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一事——陈嘉珉站桩笔记(第295则)


佛家的五戒、十诫,大成拳浑元桩也能“一桩成就”。在“非礼勿动”的桩定状态中,五根自然关闭,一切成为身外之物,还有什么可戒呢,一切皆空!比如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在禅桩中哪有舌根的活动空间,丝毫没有,五根在何处全都忘了!

《楞严经》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老子《道德经》说“抱一为天下式”,一和无量之间有法门通道,关键是要找到这条法门通道。而大成拳浑元桩,就是一条见地、见性的法门通道。一个人只要“非礼勿动”、“抱一而式”好好站桩,各种戒律会自动遵守,一切智慧之门自然会开启。

佛家的戒、定、慧三学,大成拳只有一个“一为无量”、“抱一而式”、“一桩成就”的“定”学。一个人发心站桩,就自然会有所“戒”,“站”本身就是“戒”,是最大的“戒”,否则不可能数年如一日而日日不辍地安静持桩。

戒、定、慧的过程很复杂,《坛经》有一句经文叫“六七因中转,八五果上圆”,这是具体说明戒、定之后转识成智的机理。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作用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六尘),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识,外加末那识、阿赖耶识,共为八识,称为八大心王。法相宗有一首偈说:“兄弟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痴就是愚痴,拿来什么都接受,这是第八阿赖耶识,又叫含藏识。最强势、伶俐、作怪的是第六意识,它造作分别、是非人我、纷纭妄念、不了生死;无意本能之“体”被压制、封存、深埋在第六意识之下,但其本来面目完整无损。意识如何掩盖无意本能呢?它靠五个“兄弟打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识专对外境器世间,习气厚重——眼识要看好看的,耳识要听好听的,鼻识要闻香气,舌识要吃美味,身识要接触快感舒服的东西。这五识在门前做“买卖”,是真正的“奸商”。

戒、定、慧的“戒”主要针对五根、五识,就是管好眼、耳、鼻、舌、身五根,不让其肆意妄为来污染意识心灵。五根、五识是一个善恶、美丑、好坏杂存的大染缸,第六意识随五识一起启动,便产生善恶、美丑、好坏、得失等种种事端。第七末那识意为“我执”,又名传达识,依随六识迁流,六识净则净,六识染则染,它染净、好坏不分,只管把六识信息传给第八阿赖耶识。第八识也是染净、好坏不分,照单全收,全部储存起来当种子。第六识是“体”,其余七识是“用”,因为第六识无明,压制了自性和无意本能,所以其它七识都在“用”中恶性循环。

修行的因地关键是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道家、佛家都坚持要做功夫,而且要精进用功,功夫精纯,行舍得之法,历境练心,见境不动,除尽习气,方能通过功夫得定而“转定为智”,其关系和次第是“识—定—智”。佛家常说“转识成智”,其间还有个“定”的大门槛;如果没有“定”,“识”就无缘转成“智”,因此功夫是关键。如此复杂的修行和转换过程,大成拳的浑元桩则可“一桩成就”。

邓匡林师兄《呼吸气息说》讲转定为智”,突出了“一桩成就”的关键和重点。正如匡林师兄所感所言,持桩进入无意本能起用的大乘之境,“心窝虚化,胸薄如绵纸,清风可以从胸穿膛进出”(《海上持桩记》),而最为玄妙的是“不知何时,肩踝一松,元神冥然出窍,上布虚空”(《晨悟录(站桩与定境)》)。如此在定中破了法执、我执尤其俱生我执,内脱身心而外除世界,返本还源,回归自性,见性之时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第六意识便转为不受前五识染污的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不再分别执着染净好坏、传递谣言的平等性智,于是根本智慧就出现。

由于“六七因中转”了,便自然呈现“八五果上圆”的奇妙效果和景象——第八识便转为舍断习气烦恼、明察三世、圆证佛果、圆满万德的大圆镜智。第八阿赖耶识含有未破无明的佛性——自证分,以及唯一真如佛性——证自证分,所以第八识一转,人就打破无明、返璞归真、证到本体、得道成佛、圆满智慧光明。在第八阿赖耶的圆满智慧光明照耀下,前五识就转为事功上的成所作智。

常言“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就是在“六七因中转”之后,获得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为基,在功夫的不断精进中,进一步获得第八阿赖耶圆满光明智慧,并在这个最高智慧的指引下做入世之事。虽然是做入世之事,但和一般人(凡夫)大不相同,表现在其行止皆在定中,由于去除常见断见,能够任运自然而自然合道,因之做事功易于成功,即使不成亦不忧伤,有坚心伺机以待,有睿智明目以观。所以表面不同是成功,深入不同是禅乐,根本不同是“一桩成就”的大智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