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隋唐两代的经济概况
在经历了“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之后,隋王朝终于再一次继秦之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全国的统一为商品的流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隋文帝代后周自立以后,在实行政治改革的同时,对经济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1)重视对江南经济的开发;(2)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均田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北方的民户大量地向江南迁徙,同时把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也带到了南方,长江流域因此逐渐得到开发。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加强了对江南的控制,并致力于南北经济的交流。特别是沟通南北经济的大运河工程的完成,对全国的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作用。隋文帝还把北魏以来实行的均田制推行到全国。均田制的实行,把隋初大批的流民和国家所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重新结合到一起。农民得到了土地,生活有了保证,社会得以安定,国家增加了税源。均田、轻税,再加上隋王朝不断检括户口,清查隐漏,使隋初户口增加,垦地扩展。据记载:“开皇九年,任垦田千九百四十万四千二百六十七顷。……到大业中,天下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四十顷”。“文帝之初,有户三百六十余万;平陈所得又五十万。……大业二年,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此隋之极盛也”。反映到财政上是国家财政充裕,仓储丰实,所以史称:“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代农业的兴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制船业和纺织业发展很快。当时不仅能够制造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上下分为四层的龙舟,还能够制造供水上作战的战船。而长安和洛阳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则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有了大的发展。当时江都、宣城、丹阳、毗陵、吴郡、京口、会稽、杭州等都是规模很大的都市,尤其是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既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又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而且还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适应了南北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国家的繁荣和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初期,经隋末战乱,人口流徙,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凋敝。武德年间户口不满三百万户,黄河下游地区,一片荒凉的景象,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唐王朝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下令招还流民,继续实行均田制,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唐调制度。唐太宗常以隋亡为鉴,励精图治,更加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经过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前后一百二十多年的努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步上升,户口逐年增加。太宗贞观时,户不满三百万户,黄河下游地区,一片荒凉景象,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唐王朝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下令招还流民,继续实行均田制,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度。唐太宗常以隋亡为鉴,励精图治,更加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经过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前后一百二十多年的努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步上升,户口逐年增加。太宗贞观时,户不满三百万。到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户增至九百六十万左右。
唐代工商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纺织业十分发达,中国的丝绸和其它物品,沿着有名的丝绸之路,远销到西亚。唐代的陶瓷业,当时闻名中外,尤其是唐三彩陶器的绚丽多采以及塑工的高超技巧,都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唐代完成了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假玉器之称。唐代的造纸业十分发达,益州的麻纸,杭、婺、衢、越、信等州的藤纸,蒲州的薄白纸,中外驰名。此外,唐代的造船业、冶铸业也都十分发达。与此相适应,唐代的商业繁荣,对外贸易有了发展。当时全国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商业城市,扬州、益州等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广州是当时最大的海上贸易城市,广州与波斯湾之间,中外商船往来不绝。内地水路运输更是繁忙,据史书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味旦永日”。唐代由于工商业发达,工商税的税种、税目也不断增加,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唐朝中期,遭受“安史之乱”,社会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唐代从此由盛转衰。特别是土地兼并的加剧,使土地占有结构发生变化。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法无法再实行下去。“安史之乱”后,随着社会秩序的逐步稳定,社会经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北方经济发展缓慢。只是没有直接遭受战乱影响的南方,发展较为迅速。商业经营,后期较前期繁荣。僦柜、飞钱适应商业的发展应运而生。发展到唐代后期,由于统治集团腐朽没落,人民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终于导致唐政权的总崩溃。
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二)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