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和寒山寺
2018-12-28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而驰名。
几年前我去寒山寺游览时,深为寒山与拾得的友情而感动。据说,寒山和拾得从浙江天台山来到这里主持寺院,这座寺庙才有了“寒山寺”的称谓。他二人心灵相通,形影不离。后来,寺外飘来一口钟,拾得骑钟离开了。寒山思念拾得,请人铸得一口大钟,敲钟以呼唤拾得。拾得闻听,心潮涌动,泪如瓢泼。拾得敲钟呼应,寒山也听到了拾得的心声。他们没有见面,但钟声将他们的心连在了一起。多美的故事,即使有虚构,我也愿意相信它是真实的。
历史上有寒山其人,他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给后世留下300多首诗歌。寒山的诗歌清新脱俗,自然朴拙。他寄情山水,歌咏自然;他关注民生,记录四时变幻,民间劳作;他修道又念佛,用诗歌解读道佛精义。他的诗歌立意洒脱,通俗易懂,胡适称之为“白话诗人”。寒山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国际影响,传入日本,日本有专门研究寒山及其诗歌的学派;传入美国,对美国“垮掉的一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直接影响。
“寒山”只是这位大诗人的名号,姓甚名谁迄今无考;知道他长寿,活了一百多岁,但不能确定其确切的生卒年份。寒山出生在唐玄宗年间的咸阳,一个小康之家,书香门第。自幼熟读诗书,似乎不是特别的天资卓越,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好不容易才中得进士。又因为长得丑,屡屡得不到录用。据说那个时代政府公务员的录用,除了有科举的功名之外,还要面试,而长相是影响录用的重要因素。他的老婆倒是出身大户人家,属于当地望族。眼看寒山屡试而不中,中了又不得用,估计跟着他没什么前途,于是就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再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时局一片混乱;寒山的家庭因为他哥哥赌博将家产败个精光,老父因穷困而离世,寒山的处境更加困窘。于是离开首都,到荆州一带游历,希望找到好的机会。再后来,到山东做了个小官。寒山心中还是有豪情壮志,因此对官场的勾心斗角,蝇营狗苟很是看不上眼,于是弃官。
屡屡失败之后,对入世丧失了信心,准备找个地方隐居。于是到了浙江的天台山,到了一个叫做寒石山的地方。开始做起了农民,种地,读书,吟诗;娶妻,生子,度日。那时,他已经三十几岁。寒山一家就住在寒石山的山洞里,他自此就自号“寒山”。寒山做不了官,其实也做不了农民。他只是脱离社会,寄情山水。他诗歌的产量应该比粮食更高吧。他总是随手就在山石上,树干上,桥洞上,墙壁上写下诗歌。他所留下的诗歌,大多是后人从这些地方抄录下来的。这样闲云野鹤的生活过了三十年,寒山再次成为孤家寡人,妻子和孩子都因为疾病离开人世。寒山六十几岁,像野兽一样孤零零生活在山洞里。那时候,寒山在修炼道教,希望找到长生的秘诀。
距离寒石山不远,有天台宗的发源地国清寺。寒山外出游荡,来到这里。国清寺有两位奇妙的和尚,丰干和拾得。丰干一百多岁了,在寺庙里专事舂米;拾得是丰干的徒弟,专门挑水和拾柴。丰干是个疯和尚,神神叨叨,咋咋呼呼的,大家都不喜欢他。他坐下有一只白额大虎,威风凌凌,凶神恶煞;干完寺里的活,他就骑着老虎到山林里转悠。拾得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被丰干领回寺院,长大后就做了他的徒弟。寒山来到国清寺,见到丰干和拾得,一见如故,引为知己。他们都是那种对俗世不屑一顾的人,都有着旷达而散漫的心性,三人在一起,可谓臭味相投。三个人总是牵着手,呜哩哇啦大声说笑,高声喧哗。众人都对他们都投以鄙视的目光,但他们毫不在意。拾得在寺院里负责收拾僧众吃剩的东西,他总是将剩饭存下来,过几天寒山过来,可以带回他的洞里去吃。因为与丰干和拾得的交往,寒山的兴趣从道教转向了佛教。寒山尽管与丰干和拾得两位和尚交往密切,并且对佛教经典有习读和研究,但没有出家。
后来的“寒山寺”的出现,跟一位叫做闾丘胤的地方官有关。闾丘胤从长安前往台州任刺史,犯了头痛病。碰到了丰干和尚,帮他治好了。丰干和尚跟闾丘胤讲起国清寺,讲起他的好友寒山和拾得,还说寒山是“文殊菩萨化身”。闾丘胤心向往之,有意结识寒山,向他学习。闾丘胤上任之后,也听到当地人对寒山的学识和人品赞不绝口,就更加想去拜访了。闾丘胤到了国清寺,果然看到两位老者在厨房疯疯傻傻,大声喧哗。闾丘胤说明了拜访的来意,并呈上了礼物,哪知这二位在一番推托之后溜走了。闾丘胤尾随而去,两位老疯子一下子就在山林里没了影踪。闾丘胤经人指点,到了寒山的石洞,又见二人。二人还是不见,遁入山洞深处,而山洞就在闾丘胤面前合上了。闾丘胤很伤心,但他的仰慕之情更加强烈了。
闾丘胤后来去了苏州,来到枫桥边的市集。他看到一位摆地摊卖草鞋的老者,衣衫褴褛,邋里邋遢,分明就是他望眼欲穿的寒山,就跟他打了个招呼。那老者一看到闾丘胤,拔地而起,仓皇逃窜,连地摊上的草鞋都不顾了。闾丘胤尾随而去,见那老者进入了河边的一座寺院,这就是妙利普明塔院。进门之后,老者不见了。跟寺内僧人打听,说那位老者不知姓甚名谁,来自何方,他只是住在寺内,打草鞋到集市上出售,维持生计。闾丘胤继续打探和寻找寒山,依然不知所终。见不到寒山,闾丘胤的仰慕更加强烈。他相信寒山还会回到这里。看那寺院有些破败,亟待修缮,闾丘胤就拿出一大笔钱,又动员当地富人出资,将寺院修缮一新,并将其更名为“寒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