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66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提出了以道治国而不以“智”治国的主张。因为人的心机智巧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背离大道而主观用“智”,就容易成为天下的祸患。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说自古以来善于遵循“道”的人,不是教给人民用心机和智巧逃避“道”,而是教导人民要像“道”那样淳厚朴实。这个观点,老子也在前面几章多次讲过。比如,“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而且“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再如,“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可见,“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也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是说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的聪明才智太多了,因此,治理者如果背离大道凭借个人的主观想象、仅用个人的心机智巧就想去治理国家,那就像个国贼;而无为而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去仅凭个人的心机智巧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在老子看来,民众之所以难治,是上行下效,是因为治理者不依道而行治理不善造成的。老子讲过,“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还讲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治理者如果背离大道,高高在上脱离民众,反而去跟民众动心眼耍聪明,那怎么能成呢?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是说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都是治国方式,而深入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不同,就可以知道,能够依道而行的治国方式,才是高尚的德。高尚的德深不可测,远不可及,和万物一起复归道的真朴。采用高尚的德治国,也就是无为而治,才能实现天下安顺。稽式,法式,方式。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这两种社会治理稽式,有的治理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百姓心为心,而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有的治理者自以为无所不懂,自己最好最伟大,出言无常,“以智治国”,哪种才是依道而行的治国方式呢?那种才是高尚的德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三次讲到玄德,前两次是分别在第十章和第十五章,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比喻“道”和尊道贵德的人,这一次直接用在了治理者身上,治理者遵循自然法则的无为而治才是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