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目的地开发路径研究


 (一)内生动力路径

1、资源——产品

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民族地区,由于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文化多样性明显,生活节奏舒缓,社会面向具有相对原真性等特征,逐渐成为主流社会或都市人寻找精神家园的目的地。这种对远方精神家园的向往是逃避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旅游需求产生的重要诱因[1]。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目的地需要从其他旅游地所缺少的旅游资源,即其本身特有的民族风情类旅游资源着手,打造差异化产品,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化旅游产品,突出该地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2、开发——保护

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风貌保持良好的多为交通不便的乡村地区。因此,在开发这类旅游目的地时要注重对原生态的保护。包括对卫生环境的整治、居民风貌的改造、重要节点的景观提升和在住客空间的合理布局,实现“景村共建”,“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使景观融入环境,在保护中开发。突出该类旅游目的地的“原色·原生·原真”。

3、运营——管理

旅游目的地要聚集旅游、文化、产业和社区功能,紧贴旅游定位融合发展。只有产业间有效的联动,才能使功能叠加、运营效率变高。与此同时,利益是旅游发展这种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投资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在旅游目的地的运营中,政府、企业、居民、旅游者都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各方有着共同的立场和利益链条,相互牵引,彼此影响。只有利益共生,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共荣共享。因此,要注重旅游运营的集约化和旅游决策的民主化。

(二)外生动力路径

1、政府政策支持

只有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对旅游体制机制进行不断革新,才能进一步促进民族类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目的地在开发中不仅要抓住相关政策的支持,政府也应该将自身职能以及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完善旅游管理体制以及监督机制,实现由旅游管理转向旅游治理,有效对产业发展进行协调,积极进行改革,合理进行组织管理。

2、市场需求推动

游客行为是游客在收集有关旅游产品信息后进行决策以及在购买、消费和评估旅游产品全过程的行为表现,包括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消费行为和旅游感知评价[2]。其中,旅游动机、旅游决策和旅游消费行为是乡村旅游行为的研究重点。在发展旅游时,应注重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反应出来的需求,根据需求与时俱进地调整相应的旅游产品。

[1]尹立军.基于原真性认识的民族旅游目的地演化与重构[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94-96.

[2]唐德荣.乡村旅游行为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