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如何才能致富
段绍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口中,就有8亿多在农村,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7917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565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的1/3。而即使这7917元中,也大部分不是靠从事农业生产得到的。
近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比以往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农民赚钱致富的问题,相比之下,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
农民(为了讨论方便,本文把出生在农村或定居在农村的人通称为“农民”)要致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是农民最应该去干什么?第二是政府应该怎样帮助农民致富?
一、农民最应该去干什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不应该天生就是种地的,也不应该被规定一辈子子只能种地,而是应该干什么最赚钱就去干什么,到哪里更赚钱就去哪里赚钱。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培养市场经济观念,重视其子女的财商教育。
虽然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这并不会成为农村发展的阻碍。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说得好:“如果是愚民那越少越好,如果是人才就越多越好。”当然人类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人口是不可能无限增长的,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化趋势就是明证。我国这么多的企业,几乎没有哪一个企业说人才多了的。所以,农民要致富,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提高农民素质,一方面,农民要自己转变观念,要把教育投资当做最重要的投资;另一方面,政府要真正地担负起“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你看当今中国,人们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虽然就个体而言,收入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接受了高等教育;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一定能致富。但就群体而言,受教育多的群体的收入水平总是高于受教育少的群体。
以我自己为例,我虽然出身农家,但正是因为接受了大学教育,并博采众家之长,才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进而改变了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的命运。
当然,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除了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之外,通过传统的拜师学艺、外出打工边干边学、自己看书看电视等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学习的内容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因人而异,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市场经济观念,要学习便于赚钱的知识,比方说专业技能、投资理财、为人处世等。
因为一个没有市场经济观念的人总是不愿意离开农村;一个没有专业技能的人离开了农村也只能卖苦力;一个不懂投资理财知识的人进城赚了钱也不知道用来干什么好,结果又跑回偏僻的农村,用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建一栋根本没有用处的大房子,最后又重新回到城里打工;而一个不会为人处世的人有能力也不容易找到好的工作机会和满意的合作伙伴。
2. 根据农村本身的交通位置、自然资源和周边地区经济状况等,因地制宜开发本地特色产品或开发本地特有资源。
比方说湖南锡矿山盛产锑矿,被誉为“世界锑都”,所以当地的很多农民就“弃农开矿”。随着资本的慢慢积累,自己又建起了冶炼加工厂。现在锡矿山的很多大老板当年都是农民。
河南新密市是全国铝矾土蕴藏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所以当地很多农民就利用本地资源生产耐火材料,现在新密市成了全国有名的“耐火材料之乡”。
3.进城打工,先就业后创业。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大部分耕地都不是规模经营,所以靠自己种地的农民就完全不可能致富。有人甚至说,只要农民的地里不能种出“金子”就不能靠种地致富!所以,如果在本地找不到好的赚钱门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想办法离开。到更能赚钱的地方去打工赚钱。
有些农村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甚至连水都喝不上。2006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青海省有很多地方的人靠天吃饭,用驴子拉一车生活用水要费半天时间,在这种地方怎么能致富呢?经济学是教会人们怎样去选择的一门学问,“做得好”不如“选得好”,选择不对,干了白费。所以对于这种地方的农民,千万不要寄希望于政府的“扶贫”,他们最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离开,否则一辈子也不可能过上好日子。
一旦农民进城打工赚钱,按目前的工资水平,即使一些刚刚初中毕业进城开电梯的女孩,年收入也在18 000元以上;一个农民即使在城里纯粹卖体力,年收入也有30 000元以上;而一些进城开出租车的司机一年的收入在50 000元以上。这些都是最简单的工作。进城打工然后创业成功的人也比比皆是。
我认为,任何一个人只要自己有信心,只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只要不怕吃苦,勤奋肯学,在高度分工的城市里总能找到自己能做的工作,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年轻人外出打工,A准备去北京,B准备去上海。当他们在火车站候车的时候,听旁边有人在议论,一个人说:“北京人真好,遇到乞讨人员的时候有人一次就给5元钱。”另一个人说:“上海人真精,你找他问路对方都要向你收钱——5元钱一次。”
这两个年轻人听后都改变了原来的主意,B因担心到上海找不到工作而挨饿,所以准备改去北京。因为,他听说在北京即使找不到工作去要饭也不会饿死。而A却觉得上海实在太好了,因为万一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可以去给人家带路赚钱。于是,他们把车票互换了,结果,本来想去上海的B去了北京,而本来想去北京的A却去了上海。
后来,A在上海先给一家企业打工,很快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市场经验,一年之后自己也当起了小老板,三年之后便成了大老板。
企业壮大后,A发现上海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想去北京考察市场,看北京是否有市场潜力以便开办分公司。当他考察完市场准备坐火车返回上海的时候,在火车站有个人向他伸过来一只手:“先生,您那个矿泉水瓶子可以给我吗?”他说:“你拿去吧!”这时他觉得那个乡音非常熟悉,好像在哪里听到过似的。当他仔细看时,原来那个捡瓶子的人就是4年前在家乡那个火车站与他换车票的人!
所以有人说“思路决定出路”,你如果认为自己不行,那你就真的不行;你如果认为自己会有出息,你就可能真的很有出息。
4. 会赚钱还要学会怎么花钱,进城后争取在城市定居而最好不要回家建房。
有句俗话说:“到城里变条狗都比在乡下能多咬几根骨头”(在本地就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收入的农民例外)。中国城市化的浪潮不可阻挡,以后农村的房子将越来越贬值,现在我们就看到了在农村很多很好的房子根本就没有人居住。所以,我建议进城赚了钱的农民就争取到城里定居,而千万不要再回家建房了,在农村建房将来也许就等于建垃圾。
前不久,据广东台报道:一个四川南充的农民到广州靠卖苦力为生,因为聪明能干,后来当上了小小的包工头,几年下来积累了19万元,跑回老家又借了3万元,建了一栋22万元的房子。结果,他因此而变得身无分文负债累累,连小孩子的学费也交不起了。后来,他又不得不回到广东从零开始打工,建好的房子也没有任何价值被闲置起来。
5. 让最喜欢从事农业或最擅长农业或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人留在农村。
也许有人会问,农民都不种地怎么办?全国人民吃什么?
我说问这个问题的人根本不懂市场经济。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从来只担心不知道你要什么,而从来不担心市场缺什么。只要农民减少到一定的程度,粮食价格必然上涨,只要涨到农民认为种粮食也是合算的时候,种粮的人就自然多了。甚至有些对种地有兴趣的城里人也可以去农村租地种粮啊!何况,农民也没有义务非要以低的粮价来养活城里人。如果种地的人少了,不但单个农民的产出因耕种面积的增加而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也会有所上涨,并且留下来种地的人也是最适合种地的人,这时种地的人也就有致富的可能了。
二、政府应该怎样帮助农民致富?
1. 真正担负起“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现在很多农村因经济条件差,交通不方便,人口不集中,使很多地方的“义务教育”流于形式。比方说,很多地方校舍破败,教师素质低,很多学校没有住宿条件,使有些学生每天上学来回要步行2~3个小时的路,有时甚至更远。所以,要真正搞好义务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使更多的优秀教师愿意在乡村学校教书,另一方面要尽可能让远离学校的学生能在学校住宿。
2. 让农村人口享受和城里人同样的“最低生活保障”。
2011年底,我国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有1.28亿人。现在,城市低收入人口基本上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其中成都的最高补贴标准为300元/月;上海城区的最高补贴标准为570元/月,上海农村的最高补贴标准为430元/月;北京城区的最高补贴标准为480元/月,北京农村的最高补贴标准为300元/月。以上补贴一般实行差额补贴。
参照以上标准,我国如果给每一位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人补足2300元的收入,预计国家财政只要拿出1500亿元就绰绰有余。对于当前的财政状况而言,政府完全有这个能力,因为我国在2012年的财政收入已达到117 210亿元,1500亿元只相当于全年财政收入的1.28%,何况现在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都在持续增长。政府在增收的财政收入中拿出区区1500亿元来补贴低收入阶层吃饭是很有意义的。这一方面解决了农民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可为执政党赢得民心。当然在国家财政进一步向好的前提下,如果能给每位低收入者补足到3600元每年,这种扶贫将更加有意义。
3. 对有必要继续发展的农村地区提供农业技术服务,通过对农村水库、乡际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逐步建立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和管理机制,使国家投入的资金能真正产生效益。但我坚决反对对农民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养殖种植等进行直接补贴。因为这种补贴会扰乱市场,误导农民因为贪小便宜而作出错误的选择。政府要补贴农民就直接补钱吧!让他们自由地去选择,他们爱买什么就买什么。
4. 对农民实行起码的医疗保障,对重大疾病实行“国家救济制度”。
现在农村虽已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但农民如果遇到癌症、肾衰竭、心脏病、白血病、瘫痪等重大疾病就完全无法招架,甚至出现“一人生病,全家破产”的局面。所以,我建议对有人患重大疾病的家庭实行“国家救济制度”,至于具体的方案有待有关的专家学者认真研究。
5. 鼓励和帮助农民自由移民。
因为传统户籍制度的限制,全国现在还有几千万人住在根本不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地方,那些地方没有公路,不通电,甚至连基本的饮用水也很难得到。对于边缘高寒山区和其他自然环境特别恶劣的地区的人(比方说四川的商州、云南的潞江、青海的果洛和玉树等地),政府应帮助他们移民。对于其他地方的农民,应鼓励他们凭自己的能力进城或投亲靠友自由移民。特别是对于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我认为重建的意义远不如移民来得大。
我国农村因为人口多、底子薄,加之大部分农民素质低,市场经济观念差,所以要实现致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上面的建议能被农民自己和政府慢慢地采纳,我深信,农民就更容易走上致富之路!
作者:段绍译,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教授的亲传弟子, 北京师范大学MBA导师, 北京邮电大学创业导师, 深圳快乐理财游学苑苑长,深圳九州红娘婚介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顾问,国际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新浪财经》理财专家,主要研究就业创业、房市股市、民间金融、如何轻松愉快做老板、婚姻家庭及“普通百姓的致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