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白沙古镇


 悠长假期,四处游荡(6):

丽江:白沙古镇

2018-1-29

头天晚上才将此次云南旅行的主题确定为古城或古镇。先是丽江地区的束河、白沙、大研、石鼓;然后是剑川古城、凤羽古镇、喜州古镇、大理古城、巍山古城、祥云古城、楚雄彝人古镇、黑井古镇;最后在昆明还可以再去一下官渡古镇。今天的第二站,就是白沙古镇。

白沙镇位于束河西北边七八公里的玉龙雪山脚下,据说那里是丽江土司木氏家族的发源地。我们开着阿桂留下的车子,不大一会儿就到了。白沙古镇还不是一个像大研或束河那样的成熟的旅游景区,知道的人不多,去的人更少。

停好车,参观的第一个地方是“白沙锦绣艺术院”。实际上这是当地妇联组织的一个刺绣作坊。组织当地妇女学习刺绣,展示她们的作品,同时提供交易的平台。本来是想看看刺绣操作的,可我们去的时候绣女们正在吃饭,休息,就只能看看作品展示了。看起来像是负责人的一位年轻女子执意要带我们参观,给我们讲解。我们只是看看,不准备购买的,也不打算作太深的了解,就谢绝她。那女子很热情,很执着,说买不买无所谓,了解了解也有好处,兴许还可以帮助她们做点宣传,于是我们就没有坚持了。这里展示的绣品,并不是纳西的风格。因为她们的作品是要面向市场的,需要结合市场的要求。典型的纳西刺绣,非常粗糙,很难适应现在的市场要求。这里的刺绣技艺,其实是内地各种精致的技艺的综合,当然也结合了一些纳西刺绣的粗犷风格。看那些刺绣作品,都很精致,漂亮,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就内容而言,有的是反映纳西人生活的,有的是反映祖国大好河山的,还有的是以名家画作为背景的。在其中我就看到几幅陈逸飞的画作。听着那女子耐心讲解,我差点动心为我们空荡荡的客厅买上一件巨幅的绣品。摸一摸钱袋子,还是放弃了。

往前走的一条横街,就是平行着玉龙雪山的主街。我们先朝着东边走去,这部分属于完全原汁原味的未规划的部分。沿街的小铺子,有卖日杂的,卖五金的,卖小吃的,卖衣服的。我们买了一份鸡豆米粉,是新炕的,下了各种佐料,五元一碗。我们俩端着鸡豆米粉,边走边吃,甚是惬意和自得。沿街走着,看到路边有一家铜匠铺子。铺子里的货架上,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铜锅,铜盆,铜壶。窗户下,一位中年铜匠还在叮叮当当地敲打着。往前又有一家染坊,院门敞开着,可以瞥见院子里正在晾晒的五彩布匹。走进院子,屋檐下主人在晒着太阳聊天。与主人打了个招呼,热情的主人还请我们坐下抽烟。烟是抽不成了,我们的注意力已被这满世界的彩色所吸引。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布料是浓烈的各种颜色,这样的景象真的让人心醉神迷。

横街的另一半,从挂着“白沙”横匾的门楼下进去,应该是统一设计统一规划过的。同刚刚走过的那半条街相比,这边是平平整整的麻石路,路面干干净净的,路的一侧还有水沟。街道两边是新建或者翻新的房屋,都是规规矩矩的两层小楼,一楼的门面,有酒吧,茶吧,网吧,以及旅游商品店。这些都与那半条街不同。在那边,沿街的房子是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那些铺面各有各的风格,彼此很不一样。大部分铺子没有招牌,没有店名。这两部分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在这半条街,人们只是象征性地走过,而在那半条街,人们在观察,在交流,在投身其中。总的来看,先前的那半条街是有活力的,有生机的;而这半条街则是没有生机活力的,只是行尸走肉而已。

东西各半条街的最大差别,在于有规划与无规划。未规划的东边半条街,还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楼房的多种形式和格局,店铺各种特色和风格,都是自然形成的。这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就蕴含着多样性和丰富性,蕴含着生机和活力。西边的半条街是规划设计过的,有设计者的意识表现其中。既然是规划和设计,就有一定的模式,就免不了机械和单调,免不了个人的主观意志对自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剥夺,并失去真正的生机与活力。我见过很多这样经过设计的古街古镇,看起来古色古香,实际透出的确实现代意味;看起来丰富多彩,实际上是单调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