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曾是一片云梦泽。两江交汇,湖泊河流众多。地名中多以“墩”、“桥”、“口”、“岭”、“渡”等为主。
“墩”的本义是土堆。以“墩”命名的有唐家墩、王家墩、双墩、鄂城墩、天门墩;有水就有桥。三眼桥、积玉桥、六渡桥、丁字桥、花桥;“口”则是码头、港口。如琴断口、舵落口、硚口、司门口、街道口;
水系里的坡岭,则有郭徐岭、陶家岭、石牌岭、佛祖岭、走马岭。这其中有一个比较陌生的地名,“走马岭”。一天,与地产专家殷跃建老师聊起“走马岭”。
走马岭,因一个古战场得名。上世纪90年代,殷老师带着学生到东西湖做了一次田野调查。当地的老人说,走马岭,很早以前是一个古战场,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朝代。
殷老师推测,至少是冷兵器时代的古战场。东西湖,是汉口与襄阳之间的交通要道。“走马岭,是东西湖最有文化厚重感的地名。走马岭,很快就能联想到古战场。战后,失去主人的战马嘶鸣,地上躺着惨死或受伤的战马。”走马岭,作为主战场后方的运输补给点,更为恰当。因为东西湖地势平坦,一马平川,不适合成为战场。
武汉,与“马”相关的地名也有很多。岳飞曾在武汉屯兵7年,武昌粮道街的马蹄营,汉阳的马沧湖等地,均与之有关。在武昌,曾经有专门的战马通道。在昙华林附近的马道门,还有阅马场、马房山。在汉口,曾经有三大赛马场。于是,有西马路等地名;蔡甸则有马鞍山。
不过,人们对走马岭的认知,还停留在多少支沟上。这里的地名命名很简单,以数字编号为记。“蔬一支沟、二支沟,到二十四支沟”。
60多年前,东西湖还是一片泽国,土壤肥沃,适合种植。但地势低洼,水灾频繁。12万围垦大军,100天时间,将荒湖变良田,建立武汉最大国营农场群。这批移民与拓荒者开拓的土地上,独立建区,这才有了今天的东西湖区。
沟,是沟渠。良田之间的沟渠,用于排水或灌溉。水系重新规划后,当地的呈“田”字格结构。东西湖的地名,从额头湾的一支沟,每一个十字路口,就增加一支沟。
殷老师说,这是武汉的第一次城市扩张,也是一次农业城市化的标志。武汉,第一次围湖造田,向外开疆拓土。在后来的工业城市化阶段,武汉也出现过类似的命名方式。比如,青山红钢城,建一、建二;110街坊,一直到126街坊;硚口出现古田一路,到古田四路。
如今,当时的沟名,换上了雅名:“一清路”、“二雅路”……“七雄路”、“八方路”、“九通路”等。这与汉口江滩旁的“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等对应,更加高雅。
走马岭,位于径河水系旁,属于泛径河范围。
这条水系,是东西湖内部最大的一条东西向内河。它与伦河、府河连通,最终汇入汉水。在历史上,径河,原名“捷径河”,是一条从钟祥到汉口姑嫂树的水路捷径。径河,全长约10公里。与现在阳逻规划的10公里“蓝玉项链”类似,径河像一串散落在东西湖的项链。
谈走马岭板块,绕不过107国道。它是国之命脉。上世纪90年代,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高铁,107国道承担着中国一半以上的公路交通运输量。107国道,始发于北京,终点广东,是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当时,很多货车要按规定晚上10点后,才能通过长江大桥过江。于是,就有货车白天在东西湖排队,晚上过长江的历史。
一条107国道,成就了武汉九省通衢的城市地位。京广线与107国道平行。当时,很多外地人与物,都是通过107国道进入武汉。107国道、京广线与水运交通,奠定了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2008年,京珠高速全线贯通。2017年,武汉绕城高速(西四环)通车。两条高速与一条国道,围合成的黄金三角区域,就是现在的走马岭。
如今的走马岭,不再是曾经的农场,而是全国物流枢纽中心。
走马岭,是湖北省百强乡镇,武汉经济实力十强街道。在武汉的城市规划中,走马岭板块,是武汉13个新城组团之一,与金银湖、黄家湖等平级。
良品铺子、周黑鸭、百事食品、蔡明纬热干面、皇冠蛋糕、天喔、飘飘食品等食品物流园,分布在其中。这里有高速、机场、汉新欧铁路,并与武汉新港、天河机场一起,构建“海陆空”的物流枢纽。
走马岭、辛安渡,是东西湖最有文化厚重感的地名。走马岭、几支沟、捷径河、107国道,这些都是一个城市的记忆。
历史轮回,以前走马,如今走的是货。现在的走马岭,就差一条直达主城的地铁。虽然有长期规划,但不能解近渴。
武汉进入四环时代后,它的年轮持续向外。光谷与葛店,走马岭与汉川,都在武汉都市圈的融合范围内。打开地图,走马岭的西侧,汉江在这里绕了一个弯。走马岭,是陆路交通的最大受益者。国道、高速,均在此停留。
成也物流,败笔也在物流。大货车进进出出,影响区域交通与形象。10年之后,走马岭,也会再次腾笼换鸟。
文|杨光华(地产写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