等需求的丰富多元配套设施,是一种大型综合康养社区。

五、文化旅游与健康养生的结合

通过上面梳理的内容可以发现:文化旅游与健康养生既有诸多共同点,也有稍许差异。其共同点在于二者对环境、文化、硬件及周边配套的要求均有高度的一致性,其目的无非释放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从而获得愉悦、健康的基础。

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于:首先在时间维度上,相较于健康养生,旅游是短期行为,其追求在短期内获得感观上的享受、心灵上的震憾和涤荡来放松。健康养生则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要求,不论感观上的享受还是心灵上的洗礼都需要进一步的体验、沉淀和积累。其次对气候的要求上,“春兰秋菊,各竞一时之秀”,对旅游者而言,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正是旅游者需要欣赏、体验和感知的对象。对于健康养生,特别候鸟一族而言,他们更强调冬天避开严寒、夏天躲避酷暑,追求一种相对恒温的环境来满足生理上的舒适。

也正因为二者之间,既有诸多共同点也有稍许差异,便有了把他们接合在一起的基础。健康养生的经营淡季由观光旅游来填补,亦可作为节假日健康旅游的分流地。红色文化的导入不仅争加了学习教育功能,也吸引更多的客源。各功能版块形成互补关系,项目会变得更加丰富、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