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为什么选择中立?


 智者为什么选择中立?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社会管理教研部  472000)

 

 

无论是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还是在笔墨论战中,我们常常观察到,争论双方矛盾激化到不可开交的时候,总会有一个(或一组)神情肃穆、虔诚者出现,简要概括双方观点,指出争论的焦点,阐明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化解矛盾,平息争端。这样的人一定是个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的中立者。

所谓中立,是观现象、看事情、想问题应该持有的态度、立场、观点、方法、德行。或者说我们待人理事应该始终秉持中立、客观、公正原则,尊重每个人和每件事,坚持这个基本原则就能够让我们的精神生活没有额外的负担,轻松自在的处理问题。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人生大道,循此道前行,做事会一帆风顺,生活会健康快乐。

中立,是不偏向某一方,也不依赖某一方。始终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尊重每个人和每件事,保持客观、中正、平和的心态。如果失去了客观中正平和,一定会导致过分的喜、怒、哀、乐。过分的喜、怒、哀、乐会让我们失去内心的平衡,精神失调,生理机能受损,健康和意识受到伤害;同时,偏听、偏信、偏立、偏激,也会伤害当事者。所以,明智的处事者用一生秉持中立、客观、公正原则,既不被甚嚣尘上的意识形态所左右,也不被内心的偏私所绑架,尽量用所收集的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信息不足,不能够支持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那么,就选择沉默罢!

欲秉持中立、客观、公正,首先要诚实向善,不弄虚、不作假,以我们的本来面目示人,不骗人,不骗己。虽然老实人经常遭人捉弄、吃亏,但从长远看,老实人健康、长寿,最受人青睐。何为向善?哲学大师培根先生说: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人的秉性是个善恶混合体,修其善则为善人,任其恶则成恶人。所以,学善,知善,致善,积善,善善,即为向善。俗语云:善人者,人亦善之;善不可片失,恶不可助长;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言行向善,福分不一定立即到来,但是,可能伤害我们的潜在的祸害一定会远远离开。

其次,心境平和。不张扬、不铺张,不论处在什么地位,都能够与人平等相处,不自视高人一等,也不以清高示人;遇事心平气和,能忍则忍,实在不能忍的时候,发表意见也应该言简意赅、轻声细语讲道理。不以物喜,不以物忧,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心境平和者多数心地干净,不沾染黄、赌、毒等恶习,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心境平和还要有种德性: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并用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再者,欲秉持中立、客观、公正,还要及时反省、总结。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什么结局,我们都要经常总结分析,思索着再次遇到同类事情时如何做其效果将更好。当我们做的事情没有达到预想结果时,不必怨天尤人,应该总结分析是否想得对、说得对、做得对。西方有谚语云真正的财富源自内心,确实,不论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都发源于我们的内心。有句话讲:心有多大,我们能够掌握的财富就有多大;心有多宽,我们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宽,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在内心树立一面检讨之镜,时时观察自己的言行,并且一一反省:一念起,是出于真正的爱,还是出于小我的动机?一事间,是出于公和中立,还是出于私和贪?说和做,是言行一致还是言不由衷?我说的话是否有意义?我说的每一句话是否都顺着真理和爱的方向?我所说的每一句话是否都是出自真心、没有虚伪?我的言词是否诚恳、实在、自然?时刻提醒自己:想好念,说好话,做好事。当能够分辨事情的好坏对错的时候,选择做好的事,做对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做利他的事。

如果我们能够一生以客观为依据,以公正为准绳,以中立为基础,看人看物看世界,那么将会生活得十分轻松惬意,率真自然。

 

2015616日星期二,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