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天柏拉图


 读了一天柏拉图

2017-9-3

每学期开学之前或之初,都要读一读柏拉图。

这个假期在昆明呆的四十多天,一直就是闲云野鹤的状态。学期邻近,有些惶恐。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进入新学期呢?于是读柏拉图。

柏拉图给我最多的启示,来自《理想国》。说实在话,《理想国》体现的那种治国理想,是我所反感和反对的。那种精英主义的观念,那种种族主义的渊薮,我从内心里鄙视和厌恶。不过,《理想国》中还是有很多很多很有价值的东西的,比如“洞喻”,“线喻”,“理念”等等。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他的思想不论是正确的还是反动的,都影响深远。我读《理想国》的时候,还悟出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吕地亚戒指的信息经济学意味,比如契约的起源及其蕴涵的边际效用递减观念,等等。我不主张我的学生去读柏拉图。一来因为柏拉图的政治理念与经济学的基本精神是冲突的,我希望学生在经济学学习中接受的那些积极影响不要受到柏拉图反动思想的腐蚀;二来,我不想因为学生阅读柏拉图之后自然会产生的那种反感影响到他们对古代哲学的评价。

柏拉图著作中,我读得最多的还不是《理想国》,而是有关苏格拉底最后日子的那三篇对话《申辩》,《克里同》和《裴多》。我对苏格拉底以及对柏拉图的兴趣,实际上也是从读这几篇文字开始的。

我每次读《申辩》,都会有很多感触。这些感触,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置于苏格拉底的生活背景下而萌生的。有些问题,很重要,很要命;可是又很无聊,因为很无解。比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说起这几个字,我就对约翰·穆勒深表同情。如果说这样的问题很遥远很玄乎的话,那么与此相关或者类似的问题就比较现实了——我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当然自信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一开始就这样认为,现在还这样认为。而且,这样工作几十年之后,无论如何都必须承认它的意义了。可是,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下,有时候还是会面临怀疑和自我怀疑——这样的工作究竟意义何在呢?也许我对自己工作意义的判断最初就受到苏格拉底的影响,面临困惑的时候还是不得不去苏格拉底那里寻找支持。这就是我一再阅读《申辩》的直接原因。

《申辩》所告诉我的,就是知识分子的使命。一个人成为知识分子,不管是天生的还是后生的,不管是公认的还是自封的,总是意味着要有某种使命的自觉的。即使你只是站在河岸上关注着河里的人们在与激流搏斗,即使你只是呐喊和吆喝,只是焦虑和茫然,但你总是将公众或者社会的命运与自己紧紧绑在一起的。苏格拉底大致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从事任何有实际价值的工作,他终日无所事事,或者是与青年人聊天,教导他们哲学的智慧;或者找人辩论,纠正人们错误的意识。他说他只是一直牛虻,上天派他来叮咬雅典人,让他们保持清醒和斗志。苏格拉底对别人的嗤之以鼻不以为意,他一生兢兢业业所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事业

《申辩》所展现的,是一部卓越的戏剧,这部戏剧的主题就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哲学与人生。这部戏剧的主角只有两个,一是苏格拉底,二是普通大众。苏格拉底以哲学家的使命感,谆谆告诫普通大众,要过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而普通大众竭力摆脱苏格拉底的纠缠,因为日常的浑浑噩噩的生活是那样的惬意,那样的舒服,那样的随心所欲。最后,普通大众利用“政治”的力量,打败了哲学的苏格拉底,判处他死刑。其实,谁也没有打败谁。苏格拉底的死成就了哲学,哲学因为苏格拉底的死而发扬光大了。而普罗大众呢,还在心满意足地过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我读《申辩》,只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上的认同。这种东西,对我来说很重要。我想要的那些东西,其实已经存在于我意识深处了。一再阅读《申辩》,等于是从苏格拉底那里再次得到肯定。其实,我要是真的遇到苏格拉底的话,会很不自然的。我实在不会喜欢苏格拉底那样的人。他很强势,说话很霸道。在与任何人讨论问题时,他总要利用自己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设置一个个陷阱,将对方推入陷阱之中,最后再将对方拯救出来。苏格拉底与人辩论,很多情况下都有恶作剧的成分。最要命的是,在他以辩论而取乐的时候,还有一群纨绔子弟跟在他后面起哄吵闹。所以,不跟苏格拉底生活在一个时代也好。我有柏拉图的书可以读就好。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没有立即执行。因为就在那一天,雅典人派出一支船队到提洛岛上祭祀。按照法律,祭祀船队回来之前,不能执行死刑。这样,苏格拉底就在监狱了呆了一个月。期间,苏格拉底的朋友克里同等人去看望他,商讨越狱的事情。克里同说,一切都打点好了,狱卒已经收买,出逃的经费准备妥当,交通没有问题,护送已经安排,接受地也接洽好了。就只等苏格拉底一句话。苏格拉底不走。我想他应该是要体现他视死如归的精神境界,但却说出一大通似通不通的道理。他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来到这个国家,就与之签订契约,接受的法律和治理。如果越狱,就是破坏自己与这个国家的契约,这是不正义的。等等。《克里同》讲的就是这些内容。

最后一天,苏格拉底的朋友裴多等人早早就去看他,他们就一直在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生命是循环的,灵魂是不朽的。此生的结束,就意味着另外一生的开始。他说,人们总是犯以为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的错误。人们害怕死亡,就好像人们知道死亡一样,就好像人们曾经历过死亡一样。这个话题在《申辩》中涉及过。接着,苏格拉底又说,其实作为一个哲学家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思考。思考是灵魂的本职工作,却又因为灵魂寄存于肉体之中,经常要受到肉体的干扰。而肉体之所以会干扰灵魂的正常工作,就是因为肉体是有欲望并受欲望操纵。死亡就意味着灵魂对肉体的抛弃,意味着灵魂的自由。灵魂自由了,也就可以更好思考了。这样说,苏格拉底好像知道他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最后,狱卒送来毒芹汁,苏格拉底从容喝下,从容死了。《裴多》讲的就是这些内容。

读了一天的柏拉图,心绪平静下来。

苏格拉底死了,我却找到了苟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