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话题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3日不到引发大量的网友转发、评论,甚至在评论区直接开骂。
这个引起巨大反响的话题,小编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让中国人深思:比起日本的餐企,中国究竟缺少了什么?
以上,便是当日话题。底下评论也无非分几种:有所谓的“爱国人士”举旗抗议:你凭什么就说中国比不上日本?你这个卖国贼!,也有不分青红皂白的吃瓜群众:你觉得日本好,就滚出中国啊。
当然,里面也不缺乏理性看待问题的人:与其大家在这吵吵吵,不如花时间想一想中国到底少了什么,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乘胜追击。
但实际上,那个话题下能够明白事理的人称不上多,偶尔有个人站出来理性地分析一下,瞬间就会被一批又一批前来“伸张正义”的人给打回去。
其实不然,问题抛出来总归有其根源。日本毕竟是个泱泱大国,不提要多崇洋媚外,但在某些方面,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以上面这个话题为例:比起日本餐饮业,中国到底在哪个方面欠缺了些火候?而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点又落在了哪里?
1日本.专注品类细分
日本现在共有62个上市餐饮品牌,和民、钻石、物等品牌其下又分出N多不同业态的子品牌。比如钻石集团便拥有270多家店铺,包括精品日料、鸡肉专门店、主题餐厅等形态。
而且其正规化餐饮业发展时间较早,经过了一系列金融危机的冲刷,餐饮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再加上日本民间对匠心精神的推崇,他们乐于也善于对餐饮单品类做到精益求精。
每个门店都有自己的主打产品,其九大千年企业之一的一文字屋和助,这一千多年以来只做烤麻糬,并且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烤麻糬进行研究与创新。而在东京街头,更是随处可见拥有百年历史的拉面馆。
其实中国餐饮人近几年对品类细分的好处也是有目共睹的,发源于鲁菜的黄焖鸡米饭、发源于湘江流域的小龙虾,做煎饼能融资1.8个亿的黄太吉以及横扫社交圈的肉夹馍西少爷。但绝大多都是在单品方面发力,需要考虑到的问题是:在降低投入成本的是否能同时达到高标准化、高坪效、高收益。
2日本.发力于服务理念
众所周知日本民众日常交流之间非常注重礼仪和对他人的尊重,这也体现在了他们的服务理念上。
日本餐饮的服务人员虽然比不上海底捞那样过度热情,但胜在更加平和理性。
消费者去餐厅消费,他们能第一时间了解到你的需求并提供帮助,而且由于日本的就业竞争十分严峻,消费者对服务人员而言是真正的衣食父母,普遍不会有像国内服务人员动不动就撂挑子这样的情况出现。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其餐饮企业会对员工进行十分严格的训练,并不会因为只是服务员而放松应聘者人品的把关。
在日本整个爱岗敬业的大环境下,少有人对餐饮服务人员存在工种歧视,在他们看来,任何工作都是需要认真对待。国内的话,要达到这种效果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
3日本.注重提高食材质量
对于食材,无疑是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家都会首先采用本国产的食材,并以此为荣。
这主要是取决于其国内比较完备的食品安全法规的约束,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食品监管法律体系,覆盖大小所有食品,监管程序与标准都十分严格;
日本则是加大了对于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处罚,使得餐饮食品企业的违法成本大大增加。
中国消费者对于餐饮最大的忧虑无疑是食品安全这一块,年年的315都看得人触目惊心,每天都在爆料的食材问题、后厨问题更是让人揪心。
虽然国家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整治,但中国的餐饮市场这么大,无良的餐饮老板更不在少数,在保证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方面,还是需要各位中国的餐饮人以身作则,不要被利益蒙蔽了良知。
不要把愚昧当作正义,也不要把无知当作爱国。问题被拎出来,就势必需要解决掉问题。
中国餐饮行业总的来说正处于一个稳定上升的阶段,并且随着消费的升级以及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定还将迎来一个爆发期。
虽然现在餐饮行业看似竞争激烈危机四伏,但相应的,我们也能看到危机背后潜藏着更多的商机。
对日本餐饮业态的观察与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借鉴他们的经营方式,无疑能使中国餐饮走上更好的未来。