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一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城市。
3500年前,盘龙城是长江边最大的古城,与古巴比伦王国几乎同期。
1291年前,李白在黄鹤楼前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851年前,陆游从家乡绍兴出发,从运河、长江水路,西行到巴蜀任职。路上写过一篇游记-《入蜀记》,其中有这样的记载:
“二十二日,平坦微雨。过青山矶,多碎石及浅滩。晚泊白杨夹口,距鄂州三十里,陆行止十余里。居民及泊舟甚多,然大抵皆军人也”。这是青山最早的文字记载。在青山停留时,记载了他看到的青山。当时的青山,是一座繁忙的军港。
又过了450多年,明代文坛领袖、诗人王世贞留下名句:“武昌在前头, 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这首诗使得青山名扬天下。他到郧阳赴任,船将要到武昌时,他发现江南岸有一个三面环山的小镇,恍若来到世外桃源。他在小镇呆了三天,走的时候,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宋、元、明、清时期,青山镇均为一方日用品和农产品的集散地,到清代走向鼎盛。在历史的长河里,多少文人墨客、商贾名流,曾在青山停留。
回首青山,曾经烽火兵戈,也曾起伏跌宕,文脉从未断过。在奔流不息的长江孕育下,青山这块土地,养成了温润的风物人情,积蓄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01
长江,自古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水道。
长江在武汉境内,有两处拐弯之处,北部在青山,南部在汉南。
长江经过青山时,形成一个倒U地势,靠近青山处适合船只停泊。这种地势非常适合建码头,运送物资。于是在1954年,国家将“国之重器”-武钢,放在了青山。
这一切得益于青山独有的地形,这里是从中游出发到下游的起点。
那时的青山镇,有一个武汉人熟悉的名字:“红钢城”。
1955年,10 多个省市的炼钢炼铁能手调往武钢,10万多建设者云集青山;全国 1000 多家厂矿企业制造的各种机器设备,运抵青山。
第一炉铁水从这里奔涌而出。铁花飞舞间,新中国钢铁长子横空出世。汽笛唤醒奔腾的长江,高炉举起鲜红的朝阳。雄伟的钢城霞光灿烂,日夜回荡着钢铁的交响。
从此,红色,成为青山的底色。
为了安置工人与家属,红钢城里都是红房子。红墙、红砖、红瓦、红屋顶,每12栋红房子排列成矩形,中央是绿化带,还配备有篮球场。
当时人们还用红房子,很艺术地拼出一个巨大的“红双喜”造型。这要是放在今天,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时的“红双喜”,相当于住在豪宅里,住的都是武钢的干部与高级技术人员。
在这里,学校、医院、公园、商场、饭店、剧院,都是当时的高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武汉人,记得小时候夏天,在东湖边游泳,武钢锅炉的火热红光和巨大烟囱的庞大烟云,映红半边天。
那是一段火红的岁月,在红歌声中,创造了中国钢铁的红色奇迹。63年的红色基因、家国情怀,正在被一代代传承。
随着武钢、武重、武锅、武船、武汉肉联、青山热电厂等“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投产,武汉一跃成为全国工业重镇。
在易中天老师的2021年新年致辞中,他说到,“红钢城、户部巷、归元寺、六渡桥,都是我熟悉的地名”。在他心中,红钢城放在了第一位。
没有“共和国钢铁长子”武钢,就没有现在的青山。红色、红钢城,是那段光辉岁月的缩影。
02
如果说“红色”是青山的底色,那么“绿色”则是当代青山的主色系。
一座青山城,藏着12座公园,位居武汉城区公园数量与密度前列。身处青山,仿佛身处一个超大的城市氧吧。
青山江滩公园,从二七长江大桥至天兴洲长江大桥,全长7.5公里。游人可以轻松信步登顶,堤顶设置绿道,堤身花木密布,长江南岸一条面积2000多亩的绿带,是新的青山客厅。
这里是湖北首个海绵江滩,被誉为“武汉最美江滩”。军运会的沙滩排球场馆、武汉江滩公园内数一数二的11人制足球场,都在这里。在这里,江水与青山同辉,落霞与游子同归。
青山公园,是青山第一座公园。这里是一代代青山人成长的记忆,承载了周边人的欢声笑语。小学去喂鸽子,初中去玩碰碰车,高中去散步聊天。饭后在这里遛弯,耳边的知了声,孩子的笑声嬉闹,从未离去。一年四季不间断的花丛,无论是不是春日,始终浪漫满园。
和平公园,是长江南岸最大综合性公园。老青山们,坐过和平公园的摩天轮,也在和平公园打过球。公园的围墙上,旧零件拼接成的“装饰画”,让青山历史“美在当下”。
戴家湖公园,是青山老牌的网红打卡地,引无数文艺青年追逐。“退役”的绿皮小火车,生锈的铁轨,20万块废旧红砖,工业风在这里玩到极致。武丰闸湿地公园、南干渠游园、矶头山公园、白玉公园、科普公园等等,这里是公园围出的青山。青山人的周末,属于每一座安逸自由的公园。
绿色青山,是一座适合生活的城。青山的绿化覆盖率,超过50%,是武汉第一个山水园林城区。未来,一条生态长廊,将穿越青山。同时,青山的产业开始向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转型。
绿色、生态宜居宜业,是青山的本色。这个点缀在青山间的公园群,使得青山重返往日的青山绿水。这里适合新武汉人安家乐业。年轻人周末到公园露营遛娃,老人们晨练饭后遛弯都不愁地方。在家门口,就能亲密接触自然。
03
红,是流淌在青山血液里的基因;绿,是青山生机与活力的展现。红双喜,绿梧桐,两种主色,未来如何创造一个新青山。
这是留给华侨城的一道必答题。
对于华侨城来说,重点是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巧妙融合。
华侨城红坊,是长江两岸唯一的文化片区-长江右岸文化复兴区,犹如巴黎左岸的文化艺术区。
约200万方滨江之城,一线四组团,以一条红线,串起四大功能组团(玩味红坊组团、创享青山组团、缤纷星岸组团与乐活里坊组团),这是华侨城在青山滨江造城的核心。
其中,7街坊的缤纷星岸组团,规划有五星级酒店、华侨城国际会议中心、华侨城国际体育中心、华侨城球商品直销中心等。
玩味红坊组团(8、9、10街坊组团),项目的精华所在。这里将集合红房子、林荫道、创意设计、咖啡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讲座、开放式展览、周末市集等于一身的创意文化圣地。
武汉是一座文化名城、大学之城。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美术馆、武大等,都是武汉的文艺青年打卡的地方。但缺少一个像红坊一样的地方:看得见长江与红房子,还时常有文化与艺术的大秀。
“红双喜”地块,国内很多房企前往洽谈过,甚至做过详细的规划方案,多数因为投入与收益无法平衡而放弃。青山最终选择华侨城,也是看中它的央企实力与兑现能力。
华侨城是一家有着红色基因的央企,他们用央企责任、文化艺术内核与一座红坊,致敬红钢城、致敬武汉的红色文化。
04
绿色,是华侨城的主色之一。
36年前,华侨城从深圳湾畔的一片滩涂起步,在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以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公园、美术馆、欢乐谷、当代艺术中心、创意文化园、湿地公园与生态广场。如今,它变成人文生态中心区。
12年前,华侨城进驻东湖,也是在一片滩涂上建一座城,“不改变一寸东湖湖岸线、不占用一寸东湖湖面“,打造了“六大公园、三大文化中心、两个生态社区、一个主题酒店、一个国际文化湾区”。
从南山、东湖到长江,华侨城依然坚持“生态环保大于天”的原则。
如今,红坊为长江右岸建起一座文化与生态地标。红房子、梧桐树、水杉的保留,是一种绿色生态保护。口袋公园、花园中建城市等生态理念,将在青山滨江再次实践。
在项目里内部,增加滑板公园、剧场公园、红砖公园等口袋公园,串联起各个组团,与城市公园相连,使之形成一个整体;在项目外围,江滩公园、和平公园、青山公园与桥南公园等四大公园,形成一个红线公园群。内外双公园群,为业主带来四季不同的风景。
红绿搭配,文化与艺术并驱,这就是华侨城在青山滨江的破题方法,并拿出一个小的“打样”——华侨城创意设计中心。
一所废弃的小学,钢城三小旧址,是很多青山人的儿时回忆。华侨城没有拆掉这所小学,而是加以活化改造。学校的教学楼,变成创意设计中心。
用一间修缮实验室,全面展现华侨城的改造方法与工艺及用材。走进这间实验室,就能看懂红坊的改造原理。
在创意中心,还引入遊心咖啡博物馆、钟书阁图书馆两种新业态。咖啡与阅读,两种文化,传承青山的文化气质。老的操场,也被改造成右岸公园球场。
一所65年历史的小学,在华侨城手中,变成了一个文化地标。这就是华侨城的小试牛刀。
从深圳南山到武汉青山,华侨城的文化艺术核心优势,将为红坊项目带来很多惊喜。“红双喜”,从一个老宿舍区,变身为武汉的文化引擎与地标。
未来,从空中再俯拍“红双喜”的时候,发现这里没有改变,还是绿树红房;这里一直在改变,时刻站在文化艺术的潮头。
[后记]
在色彩学上,红色和绿色一直是对头。
在时尚界,只有大师,才敢搭配红与绿。
两者达到真正的调和境界时,红色和绿色既可以鲜艳夺目,也可以不过于刺激。
在青山滨江,华侨城就是这样一个搭配高手。
红与绿,文化与艺术,搭配出武汉长江右岸的文化之城,填补长江两岸的文化艺术空白。
未来,武汉将在这里回忆过往,对话未来。
文|杨光华(地产写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