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
2018-10-13
李扬的电影,之前看过《盲井》和《盲山》。真正的现实主义题材,真正给人震撼,发人深省。
看完《盲道》,却没有感觉到前两部“盲”那样的深刻和震撼。感觉内容平淡,欠缺火候。一是题材挖掘不够,没有真正触及这个题材中很深刻的东西,整体表达显得表面化,形式化;二是表演不好,主演既不专业,也不自然,显得刻意,做作,冲突。
组织化强制乞讨应该就是本片的主题。这种情况在网络报道中有不少,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在地铁门口放着一张床,上面一个乞讨者被被子严严实实包裹着,向上伸着露出骨头的没有手掌的双手。看着就让人反胃。这种乞讨应该是有组织的。谁把他弄成这样呢?谁把他弄到这里呢?谁来收他讨到的钱呢?谁来安置他的生活呢?必须得有一个组织。这种情况,应该属于严重的社会问题,可能有关救济,收容,法律,刑事,等等。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生活贫困之类的经济问题,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亲人离弃的感情问题。这里面需要挖掘,需要揭露的东西很多,很深刻。本片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感情问题。因为贫困而导致的麻木,因为麻木而将妻女离弃。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被回避了。也许这样的问题涉及太广,甚至已经进入编者不敢进入或者把握不好的领域。这样的畏首畏尾,使这部人们寄予厚望的片子失去了《盲山》和《盲井》那样的深刻性和批判力。
选择赵亮作为切入点也是问题。赵亮原来是歌手,收入高,有身份。他后来因为交通肇事而入狱,妻子与之离婚。出狱后过上流浪汉的生活,冒充盲人,靠卖佛珠,十字架挣钱。赵亮白天是卑贱的流浪汉,下班后却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他有住所,有酒喝,还可以叫妓女。片区警察对他也让着三分,因为她是听着赵亮的歌长大的。就赵亮的这种经历和身份而言,是可以进入到乞讨者行列中的,是可以窥见到其中的一些情景的。但是,也正是因为赵亮的这种出身——他曾经是有身份的人,他成为流浪汉是自己的选择——让他与一般乞讨者,包括那些被控制的乞讨者很不相同。他不像一般乞讨者那样无法选择,不像他们那样完全失去自由和尊严。实际上,赵亮一直都在那个世界的外面,即使他努力要了解和介入,也只能是隔岸观火。
赵亮借助与晶晶的关系,了解到这个犯罪链条中的一些片段,一些很表面的东西。更深刻的东西他看不到,电影也就呈现不出来。比如影片中多次提到的救助站,就一次也没有在镜头中出现。我想这里可能水很深,编导也没法把握。就表演来讲,赵亮的那种双重的人格——前歌手和现流浪汉——也阻止着他的进入。戴着假发的赵亮成为乞讨者,成为流浪汉;而一旦摘下假发,他又成为那个有身份的人。在骨子里,赵亮还是个文艺青年。他的行走,神态,语言,都显示他的文艺范儿。即使戴上了假发,还是不像一个闯荡江湖十几年的流浪汉。如此一个文艺青年,怎么可能进入到那个黑暗的世界里,揭露其中的种种罪恶呢?
晶晶的情况很复杂,人物塑造也不够清晰。因为是盲人,被父母嫌弃;父母离婚后,跟母亲一起生活,而继父是个畜生;被交给乞讨集团,相当于是出租,继父和母亲定期收取一定的“租金”。乞讨集团应该是收益极高的组织,在影片中,似乎是三个小孩养着四个成人。孩子们每天都有任务,完不成任务不能吃饭。晶晶的表演有些跳跃,很不稳定。晶晶是个性格多元的孩子,既活泼又沉稳;既精明又天真,既豪爽又计较。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让人难以捉摸的东西,但作品对这孩子的性格形成的背景是交代不够的,没能帮助观者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影片的最后,赵亮要送晶晶去读盲人寄宿学校,晶晶忽然说长大之后要嫁给赵亮。这段表白很突兀,很不合情理,不仅多余,而且进一步扰乱了主题。
总的感觉是,影片可能涉及到一个重大的主题,但是编导没有能力深入挖掘,演员没有能力深入刻画。影片最后的字幕显示,刺杀赵亮的凶手被抓捕,判刑;晶晶被好心人收养,上了盲人寄宿学校,等等。似乎是要给观众一个温暖的结局,却暴露了编导者的怯懦和软弱。温暖是温暖了,但揭露和批判的意义被消减了。
拍出这样的影片,可能李扬也江郎才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