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道学产生于有文字之前的历史上
中国的道学究竟产生于哪一个历史时代?这在学术界的认识上是很不一致的: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中国道学产生于春秋时期,“老子是道学的创始人”。只有少数学者认为《周易》是道书,产生于商末周初。至于《周易》以前的《归藏》、《连山》,伏牺八卦,则几乎无人提及。更有不少的学者则认为,“《易》经是古代卜筮书”。因此,不同学者之间认识的差距是相当大的。
这种对于中国古典哲学认识上的巨大差距,是由于客观历史与我们的主观认识两个方面,都存在着非常特殊而又复杂的原因造成的,而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又是互为影响的,这就使问题的研究、认识变得更加复杂起来。概括起来说:
其一,是中国道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极为久远。这样,不论是这种哲学思想本身,还是有关于它产生、发展的历史情况,就受到了文字产生、发展、演变的重要影响。如此,七八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历史资料是很难流传至现在的。因此,可供研究的文字性史料记载,除《易》经本身传达的历史信息外,其它资料客观上是很少的。
其二,一种思想理论的产生及其在历史上的传播、传承与嬗变,虽然会对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与衰落产生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却是属于精神方面的历史存在和变化过程,而不是有形物质的历史存在过程,在文字记载资料比较缺乏的条件下,也很难从文物考古方面得到比较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它。这就是研究者虽然有志于此,然也无从下手的困境所在。
其三,事实上,正是由于中国道学产生于尚无文字的历史时代,其传播与传承就受到了没有文字为载体的严重制约。其时,为了克服这种实际困难,也为了保证正确地表述此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不走样,中国的先哲们,就创造出了用对立统一的阴阳符号为基本哲学语言,而按天道、地道、人道中事物各具阴阳之性的原理,组成八个图案画,以其相重象征各种事物及其变化规律、以取物象而喻道理的办法,用之以教授、学习、传承哲理,作为此种哲学传承的一种独特性载体,这就是八卦图案画产生的客观历史原因,以及“八卦”之称的由来。因为,用这八个最基本的图案画相重,即可演变为六十四个图案画而作各方面的道理解说。到了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文字之后,人们为了学习与记忆的方便,就会自然而然地给这些图案画,以其各要表达某方面哲理,注上解释性的文字。这就是历史上形成以图案画为主、以文字注释、解说为辅的《易》经实际原因。
正是因为中国上古产生了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地”、“人”、“时”四维一絷、唯物辨证的道学思想,又以图案画的特殊形式为哲学语言载体,克服了无文字的时空传承困难,以一种科学的思想熏陶了中国上古先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使得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产生了长足的进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古老的文明国度,其发明创造令后世的中外研究者莫不感到惊奇,乃至不可思议的程度。
而造成这种客观历史的又一个重大原因,就是轩辕黄帝肇造了我国历史上最初的国家制度之后,拜师风后等人学以伏牺大道,以之为指导而建立了“以民为本”、“选贤任能”、“爱地亲民”、“以道立法”、“以法治国”的民主社会政治制度。由于《尚书》只存《尧典》、《舜典》,五典而缺其三。所以,今人只知尧、舜在帝位传承上“选贤禅让”的故事,殊不知整个五帝时期都是如此,这只是众多政治制度中的一项。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的民主大同思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医药、卫生、文学、艺术进步,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奠定其坚实基础的。
然自夏禹颠覆了五帝时期以哲学理论为指导而建立的“以民为本、选贤任能”的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起了“父传子,家天下”的君主独裁奴隶制社会制度之后,中国道学就受到了封杀。降至商末,周文王为了给其后代制造“神道设教”的愚民统治工具,经过其长期演算,搞出了用草棍计算求卦画、再以卦画而行占卜的一套方法,以《连山》、《归藏》两种不同历史时期的《易》经“版本”为基础,改写经文,加进鼓吹卜筮以及详细介绍卜筮方法的内容而有《周易》。也正是在封建统者们不断用“神道设教”之法,封杀、抵制和歪曲道学,实施愚民教化,使一个古老的民族逐步由重唯物、求辨证而渐变为迷信鬼神,国家也逐渐由科技进步慢慢演变为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的极端落后,一个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泱泱大国,最终落到了被外国列强欺凌、入侵、瓜分国土、杀害人民的地步。为了振兴中华,为了改变中国由于科技落后而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学西方的科学技术,学西方的哲学理论。从历史变革的角度说,这是一种应急性的抉择,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在向西方学习借鉴的同时,则没有注意及时地、正确地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两只眼睛只盯住了很具体的洋枪洋炮之类科技产品,却忘记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没有真正从历史这面大镜中照出中国为什么会由先进变落后的根本性历史原因。反而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一种简单化的错误认识: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给造成的。于是,对于民族历史和民族历史文化不分优劣地长期批判与否定,其所引出的思想意识,就是一种民族历史的虚无主义,并有崇洋媚外思想的滋生。于是,就有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就有了“消灭中国文字”、“全盘西化”等人们耳熟能详的错误主张。
以《易》占卜了三千年之后,人们也就既不知道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理论,也不知道《易》经产生的实际历史,以及其独特的哲学传承方法了。再加上对中国古典哲学名词术语、以及八卦卦画设立原理、取象喻理等传播哲理方法所形成的历史膈膜,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就“理所当然”地将《易》经当作了“古代卜筮书”。如此,多数学者也就按“《易》经是古代卜筮书”的认识去进行研究。由于研究者在研究之前,脑子里就先有了一个主观的框框,这就使得在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近乎于猜谜。例如,关于《易》经八卦中的阴阳符号,到底是怎么创造出来的问题就是如此。在这样的一种思路之下,《易》经当然不会被认识到是中国古典哲学经典的。对于《易》经卦画的相面与猜谜式“研究”,自然也就很难说到点子上了。
其实,只要研究的思路一变,研究的道路上就会立刻别开洞天:《易》经本身就是一个来自古老历史上的抽象哲学思想理论的有形标本:其爻画符号之创,其八经卦的生成,六十四别卦的相重,都是有着一套依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原理的原则性规定的。其卦画的取像喻比事物、卦画名称之命、义理蕴涵与表达,也是有着很具体的哲学理论为指导的,因为其卦画系统本身,就是独立于后世文字的哲学理论载体。换言之,《易》经的卦画系统,就是中国古典哲学在没有文字产生之前的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理论载体。更何况,姬昌与姬旦为利用《易》经搞卜筮,并不会在《周易》中将历史上形成的上古文字全部删除干净,此正如孔子所说,《易》经中有“古之遗言”。这些“古之遗言”,也就是来自上距春秋时期三千多年以前的珍贵历史资料。我们采取以《易》解《易》的办法,结合古史记载,古文字研究,再以考古研究的丰富成果为参照,对于中国古典哲学产生的历史时代进行探讨,虽说不能断定其确切的产生年代,但至少在其产生时代上作一个大体上的判断,还是可以的。
一、古史料的记载
《周易·系辞下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礼·春官·宗伯》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谯周在《古史考》中说:“庖羲氏作卦”①;
桓谭曰:“《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
孔颖达于《周易·正义·卷首》言:“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烈
——————————
① 《艺文类聚·方术部》及《太平御览·方术部》所引。
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 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
关于伏牺氏的记载,不仅史书久远,而且很多。粗略举来,有《周书》、《左传》、《竹书纪年》、《管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汉书》、《帝王世纪》、《帝系谱》、《政论》、《古史考》,以及《补史记·三皇本纪》、《白虎通》等。这类记载,虽在历史时期的称谓上,有当作具体历史人物之误,但许多这类记载的一致性说明,其说必有所本。又按《周易》、《周礼》以及文王演《易》的具体历史事件所考,其众史籍所载之本,当出自殷代之前的古史所传。我们没有理由不信。
我们结合先秦古史研究知道,古人在追述原始社会历史之中,确实是依原始社会生产、生活的最突出特点,将原始社会分作了若干个历史时期的,它们依次为:“兽处群居”时期,“有巢氏”时期,“燧人氏”时期,“庖〔伏〕牺氏”时期,“神农氏”时期。神农氏时期之后,是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有了确切文字记载的“五帝时期”、夏代、商代、周代……
古籍所言的“兽处群居”时期,大体上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群”时期。如《管子·君臣》言:“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有巢氏”时期,是指原始人类社会发展到了夏天筑巢居于树上、冬天居于山洞,以避猛兽之害,以度严冬寒冷的历史时期。《庄子·盗跖》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继“有巢氏”历史时期后,是“燧人氏”历史时期,这指的是原始人类开始发明了人工取火以用的历史时期。例如《白虎通·卷一》说:“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人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燧人氏”历史时期之后,就是“庖牺氏”历史时期,现在一般称作“伏牺氏”历史时期。这是指原始社会发展到了以狩猎和人工饲养、驯化野生禽兽为主要社会经济生产特点的历史时期。当然,那一时期的人工饲养、驯化野生禽兽,并不是为了役使,而是为着解决猎获无着与死兽肉难以保存,因此常遇饿肚皮的生活困难,“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氏”①;伏牺氏历史时期之后,便是进入以农耕经济生产为特点的历史时期,古代史家追溯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将进入文明时代之前的这一个历史时期,称作“神农氏”历史时期。因之,《周易·系辞》就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商君书·画策》谓:“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尸子》卷下记:“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吕氏春秋·慎世》曰:“神农十七世有天下”。
我们知道,《尸子》是战时期的著作,《吕氏春秋》是秦始皇时吕不韦集其门客而撰,所以,其“十七世”很有可能是抄“七十世”之笔误。伏牺氏历史时期,正是中国考古学上的细石器时代,距今为三万年至一万年以前;神农氏历史时期,按《尸子》所说的七十世计,一世按三十年算,是两千一百多年,轩辕黄帝肇造国家制度距今约为四千七百年左右,两者相加是七千年左右,此年代数与全国进入以农耕为主要经济生产的时间大体相符。因为,我们通过大量田野考古的发掘与研究,证明“至少七千多年以前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已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的聚落遗址。嗣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农业经济日益巩固,聚落扩大,分布广泛,形成中原文化的主体。这些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并不断影响它的周围地区,最后进入阶级国家。”②古史料与考古研究上的一致性,说明了古史料记载的可靠性。如此,则包牺氏时期产生中国古典哲学,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二、《易》经独特形式的反映
《易》经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古老的经典,它的最独特形式,就是以画图案画的方式,运用象术——即一套有规则的象征性办法,象征事物及其变化,来蕴涵与表述事物变化的规律,以此进行哲理传授与传承的,这正
——————————
①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
② 安志敏:《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载1981年第3期《考古》。
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尚无文字产生之前发生的事。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克服无文字为语言、思想之载体,而难以传播和传承道理的困难。
中国的文字产生,在全世界来说是很早的,按着现在考古发现的原始文字性材料,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如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青海乐都柳湾、山东莒县等许多古人类生活遗址上,都发现了古文字刻画材料,它们有不少与后世的“甲骨文”有相同相近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实验室对四组材料进行了年代测定,它们分别为:6080年±110年;5920年±105年;5855年±105年;5600年±105年。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产生,距今为6000年左右,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产生远远在此之前,不创造出一套有严密象征规定的图案画,就不可能将这种哲学理论传播开去,传承下来。而这一套图案画,不仅巧妙地将天道、地道、人道、时变结合为一个严密的理论整体表述系统,而且,它又像一个“大魔方”,你可以转动它,欣赏它的任何一部分,但是,你却做不到割裂、丢弃其任何一个部分。只要有这一套卦画存在,任何人都难以永远地歪曲它。
我现在的许多观点,以及对中国古典哲学的认知,就是从研究这一套图案画中得到的。总而言之,依照我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结果证明,伏牺时期作八卦的历史记载是可靠的。
三、《易》经内容的印证
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化典籍,都是在文字形成之后,由于在历代传承中,不断地传抄就会发生有意与无意间的修改,因而,这就出现了各个历史时代的内容都有部分保存和反映的实际情形。《易》经同样是如此:依现在的通行本《周易》而言,它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既有周初内容,又有商代、夏代、以及“五帝时期”和其以前的历史内容;既有农业生产活动的内容,又有尚未进入农耕时代以前的畜牧狩猎时代生产活动的内容;从社会制度上说,它既有国家制度产生后的政治内容,又有国家制度尚未产生之前的母系氏族时代的内容;更加可贵的是,它还有纪录母权制向父权制时代变革的内容!对此,我们只要分析几个卦例便可明白。
《易》经中有一个《姤》卦,其卦画“”为五阳爻、一阴爻的组成。此卦的上卦,为八经卦中的《乾》卦,它代表自然界中“天”。下卦为八经卦中的《巽》卦,在自然物中它代表“风”。所以,依照象术规定而言,它构成的象术语言为“风行天下”。但是,此卦的内容却并不以自然界现象而作解释,而是言以人事。对于人事而言,上卦《乾》代表“父”。下卦《巽》代表“长女”。若以《易》经立卦传播道理的取像原则,阴卦居上、阳卦在下,方为阴阳相交之像,而此卦的阳上阴下,则为阴阳不交之像。更何况,即使按阴阳相交作说,那也不能依男女相交而为论,并由此而命称卦名。因为,“长女”与“父亲”相交,那就成了有背人性的乱伦!
然而,此卦却又恰恰是以男女性生活为“象”,以言社会之治的:它不是依上、下经卦所象征事物命称卦名的,而是以上下经卦的六个爻位,按《易》经中最下爻向最上爻象征事物的发展过程取卦象以作义理解释的。即:一位女子先后与五男相交。这,自然是后世对妇女而言的一夫一妻制度中的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的。这也就是今本《周易》中“女壮,勿用取女”的说词,以及卦辞使用“羸豕孚蹢躅”辱骂性语言的由来。但这又与“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以及“后以施命诰四方”等《彖传》、《象传》肯定、赞扬性的辞语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唯其如此,历代《易》学家解释此卦,都不能自圆其说:有故意回避矛盾,对“后以施命诰四方”之类文字不作解释的;也有牵强附会而作曲说的……这些,只要是认真翻阅一下历代解《易》著作,就可以明白。还有,就是这一卦的卦名“姤”,也明显为后人所改,而非原称。“姤”是《周易》卦名上的一个专用字,除此以外,别无它用。从我对《周易》的研究中知道,举凡《周易》卦名中以专用字命称的卦名,都是周文王父子所改,而非古《易》经的原卦名。
其实,当我们对上古历史有所了解之后,就会知道《姤》卦的原卦名应该为《后》,“后”字的创造,是依“并拢起右手手指加在口上向人们喊话之形而成字”①,它是女系氏族时代氏族族长之职称,相当于后世之“君”
—————————
① 曲 辰:《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8页。
称。此卦是取“后”之特权以为象,以言社会治理之道的卦,“后以施命诰四方”是此卦的原意。
在人类婚姻发展史上,由群婚走向一夫一妻制,是一个漫长历史中渐进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原始社会女系氏族时代末期,婚姻制度虽然有了很大的历史进步,相对稳定的对偶婚制业已形成。这是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并由此而引发战争、出现国家制度的极重要社会基础。但是,其时还实行的是男子由其原属氏族“出嫁”到女方所属氏族的习俗。同时,各氏族族长,也还是由女性担任,而非男性。对于氏族族长来说,她拥有多夫的特权。到了父权制时代,帝王们拥有一夫多妻制的特权,并非无故,而是有着历史渊源的。《后》卦即以一位妇女先后与五位男子相交的这一特点为象征而行命称。我们不知道在《连山》中此卦为何卦名?在《归藏》卦画之中,此卦卦名称作《夜》。此“夜”即夜生活之义,并无贬义。帛书卦名是为《狗》,“狗”应是“苟”字之误书,是言“苟合”、“苟且”,已含有明显的贬义了。这是《易》经保存了母权制时代掌权者特权生活的一个卦例;
《易》经中有《同人》卦,其取像于众人结伴到野外狩猎活动;有《大有》卦,其以狩猎收获甚丰、大车以载准备回归之景为卦象而作卦名命称。这同甲骨文以手持兽肉“”为“有”的观念一致;还有《大畜》、《小畜》卦,其取像命称都是以有利于畜牧业生产的“天在山中”,“风行天上”,以天山相交、风调雨顺为标志。这两卦在《归藏》中卦名为《大毒》、《小毒》,“毒”义为治,如《师》卦:“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卦名《大毒》、《小毒》变成现代的通用语,即“大治”、“小治”之意。商末周初,《周易》改《大毒》、《小毒》卦名为《大畜》、《小畜》之后,就有人对《归藏》《大毒》、《小毒》两卦之下注上一个“畜”字,说明《归藏》之《大毒》、《小毒》就是《周易》的《大畜》、《小畜》两卦,这是后世所见《归藏》卦名有《大毒畜》、《小毒畜》,或书之为《
畜》、《
畜》的历史缘由。
母系氏族时代晚期相对稳定的对偶婚制,是私有财物蓄积的社会基础。私有财物的蓄积是引发氏族间发动掠夺财物为目的的战争诱因。为了更有效地保卫自己和更轻易地掠夺别人,氏族之间以通婚、友邻关系联合结成部落,通过民主选举产生适合于指挥打仗、有勇有谋的男子担任“帝”职,而行政领导职务称之以“后”者,仍然沿袭旧制,由妇女担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制度产生之前的“后”、“帝”双头领导体制。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是由氏族组织向国家组织、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历史形式。虽然,在这种社会变革之中,男人们已经掌握到了一半的社会权力,但一经尝到了发号施令滋味的男人们,就会利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军事大权,发动“宫廷政变”,将妇女们手中所掌握的行政大权也夺过来。《易》经中的《夬》卦,就是记述这种重大的历史事件,以论做大事要抓住时机当机立断道理的。
《夬》卦的卦画“”为一阴爻居上位,以像女性掌权者,五阳爻在一阴爻之下,而像掌握军权的男人和其所指挥的军人,其卦辞曰:“《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其《彖传》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将此《彖传》变成现代的白话,就是这样:《夬》卦,所体现的是决断之义,其内容表现为阳刚决去阴柔。在这种情况下,刚健果断才能够得以喜悦的结果。只有果敢地决去她,才能够有和平与安宁。卦辞上说“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是由于掌权的女人,是在众多男人们拼杀战斗的基础上,才得以高高在上地过着特权生活的;卦辞上说“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是因为只有甘冒风险,才能得到光明的前途;卦辞上之所以说“告自邑,不利即戎”的话,是因为,虽然女人掌权的风尚已至穷途末路,但是,她如果不能和平地交出权力,那也只能以武相逼;卦辞之所以说“利有攸往”的话,是因为男人取代女人掌权的时代开始了,那种对于女人掌握社会大权的崇尚,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应该结束了。
在《归藏》中,此卦卦名曰《规》,“规”,即建立新的社会规范之义。古今研究《易》经者,由于不知道《易》经所产生的时代,不研究原始社会发展史,大多是以“君子”、“小人”而作说,甚至作违背卦象的胡乱解释:“有人越入王庭,发出可靠消息:‘有人来犯了!’从城邑传出命令:‘若处境不利,就动用武力!’……”这是离开卦象而进行猜谜性的解说。
以我从历史、地理、考古、古文字、民族、民俗等多方面综合研究所证明,在八卦创立之时,尚处于女权制时代。其时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社会经济生产。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念是,以猎获野兽之多为“大有”,以山地为生存的根本,而非到了农业经济生产为主的时代,以五谷丰登为“大有”,以平川土地为生存之本。正因为如此,就以“天山相交”,风调雨顺,有利于畜牧狩猎经济生产条件,作为天下大治的标志。至于《夬》卦,更保存了女权制向男权制转变的极宝贵历史资料。
所有这些都充分地证明,八卦创立于伏牺氏历史时期的记载,是可信的。伏牺氏之后才是神农氏历史时期,现在全国性的田野考古证明,在中华大地上进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为主,并不是齐头并进式发展,而是有早有晚。农业种植时代的典型器物是陶器制作和使用。现在的考古发现业已证明,在冀西北的桑乾河山间断陷盆地中,不仅是古人类繁衍、发展、进化的重要地域,古文化发展的领先地域,也是率先进行社会生产变革而发展农业生产最早的地域,其陶器的生产,是距今一万一千七百多年前①,其他地方也发现有一万年左右的陶片,但在全国范围内陶器的大量出现,则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
四、道学名词术语及相关问题在古文字中的反映
正由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是产生在中国文字的产生以前,所以,凡是道学理论中的名词术语用字,在中国开始有了文字之初的历史上就都造了出来,而且其造字都很符合哲理性。只是,由于我们现在对此历史事实的认知并不普遍,甲骨学家们对一些古文字的釐定、解释,也就有所忽略。例如,在中文的“道”、“德”、“法”、“卦”、“爻”、“教”、“学”、等许多字,都与道学理论产生及其传承方式存在着因果性的联系。
下面,就以“卦”、“爻”、“教”、“学”四字为例,略作一点分析。
——————————
① 泥河湾联合考古队:《泥河湾盆地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载《中国文物》1998年11月15日。
先说“卦”字:
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个字,分别作“”①、“
”②、“
”③、“
”④、“
”⑤。对于此字,罗振玉释作“谢”字,郭沫若释为“泛”字,叶玉森以为是“爰”字,唐兰认为是“尋”字,于省吾说是“帥”字,徐仲舒释读为“
”字,康殷则以为它是“舄”字。
其实,各家都未说出釐定理由,也未提出任何证据,因而其说就不可据。这个字就是八卦的“卦”字。其中的“”是画八卦图案画的长方形物体及八卦卦画示意图;“
”是持“
”的双臂和双手之形;而“
”中的“
”正是爻辞爻位的爻字,它与现在我们还在使用的“爻”字没有任何区别;“
”是画有八卦图形物体的侧面所视之形。
现在出土的商末文物上,发现了不少与“”中所画图形相同的刻画符号,如《殷墟文字外编》四八八甲骨,以及陕西西安丰镐遗址出土的甲骨等。张亚初和刘雨两位先生于1981年第2期《考古》上发表的《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一文,就表列二十九例这种符号。所以,“八卦”即可以悬挂起来用以教学,传授道学理论的八种图案性挂画之称。
再说“教”字:
甲骨文中的“教”字,同现在的“教”字相比,也几乎没有差别。如:“”⑥、“
”⑦、“
”⑧、“
”⑨。其中“
”是六爻之“爻”字,它不
——————————
① 《乙》二三九零。
② 《天》四二。
③ 《京》三四七六。
④ 《乙》七八一八。
⑤ 《甲》一二六六。
⑥ 《粹》一一六二。
⑦ 《前》五·八·一。
⑧ 《粹》一三一九。
⑨ 《前》五·二零·二。
仅与现在的“爻”字相同,也与甲骨文中“卦”字的组成部分相同;其中的“”是学子的“子”字;而“
”则是教学者执教鞭的手和教鞭部分图形。所以,教字的最初意义就是:先生手执教鞭,指着高悬于学子前面的八卦图,讲解中国古典哲学道理为“教”。中国历史上,在没有文字以前就已经有了社会教育活动,其内容就是学哲学。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学”字:
甲骨文中八卦的“卦”字,六爻的“爻”字,教学的“教”字,学习的“学”字,从字形创造,字义解释,词语组成几个方面,都有内在的因果性的紧密的联系。如“”①、“
”②、“
”③,都是“学”字。此后,到了金石文字中,又于其中添加了一个学子的“子”字,而成“
”形,这就与汉字简化之前的繁体“学”字完全一样了。“学”字在古文字之造、使用、文义上所显示的,同样十分明确:学子坐于屋中,手中摆弄八卦爻画,而用心领悟先生所讲,以明白其中的哲学道理,即为“学”习。
所以,八卦之称,指的是尚无文字的纯符号性挂画。《易》之为书名,指的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有文字注释的,图文相配的书籍。有无文字,是两者之间的重要区别。
“卦”就是“掛”的原字,“八卦”就是指用来教学用的八个经卦挂画。以这八个基本挂画,在教学过程中做八八相重换,就可以变换成六十四个重卦的卦画,以之进行道理讲解,而不必去繁琐地作六十四幅图画悬挂。这,正是“八经卦”曾经在历史上实际哲学传授中所起过的重要作用。在有了文字之后的历史上,由于其称实际相沿而成习,未作改变,于是“八卦”也就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系统全部卦画的习惯性的称谓了。当“卦”成为专指传承中国哲学的一套独特图案画的专用字后,就又在原“卦”字之前加个手,变作“掛”,作为悬挂的“掛”字用。再往后,又省去“卜”而作
——————————
① 《京》六四一。
② 《屯南》六零。
③ 《京》四八三六。
正是在无文字以前的这种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教材的教学活动,使得中华先民因为有了唯物、辨证、求实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因而变得勤劳、智慧、勇敢,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推动了科技进步,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唯其如此,才使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语言不仅言简意赅,成语典故极多,而且颇富哲理;更重要的是,这种产生早、普及广、深入人心的哲学思想,还直接影响了文字的创造,使其极具偏旁部首、示意、形音的规律性,并且有着所有表述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专用文字,一些很抽象的意义也能够作很好的哲理表达。
中国古典哲学方面的许多专用文字之造,从字形、字义、组词、语言方面,都以铁的事实说明:八卦的创造和传承,其本来的目的,完全是用以教、学,以达到传播唯物、辨证、博大、精深的“四维一絷”宇宙观,以使人们普遍掌握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以更好地做成事业,推动社会不断产生变革与进步的。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勇敢、自强不息精神,正是由此而产生的;中国古代文明发达之早,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正是由此而造成的,而绝不是靠什么迷信神鬼的卜筮所使然。中国的历史,正是后世的统治阶级如周文王之类,改中国古典哲学经典《易》经为卜筮用书,“神道设教”,不断进行愚民教化,才逐渐由先进变落后,进而被外国列强所欺的。这种历史的事实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没有自己唯物、辨证、科学、求实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就永远难以产生超常规的历史发展,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科学、文明、永葆先进的强盛民族!
中国道学理论产生之早,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先祖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不断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而求生存中,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观察、研究、总结而有的,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唯物辨证哲学。
为了比较,此附以《世界各地哲学产生及其发展情况表》如下:
序 号 |
国 家 名 称 |
公元七世纪以前的哲学家人数 |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哲学家人数 |
公元一世纪至公元六世纪的哲学家人数 |
公元七世纪至公元十二世纪的哲学家人数 |
公元十三世纪至公元十九世纪哲学家人数 |
合 计哲学家人数 |
有了哲学经典至今的大约年代 |
1 |
中国 |
已知 9 |
45 |
25 |
30 |
51 |
160 |
8000 |
2 |
希腊 |
|
21 |
1 |
|
|
22 |
2600 |
3 |
罗马 |
|
2 |
7 |
|
|
9 |
2000 |
4 |
印度 |
|
|
1 |
1 |
2 |
4 |
1500 |
5 |
伊朗 |
|
|
|
3 |
1 |
4 |
1100 |
6 |
阿拉伯 |
|
|
|
3 |
1 |
4 |
1100 |
7 |
爱尔兰 |
|
|
|
1 |
|
1 |
1100 |
8 |
英国 |
|
|
|
1 |
16 |
17 |
900 |
9 |
法国 |
|
|
|
1 |
16 |
17 |
870 |
10 |
西班牙 |
|
|
|
3 |
|
3 |
800 |
11 |
德国 |
|
|
|
|
33 |
33 |
550 |
12 |
朝鲜 |
|
|
|
|
16 |
16 |
500 |
13 |
意大利 |
|
|
|
|
5 |
5 |
450 |
14 |
日本 |
|
|
|
|
3 |
3 |
350 |
15 |
荷兰 |
|
|
|
|
1 |
1 |
300 |
16 |
俄国 |
|
|
|
|
14 |
14 |
250 |
17 |
捷克 |
|
|
|
|
2 |
2 |
150 |
18 |
巴西 |
|
|
|
|
2 |
2 |
130 |
世界各地哲学产生及其发展情况表1
世界各地哲学产生及其发展情况表(续前)
序 号 |
国 家 名 称 |
公元七世纪以前的哲学家人数 |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哲学家人数 |
公元一世纪至公元六世纪的哲学家人数 |
公元七世纪至公元十二世纪的哲学家人数 |
公元十三世纪至公元十九世纪哲学家人数 |
合 计哲学家人数 |
有了哲学经典至今的大约年代 |
19 |
丹麦 |
|
|
|
|
1 |
1 |
160 |
20 |
墨西哥 |
|
|
|
|
1 |
1 |
100 |
21 |
巴基斯坦 |
|
|
|
|
1 |
1 |
100 |
22 |
美国 |
|
|
|
|
9 |
9 |
100 |
23 |
阿根廷 |
|
|
|
|
2 |
2 |
100 |
24 |
波兰 |
|
|
|
|
1 |
1 |
150 |
25 |
乌拉圭 |
|
|
|
|
1 |
1 |
100 |
26 |
奥地利 |
|
|
|
|
5 |
5 |
100 |
综上从古文献记载、八卦传承道理载体体现、卦画反映的社会历史演进内容、中国古文字产生等多方面研究证明,道学理论——即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确确实实是产生于中国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上,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