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学术创新(六十四)将经济学研究方法广泛引入社会问题分析


 宋圭武学术创新(六十四)将经济学研究方法广泛引入社会问题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对慈善、嫉妒、宗教、孝、婚姻、从众、春节、忙、买贵、请客、不感恩、虚伪、权力、会议、形式主义、幸福、人生、告密、懒、红颜薄命、仇富血缘、面子等众多社会现象进行了更深入分析和探讨,提高了对问题的解释力。

比如,对孝的经济学分析

一、孝文化的基础是经济

    什么是孝?“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 《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文化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黑格尔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版第165页。)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主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

    从孝文化的起源看,经济是主要的因素。小农经济是孝文化产生的天然经济温床。一是由于小农经济能提供给国家的剩余有限,所以,国家也就没有太多农业剩余用来进行养老保障,这客观需要家庭更多承担养老功能。但由于小农经济本身所提供剩余有限,所以,小农经济本身也无法在自己的经济基础上更好弘扬孝文化。这往往让孝文化本身形式化或空壳化。一方面,历代统治阶级总是高度重视孝文化建设,大力提倡孝道;但另一方面,实际存在的孝文化可能是另一番景观。理论繁华的下面,往往是现实的荒凉。舆论高调的同时,行动往往是低调,甚至是低调的不能再低调。二是小农经济本质也是一种传统经验经济,后代客观需要老人的经验来指导。由于老人长期劳动所积累的务农经验对年轻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容易催生敬老意识。

    从当前我国农村孝文化现状看,通过调查可知,农村子女对老人尽孝的程度,总体与经济水平成正相关。对一个家庭而言,越是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家庭,家庭尊重老人的情况越好;越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家庭老人的受到孝敬的状况越差。对一个地区而言,越是发达的地区,对老人孝敬的情况总体越好;越是落后的地区,总体对老人的孝敬状况越差。

    为什么落后贫困的家庭孝文化会流于形式或衰落,其实本质也是一种符合理性精神的经济均衡。因为在家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将更多资源用于孩子,还是用于老人,是一个二难选择。若用于老人,孩子的待遇必然变差,比如孩子就可能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或者孩子身体可能发育不良,等等。但若用于孩子,则老人的待遇必然变差。但人类进化的本能,必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更多将资源投入到后代身上,因为这符合家族的长远利益。因为孩子是家族的未来,孩子发展有希望,家族未来发展就有希望。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缺孝也就是一种必然。所以,一般人批判农村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村孝文化衰落,需要一种客观全面视角,不应只是片面批判。孝文化背后是经济,孝文化衰落,背景更多是经济衰落,是经济衰落在文化上的一种折射,而非孝文化本身衰落。

    二、孝的经济产品特性分析

    我们把孝看成是一种经济产品,其给老人所带来的收益是两方面的。一是物质收益,一是精神收益。物质收益主要是通过一种文化上的价值约定,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种养老经费;精神收益主要是通过对老年人的尊敬,让老人获取了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

    孝作为一种经济产品,从供给方面看,一是具有供给的不稳定性。因为孝需要供给者以自觉性做保障,而自觉性往往因人而异。二是具有供给的代际倒传递性特征。孝产品是儿子供给父亲,而儿子的孝则由父亲的孙子供给,是从父亲,到儿子,到孙子,倒过来供给的,而不是顺着供给的。三是供给单位具有家庭性和家族性特征。四是供给水平的总体低下性。由于孝文化本身就产生于经济水平低下经济基础上,这决定了孝产品必然是总体低水平的。五是供给合同的隐形性。孝产品的供给,没有明显的书面合同来强制,主要依靠长久传承的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来进行。六是供给纽带的血缘性。孝产品的主要供给对象,是以血缘为纽带进行的。在血缘以外的供给,则属于慈善的范畴或义举。从需求方面看,一是具有需求的强烈性。由于人越老,必然无助感越强,尤其在没有基本保障的情况下,会对孝的需求更强烈。二是具有需求的波动性。由于孝是以血缘为纽带,所以,给老人尽孝,必然会损及后代人的利益,这也未必符合老人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心理是二难的,这种进退两难的心理,会导致老人产生一种较大的心理波动。一方面,可能会对后代没有尽到孝会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为了减轻后代的痛苦,而采取过早结束生命的方式。另外,人老后,身体的各方面功能都退化,自己也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种生理变化方面的原因,也可能会导致老人的心理容易出现波动情况。

 

注:具体详细论述见作者相关著作和论文

 

作者简介: 宋圭武,国家二级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宋圭武整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