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实施经济刺激政策,超发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它将来带来通胀,而且美元是国际货币,它不仅影响美国,也对世界产生影响。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胀与就业率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通胀会增加就业,这是理论上的一种推断,然而现实是复杂的,它不以简单的数据关系为依归,费雪提出自然失业率,也从理论上否定它。
但它依旧被遵循,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胀对生产和消费都起到了积极的刺激作用。
生产商预计价格会上涨,则会扩大生产规模,也因预计大宗商品或原材料等成本上涨,加大投资力度。
市场受到激励,工人薪酬将得到提升,消费者预计收入增加会加大消费。
但是从一般情况来看,通胀将会保护落后生产力,不能够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它无法刺激人们进行提升生产力,更新生产线,如此,通胀只会在有限条件下促进就业。
如果说拜登超发美元用于提升社会生产力,则如同缘木求鱼,从基本上讲,它得自组织和市场两个因素的效应。
有人说创新在于经济活动增加达到一定程度,促使人们必须找到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不管怎样,通过市场自身推动创新,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商业化的目的在于追逐利润,将一切资本化,他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来拖延、掩盖生产力的不足,比如中国的保健品行业,包括脑白金、娃哈哈矿泉水等。
这一产业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体经济的效率,不能够对产业结构和社会生产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市场的推动,广大厂商的参与,通胀的加持最终成为分抢蛋糕的一场盛宴。
同时,诸如保健品这样的行业以千百倍的溢价透支消费者的适度消费能力,不能够带动社会中与生产密切联系的消费活动,而是单纯的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诸如保健品这样的行业也无法从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加以调节,从而促使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保障更多的人就业,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各种产业政策在于避免人们追逐资本收益,避免人们不进行工作,一味谋求资本收入,从而影响社会的生产,其基本的方针基本上在于向实体经济转移。
但是我们清楚地发现,任何一个社会不仅存在正式的资本活动,也有隐蔽的资本活动,他们以生产的方式出现,其实质依旧是追逐资本收益,虽然从某种意义上,它属于实体经济,也在推动社会生产,但是他不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整体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乃至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科技的发展,产业的升级换代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而维持一定水平的生产力,是基本的情形。
这就难以避免人们避实就虚,追逐资本收益,因此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应该密切关注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的根本原因。
自由资本主义的美国,其科技创新、新型产业的兴起也多来自于军方和政府大力的支持,比如互联网、计算机和生物技术。
创新是组织的活动,应用创新、传播生产力是市场的活动,因此之故,如果拜登将超发美元用于科技创新,投资于组织,则并不能直接对就业产生影响,而是对将来的就业产生影响,而且这需要市场条件才能够转换为将来的就业,这需要一个过程。
那么,说回来,拜登政策将带来美元的通胀,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形呢?
如果仅仅造成通胀,而无法对社会生产和就业产生积极作用,他的通胀政策注定会无疾而终,这也视市场的脾气而定,如果市场受到刺激,特别基建加持,可以带来就业增长,但是他无法转化为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以常识来讲,通胀一般会造成赤字的提升。
拜登同时实施加税政策,向富人增税,以期削弱社会不平等,扩大不同群体之间的经济活动,而加税的政策自然也有负面影响,将抑制民间资本投身于科技创新和社会投资,市场为此更加倾向于资本化。
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无法用单一的视角来看待一种经济政策,如果单纯的通过通胀就能带来就业的增加,那么失业的问题就非常容易得到解决。
但是一项政策不仅仅在于它包含互相影响的多种经济因素的作用,还需考虑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因为在不同的社会,人们的消费和生产的观念也会有不同,当然这些因素只是潜移默化的发生影响,并不会带来显著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