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程序员反对加班的“996.ICU”项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各大央媒也纷纷撰文,谴责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因为各界对年轻人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关注。996.ICU之所以能够持续发酵,是因为它戳中了当下年轻人生活中的痛处。越来越少人能理直气壮地说出:“我享受我的工作和生活”、“我的工作和生活平衡得刚刚好”。
硅谷企业家伊隆·马斯克说,想要改变世界,人们每周需要工作80个小时,有时甚至会达到100个小时以上。类似的观念在科技行业十分盛行,似乎只有长时间的工作才算是正常状态,科技企业眼中的“理想员工”似乎应该满足下面几个条件:身体健康,没有孩子,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
科技行业疯狂加班,效率却还不如朝九晚五
科技行业对超长工作时间的痴迷,对每个人的健康和人际关系都有害。也许我们需要摆脱“工作表现的好坏在于工作时间的长短”的观念。
斯坦福大学教授John Pencavel一次为期两年的研究表明,超长的工作时间其实是一种低效的方式:一旦人们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这个临界点,工作效率就会完全下降。平均而言,每周工作70个小时的人,其工作效率还不如每周工作15个小时的同事。
而德国劳工局2018年的一项统计,全欧洲工时最长的国家竟然是希腊,每周达40.7小时。尽管我们常讨论希腊近年经济濒临破产,就是因为他们的民众实在太懒了,但是从工时上看并不见得就是如此。
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希腊的人均生产率却远远低于德国,这说明工时越长,并不意味着生产率就会越高;恰恰相反,许多国家的人均工时并不长(譬如德国和挪威),但是他们的人均生产率却远远高于那些工时长的地区和国家,比如希腊,又比如亚洲的韩国和日本。
这能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一个地方如果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出现问题,无法保证工作者良好的生活及休憩,即使工时再长,员工也不一定能够输出高价值的生产和劳动,反倒工作效率可能非常之低。
因此,我给初入职场的人的建议是,当遇到经常需要加班的企业,尤其是全员996的企业,你需要分析一下,这家企业的加班是否是长期的?是否是必要的?
真正优秀的企业,即使存在整体的、频繁的加班,只要是真的业务发展需要,并且这份工作履历能为你带来真正的成长,我也认为在这样的企业工作是有价值的,这种情况下,加班是为了你自己的成长。
而另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发展已经见顶,加班只是出于老板的焦虑,实际上只是打消耗战,工作效率极低,大家甚至为了假装很忙而处心积虑各种表演,或者工作本身并不能让你真正积累经验,遇到这种情况,我建议你早日用脚投票。
而对工作有一定年限的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我建议你很认真的想一想,你当下所从事的工作,能做到你多大年龄的时候?
互联网行业看似高薪,但如果工作时长变为朝九晚五,鉴于时薪水平,整体待遇恐怕要下降不少;考虑到互联网行业职业寿命普遍较短,这相对高薪的时薪水平,也只是预支了40岁以后的工资而已。
不要以为我在说笑,最近腾讯、京东、百度、网易等大龄互联网企业,已经对大龄员工出手了,涉及到的很多员工甚至是企业的中层和高管。
很多人离开企业,是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和价值的。企业是以员工整体能力叠加生产资料去创造价值的,是去个人能力化的。大多数员工在企业拿的工资,其实高于他在企业的工作产出价值。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互联网行业不养老,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自己离开企业后的生活早做打算?
关于如何将你自己打造为独立的生产力单元这件事,我以前的文章已有论述,这里就不重复了。我不是鼓励人人都去创业去做生意,但你需要意识到,终有一天你需要独立去为自己、为家人挣一份收入,那么你是否已经开始为这一天的到来,做一些有意义的准备呢?
什么情况下,人应该给自己工作?你或者能以更短的工作时长,取得不低于在企业打工的收入水平;或者能以在企业打工的工作时长,取得高于在企业打工的收入水平。希望大家早日达到这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