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海洋战略构建


 

专家视点 |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海洋战略构建

 

 

 




作者:华东政法大学黄一玲

 

在历史上,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海洋争霸、新大陆殖民、蓝色圈地运动等事件均与海洋国家相关,而且直接推动了海洋大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世界海洋秩序的变迁。在人类活动大规模向海洋领域拓展高度关联国家利益行为之情况下,海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秩序的演进。

中国虽然属于以内陆为主的陆海复合型国家,但是海洋也在维护华夏朝贡体系过程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秦汉以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桥梁。从地理上看,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万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基于历史、着眼现实,中国需要从陆权国家向重视海权建设的国家转型。海洋秩序目标包含实现和平与体现正义两个重要的维度。从和平的维度看,传统西方大国主导的海洋秩序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产物,历史上海洋霸权国通过战争掠夺与海外殖民地的方式维持自身实力,西班牙、荷兰、英国等皆是如此。“与历史上的海权强国靠战争抢占、掠夺殖民地以获取资源和市场不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旋律的当今世界,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实施海权战略,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之路。”中国历来提倡以和为贵,“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中国摒弃强权政治,突破零和博弈的传统冷战思维,倡导建设21世纪和平、发展、合作、共享、和谐的“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开发成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环节。中国海洋战略应以维护中国国家海洋权益并且努力实现公正、合理的全球海洋新秩序作为中国海洋战略的基本目标,以合作共赢为宗旨,寻求各国海洋共同利益最大化。
中国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结合中国国情,建设海洋文化、海洋军事建设,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生态建设、发展海洋科技、开展海洋外交;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力图构建一个公正、和谐的海洋新秩序。具体来说,应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经略海洋:
1

开展现代新型海洋文化建设

构建人类海洋文化共同体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中国国民海洋意识普遍相对薄弱,因而现代新型海洋文化建设刻不容缓。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习近平主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陆海关系与海洋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过去片面重视陆权、忽视海权到陆海统筹思想的提出再到建设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对海洋战略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民众海洋观念逐步强化,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步骤逐步明晰化,未来仍需发展大众海洋教育,强化全民海洋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深化陆海共同协调发展思想,进一步丰富海洋强国战略理论内涵。

西方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回避不了大国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大国过分重视海洋军事力量发展以谋求海洋霸权以及由海洋权益之争而引发的国际冲突等现实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海洋强国模式的论述表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建设人类共同拥有的和平、繁荣、文明的海洋。纵观中国陆海文化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天下主义、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陆海文化思想核心。未来中国需要传承并发展中国传统陆海思想的精髓,超越西方国家以“军事征服”为主导的崛起模式和以“控制世界”为目的的“一极化”的构想,坚持陆海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维护和平的海洋强国,彰显中国的和平海洋文化,为发展人类海洋文明贡献中国力量与智慧。
2

时刻全面维护海洋安全

构建人类海洋安全共同体

古希腊时代狄米斯托克曾经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海洋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需要积极倡导新型海洋综合安全观,即不仅要大力发展传统海洋军事实力,还应关注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经济安全等一系列与海洋相关的安全领域。海权论的提出者马汉曾明确强调海洋是联结世界的重要通道,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海洋作为天然通道发挥着各国经济联系纽带和运输大动脉的作用,海洋战略通道的安全与国家利益直接相关,海洋战略通道安全是维护海洋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积极维护中国海洋战略通道安全,对保障中国海洋安全具有积极意义。中国海军建设应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核心,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为重点。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正式成立,中国首次历史性地实现了海外驻军,中国海军将可以从吉布提出发经亚丁湾进入印度洋,有利于中国海军更好地履行亚丁湾等海域的护航任务,积极应对海盗恐怖袭击等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未来中国海军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中国海军远洋作战能力,实现中国海军跨越型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还应超越意识形态之争,与其他国家积极开展海洋安全合作,包括开展国家之间海洋安全合作,更好地维护海洋安全。

3

大力发展蓝色海洋经济

构建人类海洋经济共同体

海洋大约占据地球面积的70%,它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空间,也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区。21世纪的经济是海洋的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各国制定经济政策时的新潮流,海洋经济正成为众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发展海洋经济不仅可以缓解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巨大压力,而且可以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转变,形成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联动的效应。因此海洋经济发展在中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科学、和平、合作、共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是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中国海洋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正从传统海洋产业结构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海洋产业结构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加快形成海洋运输业、海洋养殖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旅游业等海洋支柱产业。在海洋经济区域规划方面,可以针对海岸带与邻近区域、海岛与邻近区域、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国际海底区域这四个不同区域进行相应规划发展,优化布局,注重效益,制定海洋联合开发政策,建立以制度创新为主的开发导向型、信息化导向型多极复合海洋产业协作体系,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于海洋产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海洋经济区。与此同时,中国应积极融于国际经济体系,包括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海洋经济合作,最终共建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共同体”。
4

维护海洋生态环境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当今环境恶化问题已经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之中需要共同面对、无法回避的严峻事实在此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事关海洋生物的生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府重要的任务。随着人类有限陆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人类开拓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但在此过程中由于对海洋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存在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严峻问题,亟待有效解决。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水平日渐发达,使得人口出现趋向沿海地区聚集的趋势,这一方面为沿海地区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同时也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一个重要环节,维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当前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应大力宣传海洋生态环保理念,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生态保护区,保护滨海湿地,推进海洋主题公园建设,合理开发并有效运用海洋生态资源。此外,应从制度层面推进海洋环保工作,包括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建构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评价体系,完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建设、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突发危机应对机制、海洋污染问题跨区域协调机制等,建设良好的海洋生态文明。

5

走21世纪海洋科技强国之路

当今科技发展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突出,海洋领域的竞争关键在于科技的竞争。从海产品的捕捞、海洋矿产资源的开采到海洋环保技术开发,和平时期对海洋的深度开发、利用与保护依赖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海洋经济转型的引擎也在于海洋科技的发展。现代国家海上力量建设涉及海洋运输、救护等多方面,这些领域都需要高新技术作为支持。例如:耐高压材料技术、海底声呐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开发领域。由此不难看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需要走21世纪海洋科技强国之路。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也把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列为我国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因而我们需要推进海洋科技国际合作,提高海洋自主开发科技水平,优化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21世纪多层次的海洋研发体系、海洋高新科技协作体系,组建中央、地方各级海洋研究机构,建设海洋科技园,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科技、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等。

6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积极开展海洋和平外交

海洋历来是各大国权益之争的舞台。国际海洋秩序正处于深刻调整之中,大国海洋力量对比放映着国际格局的演变态势。对于中国这个新兴国家来说,如何平衡与周边海洋国家、域外大国的外交关系,如何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有效化解海洋争端,如何共建繁荣、文明的海洋,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系列问题均将考验中国的外交智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与资本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客观存在。与此同时,中国周边海洋纠纷的产生导致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摩擦矛盾增加,这就需要中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去调整相应外交策略和工作,以维护海洋和平。

在开展海洋多边外交的过程之中,中国需要不断推动国际海洋秩序法制化进程,实现以法治海。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的颁布为保证中国依法行使领海主权、毗连区管制权,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处理中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海洋纠纷问题,中国政府将着眼于和平与发展大局,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将与有关国家在国际法基础上,通过和平、友好的协商方式公平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界限。对于短期内难以妥善解决的争议问题,将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目前在海洋法领域存在着一些争议,需要通过沟通、协商加以妥善解决。例如,U形线是传统南海海域疆界线,其是中国主张南海各项权益边界的依据。但是一些国外学者认为U形线并不提供一国的海上空间主张权和管辖权的历史基础。中国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展海洋外交。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即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之中,中国与周边国家有着共同的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和维护海洋和平稳定的诉求。为此,中国政府将积极同周边海洋国家之间“亲、诚、惠、容”的关系不仅有利于维护海洋和平,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海洋经济、科技、生态、文化、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大力改善中国周边外交环境。


文章来源:节选自《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与中国海洋战略构建》,原刊于《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1年第1卷总第49卷)

作者:黄一玲,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