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兑:什么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2000年以后,国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速,而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形式也进一步多样化。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准确定义是什么?

因此,2011年,最高法和最高检发布了最新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定义: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这四个认定条件,就是非法性,公开性,社会性和利诱性。具体而言就是: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社会危害性程度是两者根本区别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中的规定,在《批复》中指出,“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有效”。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从本质上看,即向社会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间还本付息,这当然也属于一种“借贷”,而且《批复》对于民间借贷行为并未限定范围,那么如何理解《批复》的规定对合法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进行区分呢?

我们认为,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即刑法规定的是犯罪行为,而其他法律规定的都是一般违法行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尽管也表现为一定民间借贷的特征,但因为其借贷的范围具有不特定的公众性且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所以具有民间借贷不会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性,这事两者的根本区别。

出借人的不特定性是两者主要区别

如果民间借贷的对象范围满足“非法性”和“广延性”,亦即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和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且借款利率高于法定利率,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则就超出了民间借贷的范畴,演化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对于像“指向少数个人或者特定对象如仅限于本单位人员等吸收存款”的行为当然不是本罪中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因为这种“民间借贷”不可能对国家金融秩序造成破坏。

投资还需擦亮眼,安全稳妥放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识别和防范能力,时刻谨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高额利息投资多是“画大饼”,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投资理财,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