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月交辉映阆苑


 灯月交辉映阆苑

——柳永《倾杯乐·禁漏花深》品读

 

中条山客

 

【品读】

北宋初中期,天下承平,尤其是宽容、审慎、克制的宋仁宗执政时期,每逢元宵佳节,皇帝与近臣有时也走出宫门与老百姓共同观灯赏花,与民同乐,与民休养生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倾杯乐·禁漏花深》就是柳永为宋仁宗在元宵佳节之夜与民同乐时创作的谀词。虽然有奉承之意,但词的词彩依然灿烂,值得大家学习。可惜宋仁宗喜好儒雅,不喜浮艳之词,还是不肯让他及第。

上片渲染节日气氛,首句扣住早春的季节特征,表现了自然界冬去春来节序的更替,描绘了天长昼永、花开草绿、和风送暖的新春气象,营造了明媚和煦的氛围。“变韶景”句紧承前面的内容,点出了恰逢“元宵三五”,春意盎然的京城皓月当空,皎洁生辉。“连云”句视线由天上移向地面,着力从宏观上描绘了京城的辉煌建筑。明亮的月光下,重重复道高耸入云,座座楼观凌空如飞,京都是多么的雄伟壮丽。这些写实的笔墨,优美而有气势,在“嘉气瑞烟葱蓓”一句的烘托下,将“连云”的“复道”、凌空的“飞观”、壮丽高峻的“皇居”都笼罩在一片祥云瑞雾中,这不仅给实实在在的建筑物平添了几分朦胧缥缈的美感,更突出了一种吉庆祥和的气氛。在层层的渲染后托出了最后的两句“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天子驾临,与民同乐。

下片描写皇帝驾临后,元夕灯会的热闹场面达到高潮:龙凤烛发出的光亮和天空的星光、月光交相辉映;灯火晚会的鳌山旁,侍从打开了皇帝的仪仗。舞者手执羽扇,翩翩起舞,两籍乐府及梨园子弟似神仙一般与百姓一起狂欢,人声鼎沸,鼓乐喧天。直到天将破晓,人们依然依依不舍,不肯散去。街道上人挤得满满的,人们都向天子高呼万岁,希望年年见到皇帝的仪仗,目睹天子的风采。

【原词】

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蒨。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盈万井、山呼鳌抃。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注释】

倾杯乐:词牌,又名《倾杯》《古倾杯》等,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片一百零六字。全词同仄韵,韵字可上声、可去声。另有一百零四字、一百一十五字体。后人多以柳永此词为正体。

禁漏:皇宫里用以计时的计时器。花深,花草长高了。绣工日永:绣工,指太阳,太阳就像是一个刺绣工人一样,不断在大地上绣出各种美丽的图画;日永,一天比一天长。蕙风布暖:蕙风,带有蕙花香气的风;布暖,把温暖散布在人间。

变韶景:变成春天的时光。都门十二:都城之门有十二座,借指整个京城。银蟾(chán)光满:银蟾,月亮,旧时文人常把月亮称作蟾宫,因而称月亮为银蟾。光满,月圆。蒨(qiàn):同“茜”,茜草;红色。另一版本做“蓓”,花骨朵儿,含苞待放的花。阆(làng)苑(yuàn):传说中的神仙住所。

梨园:戏班子。此指乐府、教坊之类。 四部:四部乐工,即龟兹、大鼓、胡、军乐。此统指所有的管弦之乐。鳌(áo)抃(biàn):形容欢欣鼓舞。

【今译】

随着禁漏的不断滴漏,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花草已经长高了。太阳就像个刺绣高手不断在大地上绣出各种美妙的图画。带有蕙花香气的风把温暖散布在人间。都城有十二座门,正月十五元宵节,月亮十分圆亮皎洁。高高的阁楼之间,通道几乎和云层相连,皇家居所高耸华丽,嘉气瑞烟缭绕在花草树木之间,有如仙境一般。元宵佳节,皇帝出来和大家一起观灯赏月,临幸到了如神仙所居住的花园之中。

雕刻有龙凤花纹的蜡烛放出的光彩,与天空的星月所发出的光辉交相辉映。在距离灯火晚会很近的地方侍从打开了皇帝的仪仗,舞者手执羽扇,翩翩起舞。在那里皇帝会见由乐府管理的民间及官家两籍乐妓及梨园四部。直到天将破晓,人们依然依依不舍,不肯散去。街道都塞满了人,都向圣上高呼万岁。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圣上的仪仗,目睹天子的风采。

 

2020114日星期三,陕州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