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大学时,在芙蓉湖畔看到一排大字,上面写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然后知道那就是校训了。自强不息,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应该也是可以的,唯独“至善”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做到“至善”,十几年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今日似有所得,所以把它写下来,不论对错,只是希望能够分享一下。
一、如何是至善?
“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想来,先贤都认为处于至善,人生即可入圣,可进入大自在,想来“至善”必然不得了。查了一下资料,朱熹把《大学》一篇从礼记单独拿出来,作为《四书》传习。对于“止于至善”圣人也是有注解的,朱老夫子说:"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事无极致,理之极致则是真理。
至善,即是处于完美的境界,是真知与真行的合一。至善,既有悟道的觉悟,行为也处于真理境界,是修行人的最高境界,称之为“天人合一”或者“人佛合一”种种。所以此处的善即是真理,儒家称之为“仁”、“未发之中”,释家称之为“佛性”,道家则称之为“道”,基督教称之为“上帝”,伊斯兰教则称之为“安拉”。真理即是世界本源性的、形而上的极致之理,至于这些终极意义如何得来又如何是一样的,这里自然不是论述的重点,我也是没本事讲清楚。略说几句吧:
《鬼谷子·本经阴符》:“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道,无名无形,先天地而成,是天地的来源,称之为神灵(是自然的神,而非人类想象的那个神)。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也。
佛法把佛性称为如来藏、无上正等正觉、圣谛第一义、一真法界。《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然,佛家对于本体和相是有究竟辩证的,所谓“非一非二”才是佛家所说的最高境界。六祖会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如此看来,佛性即是世界的本源。
赫拉克利特说:“一切产生于一,而一产生于一切;但是多所具有的实在性远不如一,一就是神。”圣奥古斯丁则主张世界不是从物质中创造出来的,而是从无中创造出来的。上帝创造了物质实体,并且进行了简单的排列和整顿。约翰·司各脱在《自然区分论》中说:“自然不仅包括有,而且也包括非有。自然的整体被划分为四类:一、创造者而非被创造者——上帝;二、创造者同时又是被创造者——存在于上帝之中的柏拉图主义的诸理;三、被创造者但非创造者——时间与空间中的事物;四、即为非创造者又为非被创造者——上帝。从上帝生出来的事物努力归于上帝。”在《圣经》里,上帝创造了世界,但是基督徒不能崇拜上帝以外的神,因为神是唯一的。事实上,世人一想到神,就容易想到人面孔的神,这是加了自我理解的事物,上帝只能是本质的神,是世界的本源,是真理。
伊斯兰教则说宇宙只有一个主宰——安拉。他们说人类不能崇拜安拉以外的神,穆罕穆德是安拉的使者。宇宙的主宰只能是宇宙本身,宇宙即是世界的本源,称之为真理。
说几句不相关的,有些宗教是一神论,例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他们的神是唯一的,相互排斥的,如此复杂的局面,何解?事实上,真理只有一个,不同的人定义为不同的名称,名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缺少智慧的人本来执着,执着的人即会偏激,偏激的人自然狂热。有些宗教是泛神论,例如佛教。事实上,佛像和神都是表法的,千佛万佛共法身,这些都是相而已,离相才能见诸佛(真理)。佛是等觉(等同于真理境界)菩萨,也是佛性的妙用而已,也就是说佛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代表真理,所以佛教是非神主宰的。
二、观真理定伦理
真理有何用?这是个废话,不过依然值得问一问。我想追寻真理,并非只是为了满足知识的欲望,而是为了获得无限的智慧,知晓宇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人从哪里来该如何活着。追寻真理的路漫长而且辛苦,却不见得一定能够求索到它。然而,无数人类还是走上了这条道路。因为真理可以让人变得智慧,知道如何让自己过好,让每个个体过好,然后让这个社会好起来。地球上的人类社会,要么是部族智者、要么是世俗统治阶级的精英、要么是先贤悟道者、要么是宗教创始人制定的伦理,这些伦理也称之为道德。这些伦理是如何制定的,又是根据什么制定的呢?事实上,就是根据真理的样子制定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是什么样子,不同时空下的人,受时空的限制不同,自然描述出来之后也是有差异的。中国的古人很喜欢观天象来决策一些事情,《易经》里更是记录了看到什么样的卦象,仁者应该如何去做。悟道者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天理,然后记录了很多语言或者故事,他们希望这些语言和故事能够让其他人也悟出真理的样子,同时也劝善别人,这些语言和故事被人编写成了经书,例如《论语》、《圣经》,这些成了一个地区的伦理准则,一些列的法律规章都希望从里面找到依据,至少也要能体现其精神。
谁让真理天生就能将人引向善呢!
是啊,在真理的层面真理是没有善恶的,善与恶都是相对的,没有恶的标杆自然没有善,没有善的标杆也就不存在恶,善与恶只是都是宇宙本源所幻化,都只是一种本无善恶的存在,只是人心的分别才有了善恶。然而,善既然已经被命名定义出来,我们就按约定俗成来说说好了。善的缺少就是恶,但是要实现人与真理合一就必须是善的。
我们说真理即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的本源不仅包括宇宙的最小单位,也包括由之而延伸出的结构。宇宙里的任何存在都是宇宙本源以及它所拥有的功能所实现的,存在即合理,所以在真理的层面,又怎么会存在善恶呢?比如一袋面粉,做成了馒头、包子、面包、面条、蛋糕、油条、提取物做成的衣服、硬化做成的模具、吃进肚子变成的屎、肥料栽种出来的蔬菜……最终这一袋面粉都做成了各种各样、各色各味味的物品或者食物,那么请问:这些事物哪一种不是由面粉而来?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是的,面粉不见了,但是这些事物都是面粉所化,而且这些事物本没有善恶。面粉我们且称之为本体,馒头、包子、面包、面条、蛋糕、油条、提取物做成的衣服、硬化做成的模具、吃进肚子变成的屎、肥料栽种出来的蔬菜……我们且称之为相。如何用相来表述体,体、相、用的辩证即是宗教、哲学、逻辑等智慧,事实上一直能在各族的文化核心里面找到。例如:体与相的辩证;之于相的分别,即是二元对立,加上理论上的平衡地带,即是三元论。人们观天象,首先看到的是太阳、月亮、星星。然后选取其中的两样,分别表示事物的对立和统一,或者也可称之为二元对立与统一,中国古代有学派称之为阴阳,唯物主义辩证法则称之为矛盾的双方。
是的,真理的层面没有善恶,但是世间的一切是有善恶的,而且人们出于集体的需要,希望建立一个善的社会,建立人间天堂,建立凡圣同居土。因为人也是世界本体的一部分,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与消失中的,人终究要死亡,但是也想尽可能地活得久一些。既然如此,人就需要不断向外索取来补充自己,维持自身能量体不消亡。正是因为要向外索取,所以恶就出现了。世界是由一个个个体所组成的,所以世界的好坏取决于每一个人。如果所有个体的善加起来大于恶,那么这个社会理论上就是善的;如果所有个体加起来善小于恶,那么这个社会理论上即是恶的。我们用1表示一个善恶中和的人,那么1的n次方(1n)就表示整个社会。当每个人的善小于恶时,那么这个公式的底数就小于1时,结果趋于无穷小,表示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恶的社会;当每个人的善大于恶时,那么底数就大于1,结果趋于无穷大,这就是一个善的社会。
那么为什么说真理的层面没有善恶,但是人与真理合一就必须是善的呢?应该来说,回答这个问题正是本篇文章的核心。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先来讨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性。人性包含人的生理与心理两部分,生理自然包含人是裸体的类人猿、人要满足生理的吃喝、人要性交等行为。不过我们讲人性,主要还是讲人的心理部分,因为文明社会,只是单纯地满足一下吃饱穿暖还是很容易的,只是人的生理部分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总是被心理部分所掌控并为之奔波。心理即是人心,人心难测,这是人性最大也是最难的课题。所以心,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是众妙之门,解决了心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问题的根源。
既然恶是因为人们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导致的,那么控制欲望乃至去除欲望才能不为恶,去除了欲望的结果必然是内心平静。那么为善是不是真理与人合一的途径呢?从行为上来讲,是的。但是为善是放弃个人获取的东西给别人,不过放弃大部分是可以的,要完全放弃实现至善则是与个人的生存所冲突的。最根本地来讲,从心里上来说,为善也是一种欲望,是一种为了“名”的欲望,所以也并不是终极途径。
所以问题的答案来了,控制欲望,乃至去除欲望,让内心平静,从而实现没有善恶,这就是真理的境界!所以真理里面没有善恶,但是人与真理合一却必然是善的。从世界各处的修行方法来看,也确实是这样的,首先大家会把邪恶的事情定义出来,让大家要有良心,要有爱,劝大家不要做邪恶的事情。其次就是制定一系列戒律或者律例让大家遵守,否则就要惩恶扬善,例如穆斯林让妇女裹头巾,实质上是一种控制欲望的办法,再如非洲还存在的很多割礼,也是控制欲望的办法。再者,做到这些之后,接着提倡大家学习,读先贤的著作,自由地去思辨,去做实验,去追寻真理。最后,就是修静,让身心都静下来。最终,拆掉思维的墙,证悟世界本来的样子,视人生为自然一物,并做到知行合一,真正做到万物一体。
三、真理的坐标
“至善”即真理,真理层面无善恶。我们感叹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然而我们却生活在俗世,俗世层面有了善恶,又该如何以真理唯一标准来定义善恶,并让这个世界变好起来?人性的恶,主要来自于人心,也就是欲望,有贪婪、嗔恨、痴迷、自我标榜、疑虑种种。生而为人,我们本不必压抑自己,之所以要压抑自己是因为我们有了多余的欲望。多余的欲望害人害己,与现实不匹配,所以人生处处是苦。倘若祛除了多余的欲望,人生自然会变得自在快活起来;祛除了欲望,人生会变得慈悲起来,人与人的爱自然会多起来,仇恨会远离;祛除了欲望,人生会变得智慧起来,这样的人做事反而会变得顺利起来,也难怪有人说内心平静是真的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
那为何否定多余的欲望而不否定欲望?要真理与人合一,欲望是必须祛除的,然而从古至今,能做到这样的人终究太少了。完全祛除欲望也是不必要的,完全没有欲望的人和土木石头一样,对于这个社会是没有意义的。要让“至善”推而广之,让天下人受益,那就不能否定欲望。何况欲望本身即是客观世界的一种自然,并无善恶,加之欲望正是推动世界变化的动力,是创造文明的动力,是人类代代相续的动力,直接否定了欲望岂不是直接否定了世界的文明?提倡合理的欲望目的也就是让人类过得快活、自在,直接否定了欲望对很多人来说只会是痛苦,与目的反而是相悖的。
善是可以被描述的,如果人心未动之时,也就是未发之时是真理状态,那么波动的幅度则是表示欲望的强烈度。这样合理的欲望就可以被表示了,善的坐标就出来了。
坐标1
图1
坐标的横轴表示平静的内心,人与真理合一的境界,纵轴表示欲望的强烈程度,曲线表示欲望强烈程度的变化,图1表示了一个个体的欲望强烈变化。如果是一个个体生存在一片独立的区域,我相信他拥有这样的情绪也是没有问题的,至少对别人不会构成威胁,至于他幸福还是不幸福,这个就很难说了。我相信是不幸福的,至少性欲和群居的欲望就没能得到满足。
当人要变成群居动物,变成社会性的动物,那么就要开始考虑善的问题了。这个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善,本质是拥有者主动舍去、让弱者得到生存空间的一种行为,目的是让一个族群乃至人类社会延续下去、让社会和平、让所有人一同幸福。例如富有的人,把财富捐赠给贫穷的人,让穷人过得好一点,这之所以能称之为一种善行,是因为符合善的标准。这与赤裸裸的丛林法则是相对的。人类出现以后,逐渐成为地球上的主宰,与善是直接相关的,族群、部落、国家、世界,正是在善的辩证之下建立的。
所以人要成为群居动物,就需要放弃自身的一些欲望,以便在有限的资源之下继续生存延续下去。放弃一些欲望,当然是指放弃多余的欲望,提倡合理的欲望,而合理欲望则是有区间的。图2、图3表示的就是合理欲望的区间。
图2
图3
合理的欲望边界在哪里,这个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善只是“至善”的影子,是根据“至善”的要求、承认了合理欲望的一种道德准则,所以善是相对的。每个社会都有一些具体的准则,例如道德方式、法律准则、部族规定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很多具体的准则就会不合时宜,具体的准则也就需要更改。
这个合理的区间的界限是浮动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合理区间的高度越小,表示这个社会善的程度越接近“至善”,这个社会的人越善良,道德水平越高,人们生活得就越幸福。当然,不能把因果倒置,是人们更善良导致道德水平越高,而非要求道德水平越高所以人们更善良,前者的结果是幸福的,而后者则是苛捐爆刑。
建立合理的区间是为了让所有个体,都在这个合理区间内,这样社会才会安定和谐。当两个人的欲望都超出合理区间的时候,冲突就产生了。小的可能只是相互来劲,再大一点就要吵架,再大一点就要打架,最后就要杀人……推而广之,一个群体的欲望是所有个体欲望的总和,我们称之为共同的业力。当共业在合理区间波动时,社会是和平安定的;当共业突破共业的时候,冲突就变得频繁;当共业大幅超出合理区间的时候,内战就开始了;几个群体之间也是如此,当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的欲望严重超出合理区间的时候,冲突和战争就开始了。
图4
当今社会,不同的文明,相互指责,彼此冲突,都想同化其它文明,为此不惜发生战争,实在是不好。如果大家都接受在合理的区间,在善的框架内来解决各种小的冲突,共同去追寻普适价值,那么世界应该是和而不同的。当一个文明表现出了过多的欲望,另外的文明为了把它拉回来,用一些冲突把它拉回来,这也许还会让整个世界都进步。但是变成了战争就不一样了,大家都表现出了极端的欲望,最终只会走向让大家都变得很糟糕。
一个文明的内部也是不同的利益群体,如果大家都保持合理欲望,提倡善行,让社会尽可能变得公平公正,让强者和弱者都能较好地生存,那么这就是一个不错的社会;如果大家都是竭尽所能只为自己谋利,不管别人死活,官商勾结、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艰难生存,那么社会就会动荡,继而冲突不断,最终可能在战争中毁灭。很可惜,能控制欲望的人并不多,能控制欲望的组织更少,战争总是如期而至,社会总是毁灭又重建,重建又毁灭,如此循环,惊人的相似。
四、真理与善的坐标引申出的一些普世价值
平等 真理的境界没有善恶,没有长短、胖瘦、富贵与平穷、高贵与低贱、健康与疾病……一切都是平等、平等再平等的,所以平等应当是第一普世价值。具体到人与物,一切都值得敬畏;人与其它生物,则是众生平等。
善的自由 真理的境界,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一切都是本来的样子。所以,每一种事物其实都没有对错,你说的是对的,我说的话本身也是一种存在,我可以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不反对你说话的自由。西方人提倡的自由挺好,自由地思考才能让人追寻到真理。内心的自由则是至关重要,但凡心有所缚则无法悟道,这是修行者的目的。过度的自由则是过度的欲望,并不值得提倡,所以也是一种陷阱。那么,该如何提倡这种自由呢?我想这样总结:内心绝对的自由与行为上善的自由。
中道 真理,抑或“未发之中”,或者平静的内心,在善的坐标里,是合理欲望的中轴,是左倾和右倾的中轴,我们称之为“中道”。先贤提倡靠向中轴(横坐标)的善,提倡人人追寻真理。中道不是和稀泥,不是折中,这是对中道最大的误解,因为真正的中道是“至善”。中道不偏不倚,倘若一个群体一个社会放纵欲望、不顾人的死活,那么“中道”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使之“中”,也就是纠偏的意思,标准即是至善。
仁爱 一个与真理合一,与天道合一的人是什么样的?笔者还未做到,但也能管中窥豹,从圣人的言行中见到一斑。圣人是看着众生皆苦,是想要救赎众生脱离苦难的人,是提倡仁爱的大慈大悲的人,是希望用真理的智慧让人们脱离火海的人。所以这样的人是仁爱的。
平等、善的自由、中道、仁爱,这是姑且称之为普适价值吧,倘若世间人皆能如此,那么世上再无苦难,此间便是天堂、此间就是神仙地府、此间就是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