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地情结》读书笔记
段义孚——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
⒈作者简介
说实话,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段义孚这个名字是陌生的,虽然以前学过地理知识,为此感到深深的惭愧,是自己的知识面太狭窄,对地理学的认识还仅仅是刚开始。段义孚是一位当代华裔地理学家,他的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在西方地理学界,以及与西方关系密切的其他地方的地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人的种种主观情性与客观地理环境的丰富关系进行了极具智慧的阐发,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Yi-Fu Tuan(他的英文名字)一名,蜚声于世界人文地理论坛。放眼世界,有很多的华裔大家,他们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大放光彩,段义孚就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美国有人说,在社会人文学界里,常常是黑人研究黑人问题,妇女研究妇女问题,中国人研究中国问题,只有白(男)人研究everything(所有的问题)。这种说法听起来不舒服,有歧视味道。不过,在段义孚这里却有所不同。段义孚虽是出生在天津的地道的华裔,但他研究的是贯通整个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20世纪的后20年,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界,无论是谁,不拜读Tuan的书,就不能完全融入当时的人文地理学术话语。
⒉写作背景
《恋地情结》写作的大背景是段义孚对地理学界20世纪中后期计量革命的反动,他敏锐地意识到仅仅依靠计量方法的地理学是无法让社会满意的,要想把人地关系研究透彻,就必须得关注人文,重拾叙述传统。段义孚作为地理学家,但他的知识却不局限于专业本身,在写作中,他融会贯通了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读起来让人能看到各个学科、各个方面的知识,对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很多地方仅仅靠读或是只读一遍是很难理解透彻的,还需要边读边查资料,因为种种原因,我只读了一遍,但我认为,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要多读几次,每次都会有新的理解。
⒊本书框架
这本书由15个部分组成,分别从生理感受、心理状态、宇宙哲学、民族中心主义、个体、文化、环境、土地、景观、城市等方面与地理学的关系来阐述“恋地情结”这一主题。是书一经出版,便在西方地理学界名声大噪,成为美国很多地理院系的参考书目。在这本书的开头,段义孚就以感官为切入点,通篇强调感官感觉、心理状态对于认知世界的重要性。段义孚认为,要研究人地关系,就首先要研究人类自己,“人文问题,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社会的,都受到心理动机、价值观与态度的深刻影响”。
⒋部分章节读后感
4.1〈民族中心主义〉
在这一小节中,段义孚写到:“人类,无论个体还是群体,都愿意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自我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在全世界似乎是普遍存在的,不过其强度在个体和群体之间是大不相同的。”。“个人中心主义是建构世界观的习惯方式,但人要生存就要依赖他人,且这种依赖是有方向性的,因此自我中心很少能完全实现。民族中心主义可以被全面地认识,因为群体更容易自给自足。”在段义孚看来,“民族中心主义是人类的普遍特征”,如由于沙漠和大海阻隔了人们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居民的联系,于是古埃及人认为自己的文明更为优越,而邻人则处于未开化的境地。他们把自己称为“人”,其他人分别称为“利比里亚佬”、“亚细亚佬”、“非洲佬”等。“身处优越地位和中心地位的幻想或许是文化能保留下来的必要条件,当现实粗暴地击碎幻想的时候,文化也就走向没落了。”我认为,民族中心主义与“地”的联系更为密切,因为它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有地理空间,当一群人,一个民族都对所处的环境有很强的依恋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对一个人的最基本需求,只有在它的驱使下,才有可能实现自我价值。
4.2〈恋地情结〉与环境
“恋地情结:目的是为了广泛具有效地定义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纽带。”“人对环境的反应更为持久和难以表达的情感,则是对某个地方的依恋,因为那个地方是他们的家园和记忆储藏之地,也是生计的来源。”“恋地情结有一项很重要的元素就是恋旧,宣扬爱国主义的文字往往都会强调某个地方是人的根。”“对环境的熟悉,若没有产生厌恶,那就会产生喜爱之情。”恋地情结,恋就是依恋,地,顾名思义应该就是地理环境,人文地理学就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恋给这个学科加上了人文的关怀,使之具有了温度,段义孚重拾对人的重视,回归到地理学本来的传统,这不得不说是又一次地理学的革命,也让大众了解到,地理学并非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
4.3终曲
“恋地情结的表现形态:包括转瞬即逝的视觉享受、触碰所带来的感官愉悦,进入某种特定环境所带来的欢喜(比如这个环境是你所熟悉的,比如这是你的家,承载着你的历史,比如它能唤起你的自豪感因为你拥有它或者创造了它),以及因为健康活泼而带来的快乐。”
段义孚写道,“人类追求理想环境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理想的环境……从根本上讲它可能会是两种相反的图景:一种是纯净的花园,另一种是宇宙。大地上的产育给我们提供生活的保障,而星空的和谐更增添了集中宏伟。所以我们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从面包树下的阴凉到天空之下的疗伤圈,从家庭到广场,从郊区到城市,从在海边度假到欣赏繁复的艺术品,只是为了找到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那个平衡点。对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和认识,要基于一定的人文关怀,有求索精神,有温度,对自然环境始终有敬畏,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有限,对本书的理解有一定的片面性,希望通过后面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本书反复阅读,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