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官 詹长霖
一家公司从初创到瞪羚再到成长为细分领域的独角兽要经过一个个正确的战略选择和布局,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作为掌控企业方向盘的创始人始终都能做正确的选择, 成功需要很多正确的决策,但是失败或许只需要一个错误的布局。
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
一、供需关系
商业的本质就是供需关系。需求永远是跑在前面的,然后供给跟上。供给跟不上,就有机会。我小时候,家里没电视。那会儿长虹的效益最好,买电视得批条子。一波人靠倒腾电视发了财。有钱赚的地方,必然蜂拥而至。然后,供应过剩。东西卖不出去。当这个时候,用户为王,谁的体验好,谁赢。当年黄光裕的国美,抓住了机会,把所有的电器聚到他那。能看、能摸,还便宜,黄光裕成了首富。
2、进化
这是个循环:供不应求、供需平衡、供大于求。然后打破重来。
靠什么?变化。尤其是技术的进化。机械化,自动化,数据化,智能化。
先有手机,手机上有摄像头。你只管拍就好,我帮你美颜,帮你制作特效。小白都能用。你来了,人就来了,数据就来了。随后大数据分析,打标签。用户标签、内容标签,匹配; 又回到了供需关系。
为何要多看新闻,了解人口和城市,了解政策,了解外部大环境。
趋势面前,人的力量非常渺小。
阿里是怎么起来的?
1978年,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大力发展制造业。2000年,加入WTO。大量的制造工厂需要走出去,承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阿里来了。
30年前,电信改革。腾讯抓住了软件的机会。华为抓住了硬件的机会。
1999年,房产改革。地产开始下沉,从一线到二线,再到三线。人们富了,配套品牌、商品跟不上。供需关系不平衡。淘宝应运而生。然后是京东、唯品会、聚美优品、拼多多。
3、外部环境关系
一年看变化、十年看趋势、百年看规律, 那现在是什么一个怎样的外部环境呢?
(1)科技公司想方设法让大家做到的事,结果都很难做到,一次百年难遇的疫情却做到了。科技改变世界,今天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恰恰推动了科技创新加速。在美国,百年历史老店纷纷申请破产保护,伴随的是线上产业的激增:2020年的电子商务占到零售总额的16%,大大超过了往年。数据显示预测,2030年之前,美国在远程办公领域将创造4.5万亿的市值。
(2)从电商优势到配送优势,适应变化、接受新事物,对中国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与美国不同,中国人早就习惯了电商的线上购物。在中国,几乎听不到任何反对新技术的声音,上上下下对创新高度认同。比如现在在哪儿,都离不开一个app或小程序里“健康码”。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在海外人士看来却是不可思议。
(3)警惕外卖小哥的“内卷化风险”:今天的优势很有可能变成明天的劣势。美国的信用卡很先进,所以没有诞生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中国的人力配送系统过于成熟,太多的外卖小哥又便宜又好用,所以在无人机、无人车的配送自动化领域,很可能落后于美国。
未来一定是无人配送。中国也不是没有机会,那就是从现在开始,用硬件制造优势抢占国外的配送市场。不要只盯着国内的市场需求,而要着眼全世界的市场。当你拥有全世界的时候,本地的竞争对手就不再是威胁。
(4) 引领和跟随最大的区别,就是需要看清未来。以前,抗风险股票从来都不是科技股。而今年科技股是资本市场最抗风险的股票。苹果、亚马逊、谷歌、Facebook逆势上涨,奇怪的是Intel却没有跟着涨。背后的推手就是大资本,大资本做了很深的研究,准确判断哪些是最优秀的公司,可以提前兑现未来价值。
(5) 科技产业生态的繁荣,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芯片是一个全球协作的复杂产业生态。中国芯片要发展,核心根本不是技术,而是考验产业协调能力,需要整个生态一起努力。
(6) 引入特斯拉并不能真正带动中国的电动车产业,因为特斯拉不是电动车产业的核心。虽然表面上说100%国产化,但其实真正的核心技术特斯拉是不会开放给你的:那就是电池管理系统、FSD芯片和软件。电动车产业的核心是电池技术,我们出现了很优秀的电池公司宁德时代,围绕宁德时代打造一个电动车生态,才是中国发展电动车产业的关键。
(7) 中美冲突,不是全球化问题,而是利益问题。真实世界是一张网络,里面没有谁替代掉谁的问题,只有贡献大小的问题,贡献大小决定了话语权。贸易本是封锁式思维,是替代与不替代的关系,而科技产业需要双方合作共赢。
(8) 在你没注意到的时候,中国的改变正在悄悄发生。过去一年,约有2000亿美元从海外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截至2020年6月,海外公司持有的中国股票和债券分别增长了50%和28%。门在慢慢打开,钱在慢慢涌入。大量资本往中国涌入,因为中国提供了眼下世界其它地方最罕见的两样东西:GDP增长和高于零的利率。
未来十年,技术与社会相互影响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 资本正在推动全球化的隐性回归。未来十年,科技的全球化是大概率事件,逆全球化声音还会一直存在,但只是全球化浪潮中的一股逆流。
2. 技术企业分化,考验的是企业面向未来的战略能力。能不能实现科技的前瞻性布局,持续的科技升级,是下一个成功企业的关键。
3. 创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产业生态布局能力。像当年的深圳一样,有一批走在前沿的人先做出来,成功了再推广到其它地方。青岛有望成为下一个创新产业繁荣生态的城市。
4. 全球视角、全球信用。中国的企业家、创业者们要从全球角度看科技产业,懂得全球化的商业合作规则,建立全球化的信用。
2020年,是中国重新启动全球化的一年。十年后看今天,未来那辉煌的起点,从今天开始。
文章部分观点来自:姜胡说及哈佛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