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本草中国》第二季“搭档”有感


本草中,匠心新安
                 ——观《本草中国》第二季“搭档”有感
陶国水(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
吴力强(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近期《本草中国》第二季“搭档”篇,就中药配伍中的“药对”运用,采访了国医大师徐经世教授、岐黄学者王键教授出境,两位学者,从不同角度,结合验案,形象生动阐释了用药中的“搭档”。两位学者都来自安徽,那里中医药底蕴深厚,素有“北华佗、南新安”之美誉。尤其是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文风昌盛,名贤辈出。发源于此的新安医学,经久不衰、绿树常青,上下800年间,出名医800多位,著作800余部,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文化底蕴深厚、流派色彩鲜明、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重要研究领域,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禁让人感慨——本草中、匠心新安。
              药对——巧夺天工、匠心独运
     “对药”,又称“药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雷公药对》。中药药对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药物性能和治法为依据,以安全有效为目的,结合炮制、剂量而精确遣药确定下来的用药基本单元,其之间的配伍不是单位(味)药物的简单叠加,对于药性把握尤为重要。
    徐经世(1933-),号筱甫,系首届安徽省“国医名师”、第二届国医大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合作导师,第二、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徐老出身世医,为安徽巢湖徐氏医学第三代传人,自幼受到中医传统文化熏陶,业医六十四载,誉满杏林。徐老善治各种内科疑难杂病,创建调治中州学术理论体系,提出“杂病论治,重在中州”“从脾论治,调肝为主”的观点。徐老临床十分善于运用药对,如用葛根配代赭石治疗胆汁反流,黄连配红豆蔻止呃逆、吐酸,石斛配竹茹治疗慢性胃炎,凤尾草配车前草治疗泌尿系感染,远志配竹茹治疗失眠等,收效甚佳。
    在片中徐老说:“二至丸是新安医家汪昂《医方集解》中的补益之剂,女贞子味甘、苦,性凉,采收时恰逢冬至,以农历十月为佳,其色青黑,补少阴之精。《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谓之“味苦平,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病”。《本草经疏》载:“女贞子,气味俱阴,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旱莲草味甘酸,性寒,养肝益肾,凉血止血,益下而荣上,采集时正逢夏至,以农历五月为佳,两药合用,取名二至丸(取夏至、冬至之意),交通心肾、交济水火,方虽小制,配合存神,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我临床见到老先生治疗妇人、不孕、经水失调、以及更年期综合征诸症,常常选用该方。
王键,二级教授,安徽省名中医,岐黄学者,历任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安徽省中医科学院院长,出生新安王氏医学世家。新安王氏医学流派,自清·嘉道迨至今日,王门薪火传承七世,学术上一脉相袭,绵延近两百年,从医者数,代有名医,影响深远。王键自幼受家学涵泳,少年跟随外祖父和父亲王乐匋习医,后接受高等中医院校本科、研究生教育,坚持跟随父亲王乐匋和二伯父王任之抄方、侍诊有年,全面系统地继承了“新安医学”与“新安王氏医学”精髓,并结合现代科学创造性发挥。对心脑血管疾病多有心得。王键临证治疗心脑系统疾病善于巧妙灵活运用对药,如干地黄、生地黄、夜交藤相配,甘松与茵陈,半夏配夏枯草,僵蚕配全蝎等,都常见于他的脉案。
本片中王键着重讲解了,僵蚕与全蝎这组黄金搭档。他说:“虫类药物是动物类药物的一部分,其药力峻猛,且为血肉有情之品,具善行走窜之性,可深入髓络、攻剔痼结之痰瘀之邪,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全蝎味咸辛,性平,有毒,《开宝本草》记载:”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涩,手足抽搐。僵蚕,味咸、辛,性平,具有熄风通络、化痰散结的功效。
 
         脉案——制方有度、师古不泥
章太炎先生认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晚清著名医家、安徽建德人周学海曾说 :“宋后医书,惟案好看。”中医脉案乃中医流传千年之龙脉,是疾病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的真是记录,是医者分析把握病机、立法处方用药思辨的轨迹记录,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医生的学术素养、诊疗技艺和临证水平,也是总结经验、检验治疗效果的依据之一。
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医案的研习。新安王氏医家王乐匋教授曾说:“余少时研读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王旭高诸家医案,从中探索前人辨证立方之技巧,以拓展自身临床诊治之思路,获益良多“。
《本草中国》“搭档”中介绍的徐经世先生医案,十分精彩,该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伴烦躁不安,夜寐不安等症状,加之生育多产,徐老认为此系肝肾之阴久损,虽表现为心火过旺,其本为肾水不足,水火失交,水不济火,选择女贞子、墨旱莲这个药对,用于肾精不足之心肾不交,切合主要病机,用沙参、麦冬养阴润肺,肺为水之上源,金生水,肺水足则精血肾精源源不竭,佐以连翘清心火、竹茹清胃火,掣其手足,制方有度。
教授所介绍之脉案,中医称为“胸痹”“心痹”,早在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阳微阴弦”的论述,王师认为:其本为年老肾之阴不足,不能荣养心脉,不荣则痛;另外,久病多痰,多瘀,痰淤交阻,不通则痛。取《金匮》瓜蒌薤白白酒汤为主方,加用全蝎、僵蚕药对,加强息,化痰散结之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之笔,是师古不泥的典范。
两则医案,案一为心火过旺,案二为心血不荣,兼有血脉闭阻,痰瘀互结之证,虽均本于肝肾之虚,但治则不同,体现了新安医家紧扣病机、贵乎善变的治疗原则,而严谨之中又不乏个性的流露。
            医道——矢志岐承不熄
经世先生的祖父徐恕甫为安徽巢湖徐氏内科开派人物,医术高超,有《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徐恕甫》传世,徐老青年时期师从祖父学习,回忆道:“读、看、练、记”是自己学医之路的概括。“读”,是埋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看”,随师应诊,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练”,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动手;“记”,在实践中多写多记,对老师经验认真揣摩。徐老还说“我的功,归在实践”、“ 余之家学的学术经验是多样的,既奉于经典又承接东垣、天士等圣贤之旨,而在临床中效法新安医家更为用心。家祖医案的处方用药与新安内科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其备藏百卷书目中亦多见新安医迹”。可见,徐老一生致力于传统医学的发展、传承。
教授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非常感谢在师长指导下阅读了大量的古籍”、“中医古籍,是中医临床与科研的灵感源泉,是在人与自然融合,贯通基础上形成富有个性和灵气、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艺术作品。以灵感思维把握中医古籍,在继承中具有显著的创新意味,继承与创新不是截然分离,而是融为一体的”。作为新安王氏内科第六代传承人,王氏矢志岐黄、不忘传承。
“草木无情人有情”,当药、医、道三者完美地结合,流派的魅力就彰显无疑。通过《本草中国》对安徽两位医家的介绍,从对药对、脉案、医道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安医家的为医、为学、为人之道。天地万物,本草生灵,一切事物似乎都在冥冥之中,被莫名的姻缘所牵连,女贞子-墨旱莲如此、全蝎-僵蚕何尝不是,本草源于中国,而匠心来自新安!
交融——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唐人孟云卿新安江上寄处士》言:“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徽州是皖南一颗明珠,“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王键来自古徽州歙县。
徐经世随祖父由巢湖来合肥,合肥古称庐州,“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为皖之中。
亳州三面与苏、鲁、豫相比邻,为皖北西端一个重镇;内有涡河穿城而过,水陆交通极其发达,自古有“商汤古都,魏武故里”之誉。大学问家老子、神医华佗皆处于此。其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出产130多种中药材,安徽的四大名药亳州就占了半壁江山,亳芍、亳菊、桑白皮、紫菀、花粉等声明远播,药界有“来入亳州城,一览天下药”之说。
皖北亳州与皖南徽州、皖中庐州,三线汇通;新安医学与华佗医学,南北交融;亳州的女贞子、旱莲草,经庐州的老中医妙用,完成它价值的实现与性味的升华……
第二季“搭档”篇的形式与内涵,一秉《本草中国》的主题特色,“从南到北、自西向东,以温暖真实的视觉力量挖掘和记录隐遁于山林、高原、戈壁、沙漠等不同地域的中医药故事,深度解密中医药文化的奥妙精髓和悠远历史。” [7]这里面实际上就是体现一个“融合”,彰显该纪录片的意义,以中国元素写形,将浓浓的中国风渗透到饱满的画面色彩、朴实的镜头语言,立足本草,以小见大,展现了国人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智慧。
《周易外传·系辞上》有“学成于聚,新故相资而新其故。”中医药学就是在不断的继承、融通、创新的基础上,实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尚书引义•太甲》),以实现时代背景下的新作为、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