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谋划“工业跃升”,绘就产业转型蓝图
处于经济调整期的重庆,正全力以赴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1月27日,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制造业转型升级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启动实施“工业跃升”工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主要引擎,工业经济对重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据显示,近10年来的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60%以上。
在重庆经济承压的背景下,这一举措无疑将有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挖掘释放重庆经济增长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1此前公布的经济年报显示,2018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63.19亿元,同比增长6%,成为继北上广深后国内第五座GDP突破两万亿的城市。
但在经济总量进一步突破的同时,重庆2018年部分经济指标却低于预期,下行压力增大。
比如,GDP增速与2017年相比,降幅达3.3个百分点,不仅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和西部地区增速,同时也是近十余年来重庆市经济增速的新低。
分产业看,重庆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从2017年的9.5%降至2018年的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7年的9.6%降至2018年的0.5%;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从2017年的6.2%降至2018年的-17.3%。
不难看出,重庆工业经济的低迷,尤其以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庆工业经济的下滑,是拖累重庆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
须知,重庆汽车制造业作为仅次于电子信息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一度接近四分之一,它的下滑造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再加上,重庆培育的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从总量上而言还相对较小,由此出现新旧动能转换调整的空档期,就使得重庆经济增速回落很明显。
1月14日,《重庆日报》刊发文章《科学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坚定信心推进高质量发展》指出重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就包括:
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应对市场能力不足。尤其是汽车产业产销量大幅下降,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市场压力大,改造升级能力弱,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二是新兴产业支撑不足。新兴产业虽然增速快,但呈现点状发展,尚没有形成集群和成为支柱产业,亟需加大培育力度。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这其中,有周期性市场变化的因素,国内部分产业进入市场饱和期,“天花板”效应显现,特别是全国汽车产销出现负增长,对重庆汽车支柱产业形成冲击,同时还受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影响,面临传统产业亟待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中低端产品相对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投资拉动、传统要素驱动效应递减,新动力支撑不足等问题。
2面对当前经济形势,重庆如何谋划高质量发展?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产业链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具体来看,重庆将培育壮大智能产业,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着力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
其中包括:培育高端功率半导体芯片和存储芯片等项目,壮大液晶面板产业,引进一批品牌手机生产项目,发展智能音箱、智能穿戴等新产品,完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建设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等。
同时,发挥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作用,推动1250家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建设市级数据中心和“数字重庆”云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化应用示范项目,开启全域感知、互联协同、智能运营、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发展新图景。
此外,重庆将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在巩固提升智能产业、汽车摩托车两大支柱产业集群同时,培育壮大装备、材料、生物与医药、消费品、能源、技术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打造重庆制造“升级版”。
在工业投资方面,重庆将加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项目落地,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力争工业投资增长10%,技改投入占比达到40%。
▲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图为开幕式现场。苏思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重庆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短板之一。对此,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多项针对性的举措,非常有料、实在。
比如,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创建智能网联汽车、工业大数据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新建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市级企业研发机构120家以上,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另外,重庆将还将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积极谋划大科学装置,创建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进更多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在重庆布局;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0%,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35% ;依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加快引育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
可以预想,未来一段时间内,重庆不仅将继续迎来一批高质量企业、项目的落地,同时也会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的到来,城市创新创业氛围将更加浓厚。而一旦科创短板获得补齐,这座以工业见长的城市必将迎来更多发展的可能。
3事实上,面对重庆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短板,过去一年来,重庆通过积极谋划布局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推动“重庆制造”向“重庆智造”转变,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积极效果。
翻开2018年重庆经济成绩单,亮点不少:
如智能产业快速崛起,新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33.0%,智能手机增长59.4%,液晶显示屏增长56.2%,工业机器人增长68.8%。智能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40亿元,增长19.2%。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释放出积极信号。2018年,重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11.7%。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95.2%,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此外,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56.13亿元,增长9.1%,三产占比首次超过50%。这其中,数字经济产业和科技型服务业贡献很大。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回顾了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收获:
比如,签约联合微电子中心、比亚迪汽车电池等大数据智能化项目3919亿元,京东方第6代柔性面板、SK海力士二期等重大项目开工,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西南地区总部落户重庆,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长均超过20%。实施203家企业智能化改造,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启动运行,飞象工业互联网、中移物联网等综合性平台建成投用。出台实施汽车产业“1+2”等专项政策,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等重大项目落户。出台“双一流”建设专项支持政策,启动建设中科院大学重庆学院,24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来渝设立分院分所。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255名,新增科技型企业4301家等。
总的来看,重庆今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去年的思路一脉相承,都是紧紧围绕大数据智能化,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和创新短板,培育新业态、新动能而进行,同时在不少方面进一步强化扩展,明确了具体目标。这将为重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有力支撑。
4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重庆工业发展的蓝图规划,多份意见方案已先期出炉,时间节点普遍瞄准2022年。梳理如下:
机器人产业:到2020年,重庆将形成完善的机器人研发、检测、制造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机器人产业将成为重庆新的支柱产业。智能制造:到2022年,重庆将累计推动5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10个具备国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智能工厂、500个数字化车间,创建25个行业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以及12个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基本建成覆盖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集成电路:到2022年,重庆将力争成为“中国集成电路创新高地”,成为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国家集成电路应用示范基地。人工智能及物联网芯片领域和集成电路设计业细分市场拥有3-5家独角兽企业,重庆将成为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高地,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以上,集成电路全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汽车产业:到2022年,重庆年产汽车预计达到320万辆左右,占全国汽车年产量的10%,实现产值约6500亿元,单车价值量实现大幅提升。其中,年产新能源汽车约40万辆、智能网联汽车约120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另外,智能产业将力争在2022年达到万亿级规模,成为重庆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从上述一系列政策方案的目标规划中,可以看到重庆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同时也描绘了重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当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重要国家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制造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重庆工业有较大的产业规模,有较好的产业生态,产业门类齐全,区位优势突出,市场空间、经济潜能巨大。
对重庆来说,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还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的培育成长都非一日之功,未来几年,重庆需保持耐心,增强信心,一步一个脚印,真抓实干,确保将目标规划落实到位,如此未来可期。
5另一方面,在区域竞争愈来愈激烈的背景下,重庆也要更加积极营造好软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对新兴产业的吸附力。
从地方两会公布的情况来看,2019年多地都明确了发展布局高端高新产业的目标规划。
比如:
广东省提出,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珠三角城市群启动5G网络部署,加快5G商用步伐。江苏省明确指出,把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集中力量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自主可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河北省表示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开展“万企转型”行动,同时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在雄安新区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四川省表示,2019年,将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增长10%;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基地等。
安徽省称,一方面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000项,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升级,另一方面扩大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产业优势,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及智能语音产业集群。湖北省也提出,加快5G产业化进程,加快打造信息光电子、“芯屏端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更多细分行业“隐形冠军”。。福建省也表示,2019年将开展新一轮技改专项行动,设立100亿元的省技改投资基金,扩大制造业技改投资覆盖面,实施500项省级重点技改项目,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推动4000家以上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浙江省提出,将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推进数字强省建设。设立10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基金,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可以发现,不少省市都将发展数字经济、智能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19年的工作重点,其中不少产业更与重庆存在高度竞合,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做好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考验着重庆各级行政官员的能力水平。尤其在各地纷纷提出,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后,这点显得尤为重要。(重庆马路社图源:重庆日报,网络)
重庆谋划“工业跃升”,绘就产业转型蓝图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