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未来产业,主要包含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与医疗数据等现代医学的前端领域。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应急大考,也为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新机遇。
新药创制、疫苗研发、远程医疗……无论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而言,还是从新科技带来原有产业的颠覆性变革来讲,生命健康产业的新增长点都呈现出“次第花开”的景象。
新药研发是生命健康领域的基石,是医药行业创新之源,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重大意义。新药的研究开发是一项投资较大、周期较长、风险较高、回报也较大的高技术产业.一般有五个阶段,包括制定研究计划和制备新化合物阶段、药物临床前研究阶段、药物临床研究阶段、药品的申报与审批阶段、新药监测阶段。
新药研发是生命健康产业产值占比最高的行业,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也是生命健康这些分支中技术要求最高的。我们虽然是一个制药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制药强国。与欧美相比,我们的医药产业在创新研发等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当然随着国家政策环境的改善、资本市场的支持、研发基础实力的提高和许多海归科学家的创业,这些差距正在日渐减小。
新药研发是全球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重大意义。21世纪以来,制药企业的药物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1年至2019年全球在研新药数量保持稳定增长趋势,2001年全球在研新药数量为5995个,到2019年已增长至16181个,是2001年的2.7倍。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医药行业受到鼓舞,预计2021年全球在研新药数量将达17734个。
近年来,国际上发布一系列创新药物领域的支持政策,如化药注册分类改革,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创新药获得优先审评、专利补偿、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等,这些政策破除了新药研发的政策障碍,加速了新药研发的速度。创新药及创新技术已成为产业资本追逐的热点,多家新药研发企业上市,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本支持。
此外,美国FDA加快药品评审速度,使得制药企业有望更快享受到药品上市后的回报,也促进了医药企业的研发投资热情。根据FDA年度新药批准情况报告,2001年至2010年间美国FDA每年批准的新药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近几年来美国FDA批准新药上市的数量快速增加,2020年共批准了67个创新药,其中51个新分子实体(NME),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疫苗研发是通过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转基因或突变病毒基因的遗传密码等方法,从而制成用于预防传染病的或者变成具有治疗性作用的疫苗。疫苗在重大疾病预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疫苗的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
国内疫苗产业链总体可以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研发生产、批签发以及下游终端的采购及使用。具体来看,上游原材料主要有各种培养基、包装材料等;中游研发生产企业主要有六大所+昆明所、智飞生物、沃森生物、华兰生物等;经过流通运输至下游各级疾控中心(CDC)以及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和防疫站,供消费者使用。
自2000年以来,全球疫苗市场持续处于高速增长状态,随后在2010年前后逐渐趋于平缓,2018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约305亿美元,在所有治疗领域中位列第四位,市场份额3.5%;2019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约为326亿美元,涨幅较上年有所下降。
从企业竞争格局来看,疫苗行业由于研发周期长、生产技术要求高、审批销售环节高度监管,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行业集中度较高。2019年,全球四大疫苗巨头GSK、赛诺菲、默沙东、辉瑞合计占据全球疫苗市场的九成份额,占比分别为28.0%、19.7%、24.4%和17.9%。
近年来,我国疫苗批签发量整体呈波动态势。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新冠疫苗成为2020年市场最关注的领域之一。但实际上,除了新冠疫苗,国内疫苗行业也迎来了一轮景气期。2020年,我国疫苗批签发量为6.5亿支,同比增长15%。根据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长透露,如果不含新冠疫苗,2020年国内疫苗的市场规模达到了350亿人民币。
“大产品催化+集中化+疫情催化期权”三重成长逻辑共振下,板块进入爆发期。同时在中国特有的人口环境下,有望诞生超大疫苗企业。疫苗仍然是终结新冠的最有利武器,新冠疫苗具备大品种潜力,未来有望驱动行业规模翻倍,龙头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优势。从长远来看,中国疫苗行业未来将向着三个方向发展:标准化、集中化、国际化发展,龙头国际化疫苗企业将脱颖而出,中国疫苗进入到了“甜蜜时代”。
远程医疗是指一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下简称信息化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属于远程医疗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5G等技术在医疗领域越来越成熟的应用,远程医疗服务项目也在不断拓展。目前,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远程会诊远程门诊、双向转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含影像超声核医学、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等)诊断、远程监护、远程病例讨论、远程医学教育培训。远程手术示教指导、远程查房及巡诊、远程手术、远程护理、远程重症探视、多学科远程会诊、突发应急远程救助、远程病例筛查、远程健康宣教、远程学术交流、远程科研与学科建设、国际远程会诊等。
2020年,随着5G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布局及应用逐渐成熟、新冠疫情对老百姓就医习惯的影响和改变,中国远程医疗进入加速落地阶段。如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中兴通讯与四川电信助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首次实现两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5G远程会诊、5G远程医疗小推车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启用、中国移动在一些地方推出了5G红外热成像测温”应用,实现对多人同时扫描测体温等。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705亿元,同比增长43.5%。进入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像远程医疗的应用普及得到大幅提升,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558亿元。随着远程服务政策环境优化、5G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商用普及,预计2023年中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有望超过770亿元。
培育并壮大生命健康产业新动能,发展生物数字经济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中国,生命健康产业已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的未来产业,正在酝酿和形成超过十万亿的巨大蓝海市场,将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消费升级、疾病谱变化和人口结构老龄化利好医药产业,多种需求被激活。未来生命健康产业新动能仍将出现在技术先进且相对成熟、市场占有率大、增长潜力高、能够满足人们强需求的细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