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修行的理论基础与三教合一的源流


  一、业力与愿力。

  业力与愿力,就是指佛教中所讲的业力与愿力的概念,这些概念,在各种宗教中,都是类似的,只是名称不同讲法不同罢了。因与果、得与失,福与德,福慧双修等,都从属于业力与愿力这一基本的概念发端出来的。

  业力,指人累生以来的所作所为,积累下来的力量与印迹,称之为业。人的言行具有的惯性趋势的延续,即是业习,习气。业是因,报是果,有因必有果,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这在宗教里面,都已经论述得很清楚。任何宗教,都是以因果循环理论为根基的。比如基督教里面谈到的就是原罪、福份等,就类似于佛教中所说的业力与果报。

  愿力更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愿其实相当于人在立志,比方伟人立志为人民谋福利,为了伟大的事业作贡献,这就是正信与正愿的力量。一旦他的行为、志向等与时代的发展趋势一致,那他就有可能成大事业。但立大志的人,未必都能成功,因为每个人的愿力还要受到时代趋势与个人业力的限制,比方孙中山也是想建立新中国,但他只打倒了清朝,革命尚未成功,出师未捷身先殁;蒋介石是个革命投机分子,不想为人民谋幸福,只想个人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就象邓小平同志讲的,正确的思想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他有什么思想,就会走什么路线,他不依靠人民,依靠的是腐朽阶层,所以他也失败了。虽然毛泽东同志并不是什么完人,也有个人的权力欲望,做过一些错误的事,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他还是真心是想做事情,真心是想让中国站起来,让人民过幸福的日子。他是正信、正愿,而且他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所以他成功了。

  天地人三才之中,天、地的运行规律是不变的,只有人自身才是唯一可以自己把握的,可以变动的要素,“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人的愿力就是改变自身命运的起点。因为往昔业力因果的缘故,命运有既定的因素,因此佛教并不反对算命,但也不提倡算命。佛祖明确要求出家人不要搞占卜算命,但是以时代的发展来看,象藏传佛教有五明学,都是明确涉及历算之学问,地藏法门有占察法,五花八门权教义,一切圣教不相违,万法唯心,其用在心 。佛法不是不承认命运的存在,而是教人通过修行达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出命运的束缚。

  如果人能发正愿,持正行,就可以在相对应的程度上改善自己的命运。人的愿力脱离自己的能力与实际,为空愿,无法实现。 人有再大的愿力,如果只说不做,也无法实现,那也只能称作妄想,空想。伟大的人物,其愿力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能感动天地,加以契而不舍的努力进取,当然能改变很多东西。很多高僧大德,如果作世俗人,命非常苦,还短命,但因其修行与行愿,就积累了福德,长寿与声名俱来,这是他修行与行善的福报。一些高僧大德,其思想境界与天地相通相应,他们的生死之时,往往会有一些天象异变,不足为奇。比如释迦牟尼诞生时,天地异动,周昭王当时咨询大臣,大臣就说“西方有圣人出焉”;慧能祖师逝世时的异象,早已记载在书中,因为他的影响挺大,杜撰的可能性很小。 

  在史籍《周书异记》中记载,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这一天,皇城洛邑附近的江河泉池,又是涨水,又是涌泉,江河之水溢出河床,山川、宫殿全部震动,一道五色光贯入到昭王太微宫中。接着天空变成青红色,城中香气四溢。昭王问群臣:这种现象是什么征兆?当时的太史叫苏由,苏由向昭王解释说: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与本朝并无干系,此乃西方有大圣人降生,且这圣人所教化的道法将在千年之后传来吾国土。昭王听罢,命人将这件事情刻在石碑上以作记载,并埋于王城南郊。根据鲁纪年推算,周昭王二十四年约为公元前977年。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就是从此而来),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灭。此后近三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都遵奉这样的记载。

  伟大的人物怎么来的?宿世累积的善业多,当下发心的愿力大,当然能感召一定的时空能量相应,感召同类,所以意气相投,志同道合者多,这就是伟人与追随者的原因,因为有共同的愿力,去一起建功立业。但在共愿之中,这一批人中每个人的因果遭遇,也有其不同的地方,这与他们个人的业力与愿力有关。这一点,看历史上各朝代,尤其看新中国开国人物的遭遇,识保身的人也少,得善终的人很少,从这里就知道了。

  共业呢?比方说一场战争,死了很多人,一场自然灾害,死了很多人,一次瘟疫比如非典、新冠肺炎大流行,死的人这么多,这就是他们的共业。国运衰,是人民的共业,国运兴,是人民的福祉。福祉是求来的吗?可以求,但能否得到福祉,就要看人民的愿力,特别是领导人的愿力。领导人愿力大,行正道,与人民的愿力共振共鸣,上下一心共同奋斗,当然人民能过几天好日子。但象希特勒一样想成为世界霸主,很不正常,失败就是注定的。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单位的兴衰,主要地,也还是看决策层,决策者,掌舵人的德行。德行好,愿力大,人民的福祉也大。

  但也要谈一些领袖人物个人的德行。人生世间,孰能无过?领袖人物虽然对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但个人私德方面是有很大缺点的,甚至有难堪的,阴暗的成份。但这是他个人的缺点,也有他个人享受的福报在内,再者有些成份是,他现世的恶行,其果报在后,绝对不可能放过 。你无法强求每一个领袖都象圣贤人物一样完美,吃的是草,挤出来的牛奶乳汁。一个社会出什么样的领导人,是这个社会的共业所致。社会共同积累了善业,就会出好的领导人。比如美国近百年来的兴盛,就是美国人民的多少代勤劳创新的善业所致,享乐过度之后的危机与衰败,自然也是共业所致。中国人受了那么多苦,当然也消掉了那么多恶业,中国的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也是必然的。

  二、物质、能量、信息;阴与阳,正气与邪气。

  世间存在的万物,有的呈现有形的物质,有的呈现为无形的物质,无形与有形,其实质是一样的,只是物质的存在状态方式或说时空层次不同。佛法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道家讲通无化有,都是讲这个道理, 无形与有形,其实是“一合相”,我说的这个一合相的意思,就是说它们其实是相通的,相互转化的意思。现在科学界有人提出物质有个正物质,反物质的概念,有人干脆提出一个实物质、虚物质的命名,都包含着这个意思,是把现代科学关于物质的内涵扩大,把能量、信息都包容进来。其实有形的物质,也包含着巨大的能量,典型的如金属铀,有着巨大的原子核能,信息也有能量,超声波,次声波等,就算我们平常说话的声音,也具有某种层次的能量,虽然这个能量比较小。

  科学揭示出,宇宙间万物的本质特征是能量。万物皆有其心、其德、其法。物质是其“相状”,能量是其本质特征,信息是其赖以存在并运动变化规律的反映。万事万物都靠能量的运化而存在并演化。所有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意识水平和能量水平,包括人、猫狗树木等动植物、音乐绘画作品、文字书籍等都有。有人喜欢看经典音乐作品,有人喜欢那种流行音乐,都是基于“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同音相和”而产生的共鸣。你为什么看到这个人有好感,看到这个美女会动心,而其它人比她更漂亮,你却没这么动心呢?是因为各种不同的气质,反映着不同人的特点,心机重的人,气魄大的人,直爽鲁莽的人,都有其不同类别的气质,所以不同的人就给你不同的感觉,这都是善恶业力结构体现在能量与信息方面的整体反映,所形成的综合印象。当你与某人某物产生能量与信息的共鸣, 如果用佛学名词来讲解,就是一种缘份。佛家讲的因缘和合,在儒家、道家、易经的思想里,就是这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音相和、同频共震”的能量信息共震原理,这个信息共震,就有感召的作用,善业感召善果,恶业感召恶果,我们说的志同道合,或说臭味相投,都包含了这层含义 。 为什么说“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因为无缘的人,不能与它的能量信息产生共震共鸣,反而认为它是封建迷信。所以佛说度一切众生,是从心愿上说的,他的确愿意度一切众生,但事实上,能得度的,只能是愿意信仰,愿意接受他思想的有缘人,无缘的人,则“慈航本是度人舟,争奈众生不上船”!你要想得度,先要培养这个缘份,就是种下亲近善法的种子,很多人每天念阿弥陀佛,但是不专心,不一定能得往生,但是种下了这个种子,结了这个缘,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机缘成熟时,就自然亲近这个法门,终究会得度。

  这个宇宙中,阴阳、正负能量信息的总量都是既定的,守恒的,平衡的,就象太极图一样。一个人是一个小宇宙,对于每个人自身来说,也存在一个正负或说阴阳能量的平衡。那么你的心,就是这个正负能量信息的调节器 ,乃至于一切特殊的能力,都是慧心功能在不同层次的展现 。人的行为是受自己的心念指导的,人做一次恶,就会感召到相应的负面信息与能量,你行善或忍耐一次,就少一分负面的能量信息,消掉你一分业障,相应也增加了正面的能量与信息。为什么有些教派专门修苦行?有些法门专门修忍辱 ?这些都是一种修行方法,都是一种消业增慧的修行方法,是通过外六尘入六门,触动六根六识的修行方法。当然,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一个帮助修行者开悟的诱因或说途径,而不能说它就是佛法的究竟 。

  一个人积累了善业,能量就呈阳性的,为正气。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一个人行好运时,就是他善业的果报显现的时候,多呈金黄色、青色、白色,明亮色,通常这代表一个好的状态与气运;一个人积累了恶业,能量就呈阴性的,为邪气。当一个人行败运时,就是他恶业的果报显现时,多呈灰暗,晦暗气色,黑色。所以古人说: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人的气色,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其境遇状态。特殊的方面来看, 文化人的润色就是文明气象的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修养高的人,皮肤总是透出一些细腻的光泽,就是文明气象的特征之一,文明气象不代表一定是在发达,只是反映其个人修养特征。

  因此,业障重的人,多晦气,福气大的人,气色多开朗光明,人要发迹时,先出文明气象,是因为福至心灵。明白这些,相术就非常简单了,但看相,要心静,要机缘,匆忙之中,不容易心静,就会有错误判断,这是非常正常的,科学仪器一个死东西都容易出错,人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当然也会出错 。 再者,现在整容的手段多,化妆品用得杂,看相难以看出本色,有时是浮色。还有人吃补药,把脸催红了,油光发亮的,就跟西红柿用了催熟剂一样红彤彤的,好象很健康的样子,但这也是浮色,不能说一定是他运气好。所以以前有些高僧要接见人时,都让人坐一坐,等一等,心里静下来,这样才好观相。曾国藩的相术,就非常注重,观察这个人各个时候的相,包括情志,得意失意时,常态和非常态,都综合考虑,这是他结合古代相术与自身的领导经验,达到了观人术的某种高度。当然要提示一点,我们平常所说的气色,是一种脸色的感觉,而观相,望气色,并不仅仅是指看别人脸色,人的脸色、肤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色。望气观相中所指的气色,则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在里面,属于相术里面的专门内容。

  以前有人练气功,希望锻炼身体,而气功分修身养性的养生功一类,还有武术气功一类。其实纯粹的身体体质强弱,只要通过体育锻炼与武术气功的练习,对体质就非常好了,但体育锻炼与武术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却解决不了多数问题,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体育锻炼与武术练习。因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的身体器官的病,通过现代医疗就可以治好,但多数疾病,都根源于心病,业障病,必须通过行善积德,消除业障来治疗,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而以前静气功养身的流行,就符合了大众的需要。很多气功吹得神乎其神,你说他骗人吧,他确实不是骗人,你说他不骗人吧,好多人还搞不出名堂,没啥效果。为什么原因?因为这些方法不究竟,没有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修行实践。从个人的体会来说,只有佛法才真正具有完善的理论与修证体系。

  从疾病说起,人的病,多数是因为业障。身病,心病,大都是业障而来。当你前世的恶业显现时,生了病,当你今生做了恶业,机缘成熟要现世报时,也可能生了病,遭了什么灾,比如有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者发了不该发的财,在气运上显出来的时候,就是运气会无缘无故的变差,做假被捉住,贪污钱被人发现指脊梁骨,甚至被绳之以法,在身体上就显示出老生病,再就是老出事,出门有时被车撞了,打牌老输钱,运气也比较背。这都是业力导致的,因为你做了不该做的事,发了不该发的财。总之就是三灾八难。 一因一果,如是因如是果,是真实不虚的,人的气运与身体状态的波动,其实也是善恶业力的果报显现。所以相同时间出生的人,有时这个人身体生点病,那个人遇上啥事损了财,在命运上表现虽然有点区别,不一定绝对可以算得准的,其实质,都是业障的作用。业障轻的人,生病就相对少,业障重的人,就经常容易生病,这是从整体上讲的,对于个别人,长期生了某些病,这是某种特别的业力,难以解决,非得吃过那么多苦,或者积够那么多德,才能消去,病才能转好。 

  恶业障在人体能量场中显示的是阴性的能量信息,即病邪之气。你练气功吧,练来练去,练出的一点能量,最后都消耗了,去中和了负面能量,抵消了阴性能量,所以很多人练气功时,气流到某个窍穴后,如泥牛入海,老是过不去,一些气功师也不懂什么原因,一请教它,就告诉你说:啊,这个要累积,积累能量才能冲关。这个解释虽然不能算错,但并没有给你解释清楚其内在根本,知道的人又不能说,他总不能说我这个气功其实是宗教 。为什么一些业障重的人,总是没有体会,总是没有多大效果,原因就是这样,好不容易练出点气来,就被业障,被邪气抵消掉了。只有那些有毅力与恒心的人,积累了一定福气功德的人,这一练,就有劲头,有明显效果。原来搞气功的人,都又不好说这个宗教问题,练得深的就知道,气功就是从宗教修行法门中演化出来的一些小分支。

  有些人,福气比较大,业障也比较大,但他的福气还没有用完,也就是正面的能量信息还占主导地位,因此业障暂时得不到显现。但享福消福,吃苦了苦,自古有德行的人,都非常惜福,比如极为节俭而不浪费,少消耗自己的福份,多积累自己的福德,以使家族子孙福德绵长。对现代人的要求,提倡但不强求苦行,应该是可以吃好一点,可以享受一些,但不要浪费,浪费是最无益的。

  为什么任何宗教都讲究孝道?佛教讲的报四重恩,其中就讲到了报父母恩,也有一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报父母恩,不是一个虚伪的道德说教,而是对每个人有真实的影响。第一,父母养育之恩,就等于儿女欠了父母的债,迟早必然要还的,佛教的超度等法事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尽孝道,还债、积福、消业,而求得冥阳两利;第二是,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血脉与气脉,比如DNA遗传因素等就是祖宗血脉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什么有的家庭的人都比较聪明,而有的家庭的人都比较粗鲁没有文化?其中祖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源头,是树根,你截断了源头,而想使后代显达,这是不可能的。你身体的根在哪里?就在你的父母那里!你不孝父母,就像没有了根的树一样!所以古人都要给父母选个风水好的坟地,风水不好,子孙后代都不发达,这个不完全是迷信,他有很深的道理在里面的。当然了,你爸妈活着时你不孝,就是选个风水再好的坟地都没有用的,为什么?风水是相随心转!同样,一个家庭的门风如何至关重要,门风一坏,家运就必然要走衰败运,当时看不出来,等宿世累积的福德一用完,就“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前人起楼,后人卖楼,前人兴家后人败,富贵不过三代,就是因为没有惜福积福。

  所以宗教与玄学,虽然其中掺杂了一些封建迷信因素,但并不是完全是无稽之谈。但由于它在现代社会以物质为主的世俗文化中处于阴性属性,所以比较神秘,很难真正被大多数人接受。明白并深信这些道理的人,就是“一念而生净信者”,自然是有缘人了。是一种什么缘? 此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诸善根,乃于百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 

  三、三教合一的源流

  大概从魏晋南北朝起,就开始有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源流。

  傅大士倡导三教合一,楼颖著的《傅大士录》中也讲得很清楚:大士一日,顶冠、披衲、趿履。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是道耶?”士以手指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衲衣。遂出。故今双林寺塑大士像。顶道冠身袈裟,足极履,仿此迹也。

  付大士头带道冠,身披佛家袈裟,脚穿儒履,上朝见梁武帝。梁武帝问为何这样打扮?他答:作为一个人(暗喻:君王),要有道家老子那样的境界,象老子那样看得开,佛家的胸怀,儒家的实践精神。梁武帝哈哈大笑,心花怒放:说的好。三教合一,一点都没有浪费。太爽了!付大士所穿的服装是形式,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就要求我们要穿越形式,体会背后传递的真相。

  南怀谨先生说:“傅大士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法为中心”的真正精神,配上他一生的行径,等于是以身设教,亲自写出一篇三教合一的绝妙好文。”

  儒学是入世的学问,以做人治世为目的,便以“格物、致知、忠诚、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至于学佛修道也离不开人世间,而且这是做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但是没有佛家的慈悲心肠是不能容物的。“有容德乃大,无欲性则刚”,德大至刚是一位金刚菩萨了。至于道家讲清净无为,宁静致远,理论少而智术多,没有道家的脑筋,很难制服一些混世魔王,他们从无为中显现有为,利于逆取。所以人们说“开国以道,治国由儒”,这些都是“世间法”。而佛家是要出世的,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所谓三教合一,是指要有佛家的居心,用道家的智术和儒家的伦理,才不会走入偏激的途径。傅大士时代形成的中国文化,千百年来一直支配着中国的社会和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宋朝王安石做宰相,他的厅堂里挂了一幅傅大士的画像,上面有佛印禅师题的一首赞诗:道冠儒履释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兜率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傅大士合并三家为一家的主张,在我国历史上,确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甚至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一部分。

  多数来讲,虽然任何宗教教义都建立在因果循环的真理之上,但作为宗教,都有一种排它性,正式的信徒,不能同时信仰它种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总是称唯一的神的,伊斯兰教等也是如此。但在中国,儒释道融合,至少在文化与思想理论上,融合是非常成功的。

  就道教来说,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儒家思想,本质上也没有与道教有更多排斥,它只是运用到世俗社会领域的一种思想礼教。儒家思想中提倡的“养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道德经中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家讲“修真炼性”,儒家讲“养德尽性”,佛家讲“明心见性”,这是不是都反映出古代思想家在思想境界上的共同理想呢?孔子曾问道于老子,当然受其影响,思想交融,有其必然性 。

  佛家思想传入后,虽然几经世俗阻碍,但随之迅速扩张,逐渐就与道教、儒家思想融合了,连崇奉的神仙也差不多的,比如观音菩萨,佛教里面有,道教里面同样有,文殊菩萨,道教里尊为文殊广法天尊,都并不矛盾。而从源头上,据说孔子就是佛教的水月童子化身(一说为文殊化身),老子就是迦叶尊者化身,从这一点来看,这一劫中,虽然佛教从印度兴起,但法脉显然早就绵延到中国,佛教的真正兴盛,也是在中国。这儒释道三教,形式虽异,源流实为一,都是人类探索人体自身与天地自然界关系的修证实践中长出的果实。

  再谈易经,古人谓之弥纶天地,也是中华本土文化的根源-------黄河流域文明的代表与精华。古人说“医卜星相是一家”,就是指这些,易经、阴阳五行、算命占卜、风水相术、中医,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易经这个根源上发出来的子学科,在漫长的社会应用过程中不断演变,当然夹杂了许多迷信成分,有些人还拿它来忽悠人,但他其实都是根源于易经这门科学。易经与道教关系密切,“十道九易”就说明了这个事实 。 其实道德经里面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面已经蕴含了天道地道人道之秘旨。这一句话中,有概括性,比如人法地,人的性格、人文风俗,社会风尚,就与地理环境水土明显有关。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北方人属水寒之地,普遍剽悍,却比较粗鲁;南方属火,普遍来说人机巧灵活,能言善辩,因为火盛乃文明之象;再讲地理气运,韶山是有王气,但不是总有,时空地理气运一过,就变化了,所以只有在那个时间范围内,毛泽东才出生在那里。北京作为都城,已经经历几朝,将来也有可能移到其它地方,这是“人法地”,社会也“法地”的表现。地法天呢?比如随着地球绕太阳的循环,产生四季气候变化,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人类社会受天体影响,这个四季昼夜的变化是最明显的,但是我们通常忽视了它 ,就象现在人们总认为稀奇的野菜好吃,不知道大白菜其实是最好的菜之一 ,它最初也是野菜,只是早早地被人们发现培育而成了家常菜。所谓斗转星移,讲的就是时空关系,天地运行的状态时刻在变化  。地法天的实质,就是地球在太阳系中,在银河系中,在宇宙中运行的位置与状态,这个就比较深奥了。

  易经与儒家思想同样渊源深厚,孔子曾深研易经,韦编三绝,撰写了几百万的解读文字统称《易传》。 从孔子起,易经不再仅仅是一门占卜学,而是归于儒学的范畴,但占卜预测一类,一直没有得到所谓的社会“正统”文化、“主流”文化的承认 。我们相信孔子是深信易经作为占卜预测的功能的,但由于孔子儒家世俗礼教的指导思想,秉持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则,他认为神秘的、惊世骇俗的东西,是不适合大多数人的,因此他主要吸取了易经中辩证的哲学体系与思想方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其于易经的解读文字,被后人统称 《易传》,成为儒学必读的经典,后人所说的“六经于易尤尊”,主要是指易经的哲学体系,而其用于占卜预测的功能,则会心而不言,成为秘旨、秘传,象王安石、范促淹、张载、周敦颐、朱熹、刘伯温、陈抟、邵雍、诸葛亮乃至曾国藩等,全部都是学易、治易出名的人。当代而言,邵伟华先生是易学复兴的旗手,为易经预测学的传播推广,让社会接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居功至伟 。

  佛教与道教儒教,儒家以社会礼教的正统思想出现,不以宗教形式出现,其社会礼教的理论体系完善;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唯一权威的原始文字资料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仅五千余字,其余皆为后人学习体会,大概不下百千万亿字了,结合修炼家,政治思想,社会道德,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应用,道德经可谓丰富,各有各的理解;而佛教作为宗教来说,佛祖讲法时间比较长,而且其理论体系相对完善,而且容易被人接受。正因为佛学有一个比较究竟的,完备的理论基础与修证体系,因此佛学虽然是一个外来宗教,却在中国宗教文化思想中占据主流地位。三教在形式上不可能合一,但在思想本质上,却是“三教原来一脉承”。在直研究对象与修证实践上,也不离人身,不离天地自然界。

  关于宗教的现代化

  由于科学的发展,现代社会与两千多年前的社会已经有了很大区别。社会大众不再象以前一样穿着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而是面对着百千万亿色声香味触法的刺激,各种业态,都承载着人欲横流的世俗行为。按宗教的角度,这个是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众生业障更重。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似兔求角,古代的人到现代,也不可能再穿长袍马袿,必须换上T恤牛仔,西装革履。修炼者必须恒顺众生,随喜随缘地传道,如果你现在对人宣传佛教,宣传基督教,道教等,还整天神啊鬼啊,别人信的还好,不信的,可能认为你脑筋有毛病。因此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的宗教,也必须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否则就不容易广泛地被社会接受。 

  从本质上,宗教对于人体与宇宙科学的认识,是超越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层次的,在宗教里,物质的范畴被扩大了,生命形态的领域包含更广了,宇宙的时空层次范围被扩大了,它更能体现在一个精神意识的范畴,一个“虚空”的范畴,一个超越时空的范畴。比如现代科学象爱因斯坦、霍金等人研究的宇宙空间科学已经说明,在某些空间,存在时间速度与地球上不同的情况,而佛经中早说过,在某些空间如光音天、忉利天,兜率天等,他的一天等于地球上多少年,这是不是一种超越现代科学的宇宙时空观 ?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言,那里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速度是不是远远超越了光速?

  各种宗教,如何能把传统教义与现代科学,现代文明相融合,在不离本体不离正道的前提下,从现代社会的各种需求入手(尤其是当前社会普遍的压力山大,焦虑抑郁情绪与疾病难治),通过种种方便,把真理与现实进行融合传播,达到妙契人心,闻者信受奉行,这样让他变得更能让社会接受,更好地发挥宗教修行者为社会和谐作贡献的作用,这是一个严峻的课题,也是末法时代的修行者的一个伟大而光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