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最缺的是一个沃尔克时期


摘要:所谓沃尔克时期就是指在承受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率(乃至衰退)的同时,也仍然采取紧缩政策,以此来杀死僵尸企业,让有限的资源向优秀企业、产业集中,以此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姜超说:想有新周期只需咬紧牙关不放水

  海通的姜超近日撰文说,要想有新周期 只需咬紧牙关不放水。姜说:“如果重新放水,再度刺激房价上涨,认真干活的比不过借钱投机的,激发大家把聪明才智放到投机上,地产泡沫只会越来越大。但如果我们不再放水,抑制地产泡沫,房价不涨了,那大家也就没法投机了,只能靠努力工作赚钱,寻找真正创造价值的方向,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勤奋,新经济和新周期自然也就出来了!”

  这短短的一段话里,说了两件事:

  1是放水之下,只会再次让中国再度陷入赌博经济的深渊;

  2是如果再放水,那也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又重新走回了老路,如此以来的是中国经济也就必然走回老路。在这段路上,中国经济是不可能出现新周期的。

  对于姜的上述观点我是深表认同的。事实上,在过去几年我一直在表达着上述观点。

  

赌博经济——辛勤劳动的所得远不如金钱游戏带来的利益,谁还会踏实劳动

  首先关于赌博经济,从我2012年出版的《通胀的真相》到《全球大趋势2》到《下一轮经济危机2》再到我2016年出版的《为何总是如此疯狂》里,都在反复的重申这一观点:

  放水只会导致泡沫,而泡沫的最大危害不是诱发经济危机,而是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在这样一个泡沫化的时代,由于“资产价格的上涨,为投资家带来了亿万的财富。这是流量收入远不能相比的巨大财富,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混乱。汗流浃背、辛勤劳动的所得,远不如金钱游戏带来的利益,必然对劳动积极性产生极坏的影响。”南海泡沫时期的罗伯特?华尔波尔,在英国国会下院讨论“南海方案”之际,就曾大声疾呼表示反对,他所基于的理由是:“这将会是扼杀我国工商业天才的一次危险的股票投机行为。它会像危险的恶魔一样,使人们沉睡在财富从天而降的幻想之中,不再相信踏实的劳动,它会把人们引向歧途。这个计划的实质是无比邪恶的,它只会让大众陷入长时期的疯狂而不能自拔。”郁金香泡沫时期,有本书叫《对话录》,这本书就曾发出质问:“如果能够以这种方式赚钱,商人还需要苦心经营?冒险家还需要冒着无比的风险,跑到海外去销售商品吗?孩子们还需要学习技艺吗?农民还用得着在田间辛勤劳作吗?船长还需要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谋生吗?军人还需要为了那点微薄的军饷而去干冒生命的危险吗?”

中国经济最缺的是一个沃尔克时期

  通胀的真相

中国经济最缺的是一个沃尔克时期

  全球大趋势2:被债务挟持的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最缺的是一个沃尔克时期

  下一轮经济危机2:中国凭什么辛免于难

中国经济最缺的是一个沃尔克时期

中国经济最缺的是一个沃尔克时期

  为何总是如此疯狂:股市泡沫的形成崩溃及应

 

放水——人为的破坏创造性毁灭机制,又怎会出现新周期

  其次关于放水不可能出现新周期。所谓新周期,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后,经济再次出现一个扩张周期。但真如姜超所认为的,放水之下是不可能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原因端底简单:这种货币政策只会养活僵尸企业,而无法实现债务的出清,结果是人为的破坏了创造性毁灭这种创新机制。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中国经济还是有增长空间的,但其前提是必须抛开6.5%,必须得经历过一个不能太短的沃尔克时期!所谓沃尔克时期就是指在承受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率(乃至衰退)的同时,也仍然采取紧缩政策,以此来杀死僵尸企业,让有限的资源向优秀企业、产业集中,以此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经济最缺的是一个沃尔克时期

中国经济最缺的是一个沃尔克时期

  当年里根玩的就是:减税+扩大赤字(公债),但还有一招:紧货币。如果当前中国足够聪明,就该用沃尔克法——紧货币,沃尔克法才是解决问题之法。老是人为压低利率,那只会制造大量错误投资,问题会滚雪球一样越滾越大。而紧货币则有助于将错误投资及僵尸企业出清。

中国经济最缺的是一个沃尔克时期

  

沃尔克如何拯救当年迷途的美帝

  自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居于统治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初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货币扩张的对策,的确使衰退得到缓解,生产力获得了空前发展。

  但进入60年代末,这种好景便不复存在,美国因为越南战争和林登·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为了推动经济增长,1970年尼克松总统任命伯因斯执政美联储,采取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伯因斯主政期间,美国的货币供应M3每年都是以双位数字增长。其中1977-1979年3年间,M1增长创战后最高纪录。到1978年伯因斯离任之时,美元的购买力比他刚就职时,足足损失了72%。

  但经济并没有因此而改观,反倒是随着货币数量的增长,通货膨胀愈发严重。到1979年的第四个季度,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上升至罕见的12.7%。而于1976年第四季度到1979年第四季度,美国的生产率也由原来的3.1%下降为2.1%,GNP增长率从4.9%降为1.0%,失业率却长期保持在6%-8%之间。

  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问题已经糟糕透顶了。时任总统吉米·卡特显然也无计可施,当接替伯因斯的米勒宣布辞去美联储主席一职后,卡特急需一位能干的美联储主席。这时,时任财政部部长的安东尼·所罗门向卡特推荐了保罗·沃尔克。

  1979年7月24日,沃尔克受邀谒见了卡特总统。他说,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货币超发,必须要一改先前凯恩斯所倡导的通货膨胀主义路线。随后,沃尔克走马上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当时商业银行的利率高到“前所未有”的15.25%,同时通胀也进一步上行。到1980年5月,货币供应量下降,随之经济增长也跟着下降。

  当时所处的政治氛围让正面临连任压力的卡特很难接受,这位民主党人于是向他共和党的前任尼克松学习——视美联储独立性于不顾,直接干预货币政策,急忙放松信贷控制。3个月里,联邦基金利率从20%下降到8%,甚至取消了信用控制。但最后的结果却让卡特大跌眼镜:他的政策不仅没有令美国经济好转,反而是更糟了。卡特以经济政策的失败告终,这也成了他留给继任者的“烫手山芋”。

  汲取前任的教训,里根总统选择了用多样化的经济调控政策,其中就采用了沃尔克的高利率货币政策的建议,同时辅以减税、削弱政府开支,名噪一时的“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出台了。

  当时,美国面临着不少棘手的麻烦,且代价不菲:经济在衰退里挣扎,破产企业翻倍,失业率更是创下了1940年以来最高。商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批评言词更是异常尖刻,当时的一本杂志封面还登载了一幅漫画——通缉沃尔克和他美联储的同僚们。

  这时,里根也开始动摇了,他不知道是否还应继续支持沃尔克的做法。面对强大的压力,沃尔克选择了据理力争,他告诉里根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美国经济的长远利益。

  的确是如此,正是得益于此,沃尔克的行动不仅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更是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他不仅以强势扭转了美国被通胀吞噬的命运,将美国从70年代失败国家的深渊里拖了出来;更为美国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这点而言,保罗·沃尔克无疑是美国的拯救者和国家复兴者。

  对此,他的继任者,比伯因斯更为糟糕的通胀主义者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沃尔克是“过去20年里美国经济活力之父”。

  

卡在中间——当前中国经济最应担心的地方

  随着国内土地成本的日益高涨,人口红利的消失,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而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种趋势,只是一味的基于保增长保就业,只是一味的只顾眼前利益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不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由于中国政府为了眼前利益,事实上支撑了原有的产业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很可能无法享受到像越南印度这样的新兴工业国大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相反,由于新兴工业国加入战团,而使得国内产业疲敝。

  

  也就是说,在未来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在低端产品上,我们无法与越南印度等国展开竞争,而在高端产品方面,我们又无法与欧美国家展开有效的竞争。也就是说,我们很可能会尴尬的卡在中间。

  也正是因此,于未来而言,也只有沃尔克时期才能真正救中国经济。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内专家充斥着太多历史主义的论调,强调事物必然会如何如何发展。其实,这个世界从来没那么多必然性,众多条件只是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在这时主观因素就出来了,这就是凯恩斯讲的观念的力量,这种力量它即可令事物朝a方向行进,也可朝b方向行进。譬如货币政策,同样的约束条件下,沃尔克派或奥地利学派主政,政策路径肯定与凯恩斯派主政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也肯定是不同的。

中国经济最缺的是一个沃尔克时期

中国经济最缺的是一个沃尔克时期

 

 

本人最新出版专著《通往正确之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一书,在部分图书销售平台已经上架,敬请各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