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涧
网络上有人问:黄梅戏的发源地究竟是那里?
谈戏溯源,不辨不明。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多有文史资料记载。
笔者出生于黄梅县,曾在个人专著《第二传播——广告策划与实施的再传播策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书中“开篇故事”也讲述了“黄梅戏成他乡之果”的原由。
重翻旧作,摘录如下——
在当代的中国戏曲艺术中,被誉为“戏曲中的歌剧”的黄梅戏因其唱腔甜美,委婉动听而深受广大国人喜爱。戏曲因地名得名,“黄梅戏”的发源地就在湖北省黄梅地区。黄梅戏最初由当地民间的“黄梅采茶戏”“黄梅文曲戏”演变而来,唱戏是当地农家农闲、节庆之日娱乐聚会时的一种文化活动。黄梅人喜爱唱“黄梅戏”,当地流传有“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的说辞。但黄梅地区却无法让“黄梅戏”在当地发扬生辉。
据说清道光年间前后,黄梅地区经常闹水灾,百姓生活很不安宁。于是,民间的艺人就顺长江沿途乞讨卖唱到下游安徽省的安庆地区。由于安庆港口码头商事交易繁荣,艺人们演出有商家捧场,所以黄梅戏在这里就有了繁衍生息的市场,并渐成气候。到了解放后,又因《天仙配》电影的拍摄,安庆的黄梅戏便唱响了全国。
1988年1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的一篇《毛泽东看黄梅戏》的文章提到:1958年,毛泽东在武昌东湖客舍问湖北的同志:“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湖北的同志介绍说,是大水冲去的。黄梅县地处长江、龙感湖之间,每年水灾,会唱黄梅戏的水乡人家就流落到安庆一带去卖唱。毛泽东长叹一声,说:“是这样!严凤英演的《天仙配》的娘家是黄梅县。”
大型抗疫题材现代黄梅戏音乐剧《我的乡村我的亲》演出剧照(编剧周慧)
1983年8月,湖北省从发展地方文化经济的战略思考出发,决定把振兴黄梅戏作为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来抓,要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黄冈地区、黄梅县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都为此“文化工程”的落实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毕竟安庆的黄梅戏早已深入人心,时至今日“黄梅戏回娘家”仍难以如愿。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庆。改革开放以来,安庆市更是大力弘扬黄梅戏文化,把黄梅戏作为一个城市的品牌来建设和经营。可以说,现在人们都认为黄梅戏是安庆的地方戏,甚至把“黄梅戏”与“安庆”的“形象符号”等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