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两日(8):文庙


 建水两日(8):文庙

2018-8-1,建水

建水古城,到处都是名胜古迹。作为滇南文化重镇和文献名帮,其最有影响和最重要的象征应该是文庙。据宣传资料说,建水文庙是除曲阜孔庙之外的全国第二大文庙。去过曲阜的孔庙。那是好几年前从泰山下来,准备到泰安坐火车回来之前,顺便走马观花看了看。是否规模宏大,是否气象万千已经没有印象,只记得当时孔庙里也在举行什么仪式,锣鼓喧天,烟雾缭绕,旗幡飘扬,声浪震天。那阵势确实非同凡响。也去过全国各地的很多文庙,确实没有一个地方像建水文庙这样规模宏大,保存完好而影响深远的。比如去年去过的福州文庙,虽然占地很广,建筑也宏伟,但里面空空如也,也没有多少参观者。

我读高中的时候就知道建水文庙,并且向往过。我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原来有两个首府,行政首府在个旧(后来搬到蒙自),教育和文化首府则在建水。因为建水在历史上就文化昌盛,源远流长,解放后红河州的教育和文化机构就设在这里。我读高中的时候,文理分班之前,州立举办数学竞赛培训,承办单位就是建水一中。我们班上几位数学成绩优秀的同学,包括老沈和约翰,就参加了这次培训。听他们回来说,他们上课就在建水一中,教室就在文庙里面。他们对建水文庙的建筑和雕塑的绘声绘色介绍,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向往。我后来每次到建水,都要来文庙看看,也算是了却当初的遗憾。说来有意思,当初的数学尖子,对语文不是很有兴趣的约翰,后来成为工程师,最近几年又成为诗人。

建水文庙不仅规模宏大,古建保存完好,文化继承也很好。原来因为教育经费有限,建水一中占用了文庙的大殿作为教室,后来一中已经搬出去,文庙恢复了它作为文庙的传统功能。一是接待游览;二是传承文化;三是扩大宣传。

进入文庙正门,迎面是个巨大的荷花池,叫做泮池。泮池是文庙的必备建筑。据说,眼前这个正是全国文庙中最大的泮池。我去过南京夫子庙,其泮池显然要比眼前这个小很多。

泮池之北,是“洙泗渊源”石牌坊。这是建水文庙的标志性建筑,旅游广告上建水文庙的形象代表。雕梁画栋,龙飞凤舞,确实是艺术的杰作,同时也体现着文庙的神圣。石牌坊下是个平台,排列着仪仗,有吹唢呐的,吹号的,用扩音器吟诵着什么文章的。凑近一看,原来是在组织一次成年礼。仪式似乎很复杂,很费时,在“洙泗渊源”石牌坊下起步之后,还有很多道程序,要经过通往大成殿的一道道门槛,完成一道道仪式。最后,集中在大成殿前,成人礼的宣誓仪式在这里举办。十来个孩子参加成人礼,由其父亲或者母亲带着,完成预定的程序。有意思的是,一户人家因为父母都没空,就由兄长代替家长。孩子们看起来年龄相差很大,有的得有十七八岁,而有两位,好像还不到上小学的年龄。最边上一位小男孩,个子小小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总是东张西望,叩头作揖的动作显得随便,还有些滑稽。所有参加仪式的人员,包括孩子们及其家长,还有主持仪式的导师,都身着汉服,显得古朴而庄重。

成人礼仪式的主题似乎是在宣扬和传播孝文化,让父母回顾抚养孩子的艰辛,让孩子回顾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父母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怜,子女表达对父母的孝心。整个仪式庄严而肃穆,也很感染人。在父母讲述自己养育孩子的艰难时,参加仪式的父母和孩子都在哭,围观的群众很多也在哭。感觉参加仪式的人们,以及围观的人们都受到了震动,受到了教育。

仪式结束后,我跟一位戴眼镜的三十多岁的男子聊了聊。他说他来自山东,现在在红河州这边援教。暑假期间将孩子从老家接过来,陪他参加建水文庙举办的孝文化传承培训班。他觉得建水文庙举办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自己和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很受教益。

我也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尤其是其中父母与子女互动的环节;这实际上是借助于外力实现的很好的代际沟通。不过我还是觉得,像孝顺或者孝敬这样的文化,是需要潜移默化去认知、领会和实践的。除非出自内心的自觉,外力的影响不会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