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价下国家能源安全与油企生存之道


  本轮低油价的确给石油产业带来了冲击。但我认为,这种冲击也的确是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和提高企业内在价值的机会。特别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大战略的背景下,就更需要在抗疫和油价暴跌等恶劣的经营环境中去推进企业资源在全球配置,做到化危为机。

  首先,我们需要理清一个概念,在企业面对其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时,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需要确保所在国的能源安全。这一点,无论是在什么社会制度里都是如此。然而,能源安全包括实物油气资源的供应安全和采购的价格安全,即确保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到实物油气,以及购买的油气价格不超过所使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可见,结合我国的勘探开发综合成本,上游应采用“只探不采”或“只探少采”的策略。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油气资源;另一方面,待油价高过我们的综合开发成本后再开采,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开采企业的亏损,也可以提高我国原产地油气资源的使用价值。

  为此,从国家层面需要降低包括进口油气资源税、市场准入等门槛,鼓励各类型企业参与全球采购。而对“不采”或“少采”造成的企业经营收入下降问题,可通过在全球发行石油债,借助美欧等主要国家的零利率时期融资,用于实物油气资源的采购,用在国内销售价差和一体化公司裂解价差等收益提升上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偿债能力。

  对于中游的储运企业,可以扩大库容或租借退役的油轮海上驻留,甚至是租借条件好的枯竭油气田(回注),通过融资采购储存实物原油。待全球抗疫结束,需求与油价必将双双上涨,届时,不仅还债不成问题,还会有极其丰厚的因疫情使价格巨幅波动带来的红利。

  对于中游的炼油企业,无论油价高低,都需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提升炼油效率,降本增效。所以,当下随成品油消费量的下降,到是提升其自身经营能力和企业内在价值的机会。

  对于下游销售企业来说,不仅有签订长协时的价格风险,还有供货方因“不可抗力”违约的风险。所以,更需要他们把控好投融资、资金避险等各个经营细节。

  但值得关注的是,早在20多年前,如BP在美国休斯顿就建有专门的团队进行价格研究和针对价格进行的避险经营。现在,一些公司又开始探索和使用AI技术进行资产配置与经营避险。

  但国内,油企石油金融避险人才普遍短缺,企业高管重视程度不足,致使石油金融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手段等方面落后,政府主观部门又谨小慎微,都直接影响到了油企的经营绩效与避险能力。

  若突破困局,我们不能继续使用类似不论油价高低都要拼命开采国内原产地原油的、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去完成当下一带一路全球化的战略与使命;不能只用原始的石油金融工具进行”防御性“的套期保值来应对油价的巨幅震荡,而应许油企使用经过科学设计的”进攻性“的石油金融工具进行避险经营。

  其实,对于油企来说,只要做好风控,价格暴跌反倒是挣钱的最好时机。此时看的是,谁拥有更有效的市场手段及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这才是企业在全球化和命运共同体中所需要有的核心竞争力与生存能力。

 

 

注:本文是2020年4月14日《中国石油报》”低油价下如何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权威专家支招 | 系列对话⑤“中的对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