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互联网时代商业新规则


我对于“连接”的兴趣开始于一个命题:“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逻辑。互联网已经改写了商业的底层逻辑,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走上了转型之路,重构人与组织的连接。在这个时代,应该有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诞生

华为认为“连接”是新的生产要素,并推出“全球连接指数”,据以判断一个行业的竞争力;乔布斯视“一切都将无缝连接”为苹果的持续竞争优势;Facebook下一个10年发展方向,排在首位的是“我们想要连接整个世界”;而张瑞敏的海尔通过“人单合一双赢”战略,将每个“人”和他的“用户价值”连接起来,人人是创客,“企业即人,人即企业”。

2013年的WE大会上,马化腾提出“互联网的未来是连接一切”的观点;2014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腾讯COO任宇昕对“腾讯是一家连接型的公司”进行了阐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进一步明确腾讯要回归本质,专注做“互联网的连接器”,企业的使命也应该是连接、维系人类一切的情感、梦想和想象。

互联网、无缝连接、连接一切、跨界融合、协同创新,这些原来看似不搭界的字眼,现在组合起来让每个人都可以生发出联想。

 

连接:资源配置的基本逻辑

 

《阿凡达》中哈利路亚山上的灵魂树是纳威族人的图腾,大家的连接器都可以与之相连,也可以互连,那个美轮美奂的和谐世界实在令人神往。

连接改变结构,连接强化开放,连接促进跨界,连接推动智能。反过来,是不是也一样?

因此,百度连接人与信息,京东连接人与商品,阿里连接人与支付,美团连接人与本地生活服务,河狸家连接人与手艺人,微信连接人与人,腾讯连接一切。那么连接之后呢?用户卷入决策了,管理融合了,圈子社群化了,分享创造价值了……

当连接成为基本逻辑,侵占了所有的场景、个人世界与公共空间,我们不得不问:连接,究竟是精神驱使,还是技术驱动?连接的介质还有什么,眼神还是脑波?还有,一旦失去连接,这将是个什么世界?

连接,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础。有时,连接的变化可以引致一场革命,可以展望,那些能够重塑结构、连接一切、有机交互、优化生态的组织将攫取领袖地位。

腾讯提出要在互联网+的时代做互联网的“连接器”,让“微信做连接的使者”,其真正要表达的想必是这样:微信是人和机构在互联网社会中的唯一ID!华为认为“连接成为带动这个世界运转的履带”,他们布局“华为Inside”,描绘“全联接”版图,并对“失联”者表达关怀。

关于连接这件事,绝不是节点、控制、数据这些冷冰冰的词汇。体验、关怀、尊重、信任其实也相伴左右。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不是企业或产品本身,而是自己所处的连接位置,以及该位置中自己浸润的情感。而最强大的是心灵的沟通,《阿凡达》告诫我们要“用心连接,用心感应”,所以我认为最美好的世界就是心心相印。

在新的连接下,人与企业,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都需要“用心感应”。其实企业本身并无太大的意义,任何地方都有类似的建筑群,真正永不“失连”的,是融入在这些建筑里面这样那样的情感、爱心以及像灵魂一样鲜活的体验和精神连接。

连接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大主题。

 

连接对商业组织意味着什么?

 

连接,直接影响着人们分享与合作习惯的养成。企业的引导具有一定效果,员工的参与、管理层的坚守,更是难得的动力。

在很多企业,精神分享塑造了公司不同层级、不同内涵的文化氛围,用文化化解企业快节奏成长带来的“群体焦虑”,成为企业共识。企业的连接,其魅力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提供和创造了直接、便利的文化体验,更成为一个开放、探讨、分享的文化空间,成为精神传播的舞台和阵地,成为企业成员类聚和交流的场所,从而塑造出强劲的文化享受、浓厚的文化氛围,以“精神的相遇”塑造出一种令人向往,打动人心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连接无处不在,边界也在逐步模糊。它涵盖人际、人与物、物与物、人与服务间的连接,渗透到工作、生活、健康、社交、休闲等各方面。

第一,连接是一种思维方式。连接思维首先渗透到人类思想的一切领域。连接思维意味着关注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

基于事物的思维模式,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但是众所周知,事实上整体小于部分。而连接思维就是基于关系和价值最大化的思维。整合共赢的时代,合作的目的在于优势互补连接,进而取得整体的优势。好的企业几乎就是一家社会化实验机构,他们有合理的结构,有良好的机制,不断与员工、客户、伙伴一道,创新、试错、纠错,持续动态调适,不断成就他人的满足感。

第二,连接是一种沟通方式。没有连接就没有团队可言,连接的方式、效果、质量、机制决定了连接的广度、深度与持续性。从连接的层次看,可以概括为连接(connection)、交互(interaction)、关系(relationship)三个层次,重视连接,做好交互,沉淀信任关系是连接的最终归宿!在连接的时代里面,连接是稀缺品,我们沟通的本质是在竞争连接资源。

第三,连接是一种投资方式。精神连接的核心意义不在于当下,而在未来,就是如何确保企业持续经营,基业长青,所以是一项前瞻性的企业战略课题。

企业对连接的投入,实际上一项特殊的未来投资,现在蓄势以图未来爆发,或者,上升期储蓄以备危险期支取。这项投资之所以特殊,因为它并非一定是“连着钱”,而主要是“连着心”。连接功能必须提升至“未来生存”高度,不仅要解决内部“从心的一致到行的一致”,更解决企业“从上下一致到内外一致”的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连接内外,达成共识,沟通一致。

第四,连接是一种生存能力。企业发展依赖的是企业的整合连接能力,而资源连接的实质是整合人,整合人就是整合价值观与行为。企业价值观高于企业竞争力,因为它把核心价值融入企业经营之中,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存能力,更突出了企业最本质的内容——价值追求。

连接有一些基本要素,包括技术、场景、参与者(人、物、机构、平台、系统)、协议与交互、信任等。这里,“信任”作为一个要素很多人未必理解或认同,我反倒感觉它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相信,相信才有相信的力量。

我们相信什么是梦想?梦想就是可以对未来进行美好连接的空间。

我们相信什么是未来?未来就是有梦想、有创意、有努力的人连接在一起可以到达的地方。通过连接,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梦想的设计中,让更多的创意、创新集成交融,从而共创未来、各得其所!

我们相信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一种连接能力,是企业内在的创造力。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因为其拥有丰富的资源,还因为其隐藏在企业背后的连接、支配资源的能力,这是基于动态的精神创造而产生企业整体创造优势的深层次因素。并且,它是对企业影响最深刻、持续最长久的个性基因。

这就是我们必须珍视连接的最好理由。

 

“连接”重新定义了商业文化

 

“精神连接”,本来是视觉艺术领域的专有名词,指艺术作品中具有生命内容或拟具有精神存在的事物间产生的精神交流。如何让作品具备生命内容,产生“灵”和“神”,就是让各主体和客体间产生精神连接,一旦有了精神对象,作品内容才言之有物,不只是单独的、呆滞的模型塑造,主题的表达也能基于实物而高于实物,具备主观艺术价值。

文化是一切精神的连接装置。实际上,商业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连接,其所有的价值都在于它的连接成本的极度降低所造就的价值。

商业文化的本质是爱,把管理的本质“爱”完成的过程就是连接的过程。文化贵在对企业内外资源(客户、员工、股东、伙伴、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连接,就像黏合剂,可以把分散的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支撑企业未来竞争的核心生存力。“连接所有资源,向一个方向冲刺”是文化的最高策略。企业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想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变化。当人们的连接方式发生变化时,商业模式的重构就成为一种可能。

连接的核心仍是“凝聚人心”。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组织,商业的连接就是在不断连接个体和个体、个体和组织,慢慢将低频变成高频度,然后增加情感黏性,做一个真正大的商业布局。

而基于产品人格背书的分享,会让人和组织的信息更有可信度,从而创造最佳营销。全系统的组织连接,会让不同的单元形成互补的管理连接,通过连接打破传统壁垒。在连接之中,人与人不仅形成学习共同体、生活共同体,还会因为信任共同的价值观而最终成为精神共同体。沉淀“信任”关系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商业逻辑。

从聚合到连接,从体验到信任,这应该是商业的最高境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