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精神主要体现在那里?


大禹治水的精神主要体现在那里?


大禹治水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严明法度、尊重自然、艰苦奋斗、以身为度等。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我们都知道,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劳而忘身,率先垂范,奋斗在治水的第一线,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品质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
大禹的本命叫文命,算起来,禹还是黄帝的后代,在古代也是非常有名的治水英雄。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作用,在治水的时候,大禹依靠着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等理念,战胜了重重困难,治水成功。
大禹敢于与自然灾害作斗争,面对洪水,大禹并没有害怕。而且在面对治水失败时,也没有灰心,他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最终完成了治水大业。
后来人们为大禹修庙筑殿,都尊称他为“禹神”。
大禹治水和大禹精神历代以来人们都推崇备至,先秦时期,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对大禹的崇高思想和品德精神赞不绝口,大禹精神,不仅是诸子百家学说思想,特别是墨家、儒家学说思想的重要源头,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内核,上古其他圣王多以德教化天下,而大禹既以德、更以疏浚洪荒的实绩赢得万民崇敬,《论语》、《孟子》、《荀子》、《左传》、《礼记》等经传都有许多记载大禹事迹、概括大禹精神的文字。儒家经典中,大禹更被塑造为大仁大智大勇的圣王,成为儒家所讴歌、提倡的道德典范,孔子曾曰:“禹,吾无间然矣。”意即大禹功德近乎完美,没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所以,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大禹的业绩与精神不仅为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所推崇,而且为勤政爱民的政治家所效法。
大禹精神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人定胜天的信念
地球上在远古时代发生的不可抗御的大洪水,几乎灭绝了所有人类,而只有在中国的神话中,才有滔天洪水被大禹制服的记载。这种人定胜天的民族信念,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与洪水等自然灾害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久而久之,这种信念沉淀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性格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就是靠着这种人定胜天的信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顽强地繁衍生息,并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公而忘私、 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禹的父亲鲧,曾用“湮”、“障”之法治理洪水,历时九年而未果。鲧死后,禹被任命接替父亲治理洪水的重任。禹以为民造福为己任,既无畏惧,也无怨恨,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为完成治水任务,他远离家乡、亲人,结婚第四天就上了治水第一线,在外面奔波了十三年,曾有三次路过家门,也没有顾得上进屋去看一看。 大禹治水表现出来的这种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一直为中华民族所推崇,无数中华儿女在国家危难、人民倒悬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前赴后继,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治水活动的长期、艰巨及复杂,没有成功经验可循,鲧试用“湮”、“障”之法,虽然失败被杀,但他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精神,为后人留下榜样,所以,鲧尽管治水失败了,却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大禹在治水中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经验教训,提出 “治水顺水之性,不与水争势,导之入海,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的治水方略,并虚心向各民族学习,如当时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取其长,学其技,然后加以融会贯通,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具体的治水方法,指导各地治水,终于成功。鲧禹父子治水过程中表现出的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
     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
在治理洪水的艰苦岁月中,大禹白天与民工们战斗在治水第一线,晚上苦苦思索,寻求治水的最佳方法措施。为了完成治理洪水的伟大事业,大禹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最破旧的衣服,住的是极简陋的房屋,把所有财物都用于治理洪水的事业上;在外奔波,为了赶时间,陆地上就赶车,水路就乘船,沼泽泥泞之地就乘撬;用左手确定平直,用右手测量长度,一年四季,都在为治理洪水而奔波劳碌,他亲自拿着锄头、铲子走在人民前面,累得大腿没有了肉,小腿磨得不长毛,终日跋涉在山川大地,正是他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成为我国历史上人类勇于向自然开战的典范。
九州一家、共谋发展的民族大团结精神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是最为强烈的,这与治水活动有直接的关系。“鲧作城”治水方略的失败,给人们的启示是,对于大范围的洪水灾害,单凭少数人的力量或局部治理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大禹首先就考虑到这一点,因此,他首先在广泛考察的基础上形成“河图”,接着组织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同时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经过十三年艰苦历程,终获成功,而正是在治水过程中形成的九州一家、共谋发展的民族大团结精神,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渗透、融合,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基础,从而完成了中华大地从原始的部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